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2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3174415
冬至大如年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5日 《百科知识》2012年第24期
     在天寒地冻的冬季,您是否知道有个隆重热闹的冬节?有机会到闽南和台湾旅游做客,您就可以领略到这样一个独具情趣的传统节日。同风共俗的闽南和台湾民间习称“冬至”这一天为“冬节”,并且非常看重这个节日。当地人过冬节犹如小过年,在他们心目中,冬节过完后,春节也就不远了。故有民谚:“冬节大如年”、“年夜没返没某(妻),冬节没返没祖”,意思是出外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都要争取回家祭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家家捣米作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开始张罗磨米浆等活儿。到了冬节前夜,家庭主妇就把一个大簸箕摆放到厅堂,把滤干的米浆揉成团,全家大小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搓起冬节圆。冬节圆有大有小、有红有白,十分耀眼,老辈人习惯说“这是父子公孙圆,是全家老少团团圆圆的象征”;小孩子则喜欢用现成的米团为料捏造各种家禽家畜形象,尽情玩个痛快,此情此景比除夕守岁还要热闹。

    冬节这天做主妇的要起大早,用红糖、姜母熬熟冬节圆,之后便要祭拜列祖列宗。全家老少在祖先牌位前,由长辈述说自己的“根”在何处,以使子孙世代不忘其根,永世牢记祖先。除了祭拜祖先外,还要供奉井头、灶头、地头,人们俗信这几个地方都有“神”,“神”吃了冬节圆,就会保佑阖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台湾府志》(1696年)卷七有此记载:“冬至,人家作米丸祀众神及祖先,举家团圆而食之,谓之‘添岁’。”即古代所称“亚岁”也。门扉器物各粘一丸于其上,谓之“饷耗”,“是日,长幼祀祖、贺节,略如元旦。”

    大人小孩起床后的早餐就是冬节圆了。此时,户外寒风凛冽,霜冻刺骨,而室内一碗碗滚圆雪白的冬节圆冒着腾腾热气,一家人围聚在餐桌旁品着汤圆,也品着富有情味的节俗带来的喜庆氛围。说来有趣,我国大多数地区民间计岁多以春节为准,而闽南和台湾民间却以吃冬节圆为准,故有民谚“吃了冬节圆添一岁”之说。所以,就连婴儿也要象征性地给他们舔舔甜汤圆,喂喂圆仔汤,似乎人间甜味如何便由此可知。对于远离家门或条件限制不能赶回家的亲人,其家属还得给他们晒留米浆,等到他们回来时,全家人共搓汤圆庆团圆,谓之“补岁”。

    祖家在闽南的台湾同胞,一俟冬节,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的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还要合族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按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亦称“祭冬”)。祭祀完毕,有的就在祖祠中大摆筵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称之“食祖”。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彼此之间的感情,这种敦亲睦邻的联亲活动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通过拜谒祖先、欢度冬节来怀念大陆祖家,并借机教育子孙后代毋忘“根”在海峡西岸。有人说冬节是“思亲节、团圆节、联谊节”,这一说法是十分贴切的。这一天,台湾人还盛行进补,谓之“补冬”,台湾王诗琅所编的《艋胛岁时记》中就有记载:“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此外,台湾的农家人在这一天还给耕牛放假,让耕牛好好休息,俗称“牛节”。

    闽南和台湾有句俗语:“未到冬节都吃圆,更别说冬节”,可见冬节圆在节俗活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吃冬节圆有此俗信:在吃冬节圆时,每一匙只能舀两粒,当吃到最后时,凡未婚者所剩的冬节圆必为奇数,而已婚者则为偶数。尽管没有科学依据,人们却乐于接受,这天,人们还要在家宅的显眼处和主要家具上粘附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和果农种植的果树上也不例外。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椅、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粘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关于“冬节圆粘门环”这一至今仍然保留的节俗,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传说。传说很久之前有户贫苦人家,3口人以乞讨为生。一年冬节,母亲在饥寒交加中死去,女儿无奈卖身葬母。临别时与父亲约定,不管漂泊到哪里打工,每年冬节都会在东家的大门门环上粘附两粒冬节圆,便于父亲寻找。翌年冬节,在财主家当丫环的女儿思父心切,便对东家说:“冬节敬祖宗,也要敬门神,这样才会迎来财神。”财主觉得有理,就叫她将两粒糯米团粘在门环上。寒来暑往几春秋,父女俩借助冬节圆终于团聚。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家,每到冬节,不忘那段辛酸的往事,总要在门环上粘上冬节圆。一来二去,乡亲邻居也竞相效仿,以寄托对出远门亲人的怀念,盼望他们早日归家。这一传说给冬节增添了更加浓郁的人情味。

    【责任编辑】王 凯 (林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