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72113
耍社火,闹新春(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百科知识》2013年第3期
     陕西地区的社火表演有“小耍”和“大耍”两类:所谓小耍只包括柳木腿和平台子;所谓大耍还包括芯子和亭子。其中,芯子表演难度最大,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表演动作精怪险绝,表演场面令人叹为观止。芯子表演以“奇、特、妙、绝”著称。表演时在一个坚实的桌子上固定一根两三米高的钢筋,用彩纸扎上花草虫鱼、仙山云雾等作为装饰。芯子的主要看点是“踩芯子”的孩子,表演时让数名扮相俊秀、体形轻巧的孩子装扮成戏剧中的人物,站立在钢筋顶端,表演大家喜闻乐见的《嫦娥奔月》、《麒麟送子》、《昭君出塞》、《吕布戏貂禅》等故事。这些孩子时而直立、时而俯卧、时而悬空,随风舞动,险中求趣,惹人注目。为了保证安全,大型芯子要配备16人扛芯子,16人换班,1人吹哨,4人拿护杆,5人敲锣鼓,3人推招子。每台芯子支架上另设两根长飘带在空中飘浮,色彩艳丽,也可以控制芯子平衡。芯子两旁还有两名护卫,他们全都戏剧装扮,手执钢叉、长刀,威风凛凛地护卫着芯子徐徐前进,不让他人靠近。

    河南灵宝有两个自然村落隔河相望,河东的村子名为“东常村”,河西的村子名为“西常村”。两个村子连畔接地,平日里你来我往,互结姻亲,乡邻关系融洽和睦。然而,到了春节耍社火的时候,两个村子开始互“骂”,斗智斗勇,各不相让。这种风俗历史久远,相传尧舜时期,人们为纪念轩辕黄帝的功德,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祭祀活动,通过歌舞的方式祈祷吉祥。后来,活动中有了好、差之别,两个村子的人开始相互指责,出现“骂”的成份,慢慢演变为“骂社火”。按照习俗规定,起社火的顺序是“东起西落”。正月初一,东常村先起社火,社火队到西常村边舞边骂;第二天西常村再返回东常村边舞边骂,这样循环交替,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结束。

    “骂社火”的场面红火热闹,吸引了周围数百里的群众赶来观看,一时间东、西常村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走在社火队伍最前面的是3名“探马”,他们装束考究,携带“圣旨、书签、令箭”;紧跟其后的是“炮轰队”,威风凛凛的三眼铳大炮发出巨响,震耳欲聋;后面是彩旗队、锣鼓队、秧歌队、歌咏队、杂耍队。社火队伍的核心部分是数十名脸图彩妆、反穿皮袄的“骂手”,他们脸画浓妆,目的是不被人识破真面目,彩妆也是专职“骂手”的象征。反穿皮袄意味着他们此时是“畜生”,希望对方不要介意自己说的话。“骂”是一种近似狂欢的表演形式,“骂”的内容主要是对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违背伦常、不仁不义、不孝父母等社会不良现象的唾骂与嘲讽。作为一项历时悠久的民间习俗,“骂社火”在东、西常村代代相传,它客观上起到了宣讲乡规民约的作用。人们通过“骂社火”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互相批评,互相警示,寓教于乐,保证了民俗生活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社火表演是人们庆贺新年的独特方式,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责任编辑】王 凯 (邵凤丽)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