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72090
“驯服”内心的猛虎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百科知识》2013年第3期
     故事开始于蒙特娄,也结束于蒙特娄。一名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的传奇故事,电影在作家与派的对话中慢慢铺陈开来。派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因为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告别初恋情人,随父母举家移民加拿大,然而一次深夜的暴风雨吞噬了货船,船员与乘客全部葬身大海。只有派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而且有一只孟加拉虎为伴,神奇的冒险旅程就这样开始了……

    奥斯卡金奖导演李安的这部最新力作,赢得了影迷们“零差评”的赞誉,该片重现了《阿凡达》上映时的观影盛况。李安到底要讲什么,老虎到底代表什么?故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相信一千个观众会看到一千个不同的派。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不失为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本我”是每个人心中的猛虎

    1923年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自我与本我》中首次提出了“本我”的概念,它与自我、超我共同组成人格。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与“本我”相对应,“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能够抑制“本我”的原始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而“自我”则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依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故事中的那只凶猛的孟加拉虎,其实就是派的“本我”,是派原本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兽性。由于从小的宗教信仰,他对这种内心深处的兽性感到恐惧,但正是这种强大的兽性让生命在漂流中得以延续。因此当猛虎离开时,派既惆怅又痛苦,这才是真正的人之常情,“本我”的释放能够让人体验到别样的快乐,而其离开则意味着道德的回归,意味着对原始欲望的克制和压抑。

    在故事的最后,派得救生还,老虎则消失在林间。其实老虎并没有真的走掉,只是以另一种形式与派共存。因为人性中一定有兽性的部分,“本我”是人格的固有成分,成长就是“本我”与“超我”的博弈,我们在挣扎中成长,并最终用理智和道德驯服内心的猛虎。

    遗忘是最好的选择

    在电影中,派随全家迁往加拿大,派不得以与女友分别,后来他回忆说:“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每一件事,可是就是偏偏忘记了我们是怎样告别的”,而与母亲的告别亦是如此。派是一个记忆力超群的人,他能记住圆周率的上千位数字,可是却记不住是怎么和女友以及母亲告别的,派真的失忆了吗?

    在心理学上,这其实是一种选择性失忆,也叫创伤情境性遗忘,是一种心因性遗忘。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记忆也是如此。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发生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有一些很快就淡忘了,可是有一些却总是挥之不去,不论怎样努力都忘不掉,每时每刻都在反复折磨着自己脆弱的神经,不停地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忘记,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选择性失忆,是心理学中的一种防御机制。通俗地说,假如人遇到一个强大的刺激,这个刺激让人无法接受,那么,潜意识中他就会选择忘掉这件事情,就会形成“选择性失忆”。

    选择性遗忘是大脑的一种潜在机能,它的产生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暂时受到抑制所致,并没有器质性损害。所以通过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之后,选择性遗忘的症状一般都可以完全消失,之前被埋藏的记忆也会重新浮现出来。而对于派来说,催眠治疗当然是不需要的,忘记“当初是如何告别的”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遗忘让派能够与上帝站在一起,并继续地活下去。

    宗教的救赎

    派最早皈依的教派是本地的印度教,在印度教里,梵天(创造者)、毗湿奴(维护者)和湿婆(毁灭者)三位一体。电影中出现了两处毗湿奴:童年时期的派由印度教转信基督教,他感谢毗湿奴指引自己找到了基督;在海上漂流的过程中,素食主义者派在杀死鱼后泪流满面向神祷告,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来救他。事实上,派在经历心理上的认知失调时总是在宗教中寻找平衡,以此来减少自己内心的煎熬。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如做了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而派就选择了用宗教来维护心理的平衡,改变信仰是神的旨意,吃鱼也是神的旨意。除此之外,派在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漂流之后,却为大家描绘出一个无比奇幻美丽的故事,这故事无疑是派虚构的,而其根源就在于,现实太残酷,如果神真的存在,那么这残酷现实的背后必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饥饿”的漂流

    从派讲述的第二个求生故事,我们不难推测,派在极度饥饿的漂流中杀了厨子,吃了人肉。虽然派自己、作家和日本调查员都不愿意相信“人吃人”的残酷事实,但无可否认人性确实如此。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人体的各种机能水平严重下降,而在一段时间内,其本能的饥饿反射非常强烈。由于生存本能的需要,人会不择手段地去搜寻一切能吃的东西。这时,生存压倒一切,动物性压倒了人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人吃人的记录超过数千起,其中也有吃自己亲人的情况。

    饥饿情境下的同类相食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马斯洛认为,任何人天生就有一系列基本需要,并按其“优先程度”排列,由下到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通常情况下,人的需要是按照5个层级逐步上升的,较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也是最脆弱的。无论人的需要层次达到哪种程度,只要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受到威胁,那么他就会立刻返回到这一需求上。饥饿是生理需求中最典型的代表。当一个人饥肠辘辘时,他最想得到的就是食物,充饥成为最重要的目标,而此时其他更高层的需求就会退居其次。也就是说,吃饱了饭,才有力气考虑伦理道德,以及爱和理想。

    电影结尾处,派询问作家更喜欢哪个故事,作家回答说第一个版本,保险公司的日本代表尽管十分怀疑第一个版本的真实性,却最终在报纸上刊登出了这个版本,宣布这是一个勇敢少年和老虎的漂流故事。两个版本孰真孰假已经无关紧要,对导演李安而言,“冲突”和“无解”才是一部戏最好看的地方,派的故事就像这个男孩的名字,是一个无理数,是一个无解的存在,心理学的解读也只是其中的一种猜测。

    【责任编辑】张小萌 (闫冠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