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7期
编号:12707170
铁路与近代时尚生活(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4月1日 《百科知识》 2013年第7期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活动在华日炽,以往限于交通所阻,传教士的活动区域多为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随着铁路交通的日趋便利,传教士的足迹遍及穷乡僻野,诸多皈依基督教的青年男女在结婚时,更愿意择取教堂作为举行婚礼仪式的场所,并延聘牧师或神父主持婚礼。婚礼仪式甚为简约,与西方婚礼无异。

    铁路改变了民众的逸趣

    铁路线犹如血脉,将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输送至每一簇神经,引起了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变化,民众的衣食住行习惯也发生改变。以服饰为例,以往中国人的服饰文化中更多体现的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审美情趣稍滞。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民众的审美趣旨发生变化,人们偏向于“以貌取人”,以追求时髦和个性服饰为首要目标。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无论为官、为商、为士还是为民,家赀稍有盈余,竞相以衣服为炫耀。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西服的出现,靠近铁路沿线的城市乡镇尤为明显。

    《大公报》刊载专刊描述当时情景:“有剪了头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有把髻梳在前面像一朵花、像一朵蝴蝶似的,也有梳在头顶上的,梳在两旁的,梳在后头的,有千百个式样。”大街上穿西洋装、东洋装、汉装、满装的人应有尽有,甚为庞杂,目不暇接。据《吉林新志》载:“近来都市之中,新式工厂、商店之工人及学生则着学生服,各官厅之服务员多着西洋服矣。”在奉天省的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县),上流社会人士多穿着西式洋服,所需布料概用呢绒制品,其礼服、军警、学生服饰,各有定制。尤为关注的是,既往女学生或官绅妇女以旧式旗袍为最,如今则多着短衣,袖仅及肘,裙不过膝,另加外套,类男子洋服,为最文明的装束。在中东铁路穿城而过的滨江道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城内男女以着洋服为时髦,学界及官宦家妇女更复短衣着裙,以往旧穿式妇女佩戴的金银铜等饰物不再佩戴。仅与此相隔数里的宝清县,却与双城县截然不同,此县妇女依旧穿着蓝布衫或蓝大袄,以佩戴银镯、耳坠、银簪子为尚,两县差距明显。故此,距离铁路线较近的地方,文明服饰日渐增多;距离铁路线远僻之处,文明服饰革新较小。在一些大城市中,西装革履俨然成为交际圈中的必备品。

    与此同时,西餐作为一种时尚生活的标志,开始渐入寻常百姓之家。晚清时期,西餐只在东南沿海等通商口岸城市略有鲜见,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华外籍人士及华人买办、留学生等。民国以后,随着铁路交通的发展,西餐延伸至内地,逐渐被国人接纳。在北京,一些缙绅 “器必洋式,食必西餐”;“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昔日喝酒,公推柳泉居之黄酒,今则非三星白兰地、啤酒不用矣”。

    在文娱方面,西方传入的电影、“文明戏”、交谊舞会等活动,也随着铁路的延伸而遍布城乡。

    【责任编辑】王 凯, 百拇医药(王方星 董强)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