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里的乡村——徽州民居(1)
“欲识金银器,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自古人文渊薮、富庶繁华的徽州,不仅人才竞踊、文化昌盛,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亦享誉华夏,尤以民居建筑堪称精粹。徽州村落的选址多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观,在群山环绕、山明水秀的皖南,绘制出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承袭千年的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与祠堂、牌坊一道被称为“徽州建筑三绝”。徽州民居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透射出古雅简洁、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
徽州民居的形成深受徽州独特的历史环境与人文观念的影响。历史上的徽州本是古代山越人的聚居地,他们为了适应山林生活而创造出了“干栏式”建筑。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竞相南渡,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与结构,使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相交融,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早期的徽州民居采取“楼上厅”的建筑格局,厅堂特别轩敞,可供日常休憩。随着徽州人口数量的急遽攀升,人稠地狭的问题日益突出,促使徽州民居渐有改观,逐渐形成了“三间屋”的形制,即“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其基本格局就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颇似北方的四合院。聪慧的徽州人为了应对山林之火,在民居建筑中又衍生出了高高的马头墙。徽州人素有聚族而居的习俗,同一宗族的村落或富户人家的宅第,大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 百拇医药
徽州民居的发展离不开徽商的崛起。明清时期,“弃儒就贾”之风愈发盛行。徽州人凭借坚毅与刻苦,投身于商界洪流之中,儒士出身的徽商更是一支具有蓬勃生气的主力军。徽州儒商“虽游于贾,实贾服而儒行”,将积贮的儒学融汇于商经之中,鳌居商界之首。他们将积累的财富带回家乡,置地兴业,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并将其他地域的建筑风格融汇于徽州民居之中,对住宅布局、结构、装璜、厅堂陈设等形成了独特看法,给徽州民居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美绝妙的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大多拥北朝南、倚山面水,采用庭院式结构,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空间。院落中部多设有天井,东西长、南北窄,用于通风和采光。楼房建在院内,一般为两层高,楼梯设置在厅堂的前后或左右两侧。房间布局以南向为主、东西两侧为辅。从平面布局看,徽州民居利用四边的回廊将居室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口”字型,因而整体显得十分紧凑,在此基础上将整个建筑向纵、横两个方向延展,从而形成两进或三进不同的院落宅邸。
, 百拇医药
徽州民居整体性强,美感十足。譬如大门,徽州民居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雕刻,并镶嵌成门罩或门楼形制,内容多以花鸟虫鱼或历史场景为主,寓意深刻。门罩就是在门头墙上用青砖垒砌出不同的形状,造型简单、砖雕简洁,惯用于寻常之家。门楼因造型繁复,多见于商贾富户,常见的有垂花门楼、字匾门楼和牌楼式门楼等样式。垂花门楼富丽堂皇,字匾门楼古朴大方,牌楼式门楼气势恢宏,雕刻技艺精湛。
外墙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四周均由粉白高墙围合而成,外墙除大门外只开有少数小窗,多位于二楼。这种小窗既能通风又能防盗,通常采用黑色青石镂空雕刻成漏窗样式,图案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点缀于白墙之上,高白墙、小漏窗相互协调,使整个民居的外观显得清新淡雅。外墙高出屋面、依循屋顶成水平阶梯状的部分称为“封火墙”或“屏风墙”,又因造型如骏马而称为“马头墙”,能起到独特的防火作用。马头墙的长度和高度是依据屋面的坡度而设,一般前出屋檐、高出屋面,形状为一字式、品字式、三阶式或弧形式。从整体上看,高高的白墙围合封闭,层层叠嶂的马头墙高出屋脊,半掩半映之中微微可见屋脊坡顶,黑白分明。檐角青瓦飞翘,墙线错落有致,增加了空间层次和韵律美。黑瓦白墙的色彩典雅大方,给人以清秀之感。
, 百拇医药
“四水归堂”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穿过徽州民居的大门便是前堂,中央是用于采光通风的天井。因为徽州民居的外墙只在二楼左右的高度开有很小限度的窗户,因此整个建筑的采光完全依靠天井。此外,天井亦可较好地调节居室内的小气候。每逢细雨连绵之季,屋面的雨水沿屋檐脊向内流淌,汇集于天井之内,便形成了“四水归堂”之景。徽州人十分注重住宅风水,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水象征着财运。由于徽州人长期在外经商,讲究聚财为本,于是造就天井,将天降的雨露与财气汇聚天井之内,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家中,天井与“财禄”紧密相连。
天井的后部设有厅堂,主要用于居住。厅堂之上还有一层,多采用跑马楼形制,用镂雕精细的木栏杆、隔扇加以装饰。厅堂由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在后厅堂设有一堂两卧室。堂屋之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有一处天井,两旁建有厢房。这是院落的第一进,徽州民居多采用多进式院落,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进入第一进后,便是第二进院落。第二进院落前后两天井,中间为隔扇,内置卧室4间、堂室两个,三进、四进以此类推。这种多进院落式宅邸,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最多的可达36个。伴随家族的繁衍生息,各个院落单元可独自拆分、延展,自成一体,这与徽州人崇尚人丁兴旺、香火绵延有关系。
, 百拇医药
徽州民居十分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善于利用天井将室内空间向外部拓展,亲近自然。徽州民居的前后或侧旁多设置有庭院或小花园,精巧玲珑,布局紧凑。在庭院内置放有石桌、石凳,开挖水井和鱼池,种植各类花卉果木,甚至堆叠假山、人造流泉、装饰漏窗等。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将独具匠心的设计组合起来,把自然景观浓缩在民居内部,营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的效果。
徽州民居的内部装饰也别有风趣。基于徽州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徽商的雄厚财力,徽州民居在内部设计时力求精美,屋内梁宇描金绘彩,并充分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技法。在民居的斗拱飞樯、窗棂槅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镂,别具一格。雕刻的内容涵盖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各式景物以及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彩
绘,此外还有故事传说、神话历史以及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俗风情,雕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绝伦,生动地展现了徽州的风情。, 百拇医药(董强 周恺)
承袭千年的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与祠堂、牌坊一道被称为“徽州建筑三绝”。徽州民居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透射出古雅简洁、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
徽州民居的形成深受徽州独特的历史环境与人文观念的影响。历史上的徽州本是古代山越人的聚居地,他们为了适应山林生活而创造出了“干栏式”建筑。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竞相南渡,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与结构,使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相交融,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早期的徽州民居采取“楼上厅”的建筑格局,厅堂特别轩敞,可供日常休憩。随着徽州人口数量的急遽攀升,人稠地狭的问题日益突出,促使徽州民居渐有改观,逐渐形成了“三间屋”的形制,即“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其基本格局就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颇似北方的四合院。聪慧的徽州人为了应对山林之火,在民居建筑中又衍生出了高高的马头墙。徽州人素有聚族而居的习俗,同一宗族的村落或富户人家的宅第,大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 百拇医药
徽州民居的发展离不开徽商的崛起。明清时期,“弃儒就贾”之风愈发盛行。徽州人凭借坚毅与刻苦,投身于商界洪流之中,儒士出身的徽商更是一支具有蓬勃生气的主力军。徽州儒商“虽游于贾,实贾服而儒行”,将积贮的儒学融汇于商经之中,鳌居商界之首。他们将积累的财富带回家乡,置地兴业,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并将其他地域的建筑风格融汇于徽州民居之中,对住宅布局、结构、装璜、厅堂陈设等形成了独特看法,给徽州民居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美绝妙的徽州民居
徽州民居大多拥北朝南、倚山面水,采用庭院式结构,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空间。院落中部多设有天井,东西长、南北窄,用于通风和采光。楼房建在院内,一般为两层高,楼梯设置在厅堂的前后或左右两侧。房间布局以南向为主、东西两侧为辅。从平面布局看,徽州民居利用四边的回廊将居室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口”字型,因而整体显得十分紧凑,在此基础上将整个建筑向纵、横两个方向延展,从而形成两进或三进不同的院落宅邸。
, 百拇医药
徽州民居整体性强,美感十足。譬如大门,徽州民居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雕刻,并镶嵌成门罩或门楼形制,内容多以花鸟虫鱼或历史场景为主,寓意深刻。门罩就是在门头墙上用青砖垒砌出不同的形状,造型简单、砖雕简洁,惯用于寻常之家。门楼因造型繁复,多见于商贾富户,常见的有垂花门楼、字匾门楼和牌楼式门楼等样式。垂花门楼富丽堂皇,字匾门楼古朴大方,牌楼式门楼气势恢宏,雕刻技艺精湛。
外墙是徽州民居的特色之一,徽州民居四周均由粉白高墙围合而成,外墙除大门外只开有少数小窗,多位于二楼。这种小窗既能通风又能防盗,通常采用黑色青石镂空雕刻成漏窗样式,图案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点缀于白墙之上,高白墙、小漏窗相互协调,使整个民居的外观显得清新淡雅。外墙高出屋面、依循屋顶成水平阶梯状的部分称为“封火墙”或“屏风墙”,又因造型如骏马而称为“马头墙”,能起到独特的防火作用。马头墙的长度和高度是依据屋面的坡度而设,一般前出屋檐、高出屋面,形状为一字式、品字式、三阶式或弧形式。从整体上看,高高的白墙围合封闭,层层叠嶂的马头墙高出屋脊,半掩半映之中微微可见屋脊坡顶,黑白分明。檐角青瓦飞翘,墙线错落有致,增加了空间层次和韵律美。黑瓦白墙的色彩典雅大方,给人以清秀之感。
, 百拇医药
“四水归堂”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色。穿过徽州民居的大门便是前堂,中央是用于采光通风的天井。因为徽州民居的外墙只在二楼左右的高度开有很小限度的窗户,因此整个建筑的采光完全依靠天井。此外,天井亦可较好地调节居室内的小气候。每逢细雨连绵之季,屋面的雨水沿屋檐脊向内流淌,汇集于天井之内,便形成了“四水归堂”之景。徽州人十分注重住宅风水,在传统风水理论中,水象征着财运。由于徽州人长期在外经商,讲究聚财为本,于是造就天井,将天降的雨露与财气汇聚天井之内,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家中,天井与“财禄”紧密相连。
天井的后部设有厅堂,主要用于居住。厅堂之上还有一层,多采用跑马楼形制,用镂雕精细的木栏杆、隔扇加以装饰。厅堂由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在后厅堂设有一堂两卧室。堂屋之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有一处天井,两旁建有厢房。这是院落的第一进,徽州民居多采用多进式院落,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进入第一进后,便是第二进院落。第二进院落前后两天井,中间为隔扇,内置卧室4间、堂室两个,三进、四进以此类推。这种多进院落式宅邸,少则两三个,多则十几个,最多的可达36个。伴随家族的繁衍生息,各个院落单元可独自拆分、延展,自成一体,这与徽州人崇尚人丁兴旺、香火绵延有关系。
, 百拇医药
徽州民居十分注重庭院园林的营造,善于利用天井将室内空间向外部拓展,亲近自然。徽州民居的前后或侧旁多设置有庭院或小花园,精巧玲珑,布局紧凑。在庭院内置放有石桌、石凳,开挖水井和鱼池,种植各类花卉果木,甚至堆叠假山、人造流泉、装饰漏窗等。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将独具匠心的设计组合起来,把自然景观浓缩在民居内部,营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的效果。
徽州民居的内部装饰也别有风趣。基于徽州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徽商的雄厚财力,徽州民居在内部设计时力求精美,屋内梁宇描金绘彩,并充分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技法。在民居的斗拱飞樯、窗棂槅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镂,别具一格。雕刻的内容涵盖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各式景物以及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彩
绘,此外还有故事传说、神话历史以及耕织渔樵、仕学孝悌等民俗风情,雕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绝伦,生动地展现了徽州的风情。, 百拇医药(董强 周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