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59354
隋炀帝的生前身后事(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5日 《百科知识》2013年第12期
     2013年4月,在扬州市蜀冈—瘦西湖景区内出土的隋炀帝陵聚焦了世人的目光。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瓦岗寨首领李密声讨隋炀帝的檄文。杨广是历史上一位兼功过是非于一身的帝王。青年时的杨广,平定突厥外侵,扫定江南叛乱,委以扬州总管,善治一方;弑父自立后,荣登大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创设延绵千年的科举制度;晚年因大兴土木,重赋苛政,致使民不聊生,天下思乱。历史是如此惊人的巧合:杨广起于扬州,耽乐于扬州,命丧于扬州,隋炀帝陵亦历经多次迁徙。

    一代帝王玉碎广陵

    杨广热衷出巡,曾三游扬州。每次出游,他都命人在沿途大造离宫别院。大业九年(613年)春,杨广二征高丽,楚国公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省浚县)督运粮草,眼见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义军遍布中原,杨玄感遂兴谋反之意,据兵反隋。杨广见天下危乱,在醉生梦死间常“扰扰不自安”,每晚都会梦中惊醒,疑有强寇掠杀,只有在宫女的安抚下方能入睡。

    大业十二年(616年),杨广开始了他的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杨广到扬州后终日荒淫,郁郁寡欢,退朝则幅巾短衣,拄着拐杖在后宫四下漫游,不到天黑不肯回宫,“汲汲顾景,唯恐不足”。杨广通晓天文卜辞,常备美酒,夜观星象,并对萧皇后说:“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杨广已知身陷囹圄,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得借帝王之身聊以自慰。杨广曾对镜自照,回过头对萧后哀叹:“好头颈,谁当斫之?”萧后甚为惊异,忙问何故,杨广笑言:“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杨广见中原兵燹,无心北归,意图以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城,退据江东。然江都粮尽,关中人久思故乡,见皇帝无意北归,遂生叛心。窦贤率领部下西遁,被杨广派遣的骑兵追杀,然士卒逃亡不辍。在人心思归下,杨广宠臣宇文化及、司马德戡和裴虔通等人密谋反叛。司马德戡领兵从玄武门入,杨广闻乱,易服逃于西阁,可惜被宫女告发,遂被叛军活捉。马文举将杨广引至寝殿,裴虔通和司马德戡等人拔出明晃晃的大刀侍立一旁,杨广叹息道:“我犯何罪,为何如此对我?”马文举答:“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对外勤于征讨,对内极尽奢华,使壮丁死于刀刃,妇孺弃尸沟壑,百姓无以为业,盗贼四起,专用佞臣,拒绝纳谏,怎言无罪!”杨广回应道:“我虽有负于百姓,但你们却享受荣华富贵,何负

    之有?今日起事反叛,究竟谁为首?”司马德戡说道:“溥天同怨,何止一人!”此时,杨广爱子、12岁的赵王杨杲偎依在杨广身旁,噤若寒蝉,恸哭不已,裴虔通遂将其斩杀,鲜血溅至杨广衣襟。叛军喊嚷要处死杨广,杨广说道:“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能以刀杀之!去取鸩酒来!”但马文举等人不同意,令杨广坐下,杨广自行解下纶巾,遂被叛将所缢杀。

    杨广死后,后人商议杨广谥号,杨广之孙杨侗被东都洛阳留臣段达等人拥立为帝,改元皇泰,是为皇泰主。皇泰主给杨广定谥号为“明”,所谓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叛将窦建德给杨广定谥号为“闵”,所谓慈仁不寿曰闵;李渊篡位建唐后,定谥号为“炀”。胡三省在《资治通鉴》的注中说:“杨广谥陈叔宝曰炀,岂不知己不令终,亦谥‘炀’乎。”其实“炀”本是杨广送给南唐后主陈叔宝的谥号,结果自己被后人冠以此谥,真是历史的一大讽刺。古代《谥法》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唐高祖李渊以杨广在位期间“远贤臣而近奸佞,荒国政而好淫色”,以此为其谥号。

    陵墓的多次迁徙

    历史上有关隋炀帝陵的传闻可谓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究其缘由,是其陵墓不断迁徙所致。据《隋书·炀帝纪》记载:“(隋恭帝义宁)二年三月……上崩于温室,时年五十。萧后令宫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隋炀帝在江都自缢后,史载炀帝梓宫暂厝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宋代司马光所纂《资治通鉴·九十七卷》亦载:“萧后与宫人撤漆床板为小棺,与赵王杲同殡于西院流珠堂。”据此,炀帝初葬之所当在江都宫西院的流珠堂。至于为何草葬于此,实为情势所逼。彼时,叛军骚乱,要诛杀炀帝。趁此危急时刻,萧后命人匆匆将炀帝与幼子杨杲的遗体入殓,以漆床板为棺,草草掩埋。一向自视甚高的炀帝入葬得如此仓促,可谓惨淡凄凉,但在当时人人喊杀的情况下,至少可避免被戮尸的下场。

    隋炀帝虽被指为独夫民贼,但仍有旧部感念其恩,江都太守陈棱即为其一。陈棱深为炀帝器重,至江都后被擢升为右御卫将军。炀帝死后不久,宇文化及率领部下离开了江都,叛乱稍息。陈棱遂召集部下,重为炀帝发丧。发敛时,炀帝容貌尤生,众人啧啧称奇。据《资治通鉴·一百八十六卷》所载:“隋江都太守陈棱求得炀帝之柩,取宇文化及所留辇辂鼓吹,粗备天子仪卫,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瘗於帝茔之侧。”陈棱奉炀帝梓宫于江都宫成象殿吴公台下,隋室王公以下宗室臣子也都按序葬于炀帝墓旁。吴公台最初为吴王夫差的宴游之处,后为南朝刘宋时沈庆之攻打竟陵王刘诞时所筑的弩台,陈朝名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增筑台以射城内。在陈棱看来,将炀帝迁葬于成象殿的吴公台,方可告慰天灵。

    炀帝陵的二次迁徙约在唐初。历经隋末农民起义,各路群雄四起,尤以李密为首的瓦岗寨义军及李渊为首的关陇唐军势力最大。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李渊威逼隋恭帝杨侑禅位,称帝建唐,改年号武德,定都长安。唐军平定江南后,迁炀帝陵于雷塘。李渊之所以再次迁炀帝陵,或顾念其与杨广的表兄弟情谊,或虑及其皇位乃是废恭帝所得,不想给人造成乱臣贼子的篡位者形象,总之,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以帝王之礼将炀帝再迁葬于雷塘,即今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西北部。

    雷塘在汉代被称为雷陂,东汉建安二年(197年),广陵太守陈登在蜀冈西山一带兴建水利设施,先后疏浚上雷塘、下雷塘、小新塘,并开凿陈公塘。不过,关于“雷塘”一名还有一段传说:相传,迁徙炀帝棺柩至雷塘,唐军以帝王之礼下葬,引得天雷震怒,一声巨响击碎了炀帝的棺柩,更将炀帝尸体掀出棺外,而雷击之处,水漫成塘,棺柩连葬3次,连遭3次雷击,最后改用平民之礼才得以安殓。这3处遭雷击而成的陂塘便被百姓唤为“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雷塘源于雷击而成塘一说不足为信,却表达了百姓对炀帝的憎恨。尽管如此,后世文人多将炀帝与雷塘相提并论。唐代罗隐的《炀帝陵》诗云:“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王莉 董强)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