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 迷雾重重(1)
我们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而“露西”则被称为“人类的祖母”。“露西”其实是一具南方古猿阿法种遗骸化石的昵称,1974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境内,距今已有320万年历史。“露西”的出土被认为是人类起源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可是,近年来的一些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比我们原有的认识更为复杂。比如在南非又发现的两具惊人完整的197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又比如鲁道夫人的存在被证实……
带着诸多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为研究员。
一个孩子引发的发现……
《百科知识》:几年前在南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以及对其相关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您能把这一发现过程介绍一下吗?
答:在南非的这一发现很富有戏剧性。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北侧有座白云岩山,属于马拉帕自然保护区。这座山上有一处由南非威特沃斯兰德大学古人类学家李·伯格主持的发掘工地。2008年8月15日这天,李·伯格时年9岁的儿子马修·伯格在工地附近玩耍时偶然发现了一件化石,孩子赶紧兴奋地招呼父亲过来看他的发现。化石露出在一块围岩上,伯格起初还以为那是史前的羚羊类动物,仔细观察才看出那是一条南方古猿的锁骨,将化石翻个个儿,背面是一件带有两枚牙齿的南方古猿下颌骨。这令他惊叹不已。
, 百拇医药
2009年,伯格的团队在这个地点又发现了一件头骨。这些标本被鉴定为一个身高估计为
1.27米的少年男性。一同发现的还有剑齿虎、羚羊等哺乳动物化石。伯格团队认为,这些哺乳动物是掉入深达30~36米的洞穴里摔死或困死的。洞穴里的地下水因含有一些特殊的矿物质而散发出一种香味,引诱动物前来寻觅。动物死亡后被地下河底的泥沙卷起掩埋,从而得以保存为化石。一个月后,伯格的团队又发掘出身高估计为1.2~1.3米的成年女性骨架。这两具化石是历年来出土的人类祖先化石中最完整的。此后还有130片骸骨碎片陆续出土。
2010年4月9日,伯格及其团队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将新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源泉种(Australopithecus sediba)。“sediba”是索托语“天然泉水”或“水井”的意思。化石的古地磁年龄和铀系法测年结果为距今197.7万年。伯格团队认为,南方古猿源泉种是从南方古猿非洲种向匠人甚至直立人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从形态上来看,源泉种兼具南方古猿与早期人属的形态特征,脸部更像猿,脑容量较小,约420毫升(成年者则为442毫升),而早期人属的脑容量为631毫升,现代人则有1500毫升左右。与其他南方古猿相比,源泉种具有更多的人属特征,例如拥有较长的双腿以及早期人属所特有的骨盆,这表示源泉种已经具备直立行走的能力,甚至可能已经会跑。另外,源泉种的拇指比其他南方古猿长,其余手指则短,说明具备了精准抓握的功能,可以制造工具。因此,源泉种很可能是人属的祖先。
, http://www.100md.com
在此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经过我所刘武研究员的努力,促成伯格将南非古猿源泉种的标
本模型共计130余件赠送给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样我们在北京就能近距离了解源泉种的形态特征了。
《百科知识》:这是首次在南部非洲发现古人类化石吗?
答:不是。虽然东非大裂谷是著名的古人类化石的出土地,比如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和阿法地区的哈达地点,但在非洲的最南部,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了重大的发现——南方古猿非洲种(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又名非洲南方古猿,是早期人科的南方古猿属成员,体型较纤细,生存于303万~204万年前。化石的形态显示,非洲南方古猿更像现今人类,面部五官比猿类更像人,增大的头颅可以容纳更大的脑组织。其发现者雷蒙·达特认为,它是介于猿与人类之间的过渡物种。后来在斯泰克方丹(1935年)、马卡潘斯盖(1948年)及格拉迪斯威尔洞穴(1992年)也发现了这个种的化石。不少学者认为南方古猿非洲种是人属的祖先。
, http://www.100md.com
“混杂起源”,有这回事儿吗?
《百科知识》:南方古猿源泉种、南方古猿非洲种都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人属的祖先,我们一般认为的人类祖先“露西”的地位是不是受到了挑战?
答:“露西”是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南方古猿阿法种又名阿法南方古猿、阿法南猿,生存于390万~290万年前。相关化石最早发现于1973年,此后陆陆续续有所发现,直到2011年也有报道发现。化石出土地点较多,但均限于东非的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露西”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具局部女性骨架,此外还有包含至少13个个体的“第一家庭”化石。
与现今及已灭绝的大猿比较,阿法种的犬齿及臼齿较细小,但犬齿却比现今人类的大。阿法种的脑部亦较小,只有约380~430毫升,面部吻部突出。整体上说,阿法种的骨盆介于猿和人之间,但更偏向人的。这些特征都说明阿法种具备某种程度的双足行走结构。它的股骨亦指向膝关节,令下肢更为贴近身体的中轴,适合双足行走。阿法种较小的脑容量及原始的面部形态,加上双足行走结构的发现,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人类演化的认识,因为在发现阿法种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演化过程是脑容量的增大先于直立行走。阿法种的产地基本上没有发现人工制品,因此被认为是尚未演化成人属的古猿。但是2010年德国考古学家麦克费农的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在埃塞俄比亚苟纳地区的阿法种产地(339万年前)所出土的有蹄类骨骼上发现了用石器剔除肉的痕迹,因此他们认为阿法种虽然还不能制造石器,但是已经开始利用现成的石块作为工具将猎物上的肉剔下来食用。
南方古猿阿法种和非洲种都是纤细型的,因此都被发现者及其支持者认为是南方古猿属及人属的共同祖先。
《百科知识》:那这几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百拇医药
带着诸多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为研究员。
一个孩子引发的发现……
《百科知识》:几年前在南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以及对其相关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您能把这一发现过程介绍一下吗?
答:在南非的这一发现很富有戏剧性。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北侧有座白云岩山,属于马拉帕自然保护区。这座山上有一处由南非威特沃斯兰德大学古人类学家李·伯格主持的发掘工地。2008年8月15日这天,李·伯格时年9岁的儿子马修·伯格在工地附近玩耍时偶然发现了一件化石,孩子赶紧兴奋地招呼父亲过来看他的发现。化石露出在一块围岩上,伯格起初还以为那是史前的羚羊类动物,仔细观察才看出那是一条南方古猿的锁骨,将化石翻个个儿,背面是一件带有两枚牙齿的南方古猿下颌骨。这令他惊叹不已。
, 百拇医药
2009年,伯格的团队在这个地点又发现了一件头骨。这些标本被鉴定为一个身高估计为
1.27米的少年男性。一同发现的还有剑齿虎、羚羊等哺乳动物化石。伯格团队认为,这些哺乳动物是掉入深达30~36米的洞穴里摔死或困死的。洞穴里的地下水因含有一些特殊的矿物质而散发出一种香味,引诱动物前来寻觅。动物死亡后被地下河底的泥沙卷起掩埋,从而得以保存为化石。一个月后,伯格的团队又发掘出身高估计为1.2~1.3米的成年女性骨架。这两具化石是历年来出土的人类祖先化石中最完整的。此后还有130片骸骨碎片陆续出土。
2010年4月9日,伯格及其团队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将新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命名为南方古猿源泉种(Australopithecus sediba)。“sediba”是索托语“天然泉水”或“水井”的意思。化石的古地磁年龄和铀系法测年结果为距今197.7万年。伯格团队认为,南方古猿源泉种是从南方古猿非洲种向匠人甚至直立人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从形态上来看,源泉种兼具南方古猿与早期人属的形态特征,脸部更像猿,脑容量较小,约420毫升(成年者则为442毫升),而早期人属的脑容量为631毫升,现代人则有1500毫升左右。与其他南方古猿相比,源泉种具有更多的人属特征,例如拥有较长的双腿以及早期人属所特有的骨盆,这表示源泉种已经具备直立行走的能力,甚至可能已经会跑。另外,源泉种的拇指比其他南方古猿长,其余手指则短,说明具备了精准抓握的功能,可以制造工具。因此,源泉种很可能是人属的祖先。
, http://www.100md.com
在此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经过我所刘武研究员的努力,促成伯格将南非古猿源泉种的标
本模型共计130余件赠送给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样我们在北京就能近距离了解源泉种的形态特征了。
《百科知识》:这是首次在南部非洲发现古人类化石吗?
答:不是。虽然东非大裂谷是著名的古人类化石的出土地,比如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和阿法地区的哈达地点,但在非洲的最南部,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了重大的发现——南方古猿非洲种(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又名非洲南方古猿,是早期人科的南方古猿属成员,体型较纤细,生存于303万~204万年前。化石的形态显示,非洲南方古猿更像现今人类,面部五官比猿类更像人,增大的头颅可以容纳更大的脑组织。其发现者雷蒙·达特认为,它是介于猿与人类之间的过渡物种。后来在斯泰克方丹(1935年)、马卡潘斯盖(1948年)及格拉迪斯威尔洞穴(1992年)也发现了这个种的化石。不少学者认为南方古猿非洲种是人属的祖先。
, http://www.100md.com
“混杂起源”,有这回事儿吗?
《百科知识》:南方古猿源泉种、南方古猿非洲种都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人属的祖先,我们一般认为的人类祖先“露西”的地位是不是受到了挑战?
答:“露西”是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南方古猿阿法种又名阿法南方古猿、阿法南猿,生存于390万~290万年前。相关化石最早发现于1973年,此后陆陆续续有所发现,直到2011年也有报道发现。化石出土地点较多,但均限于东非的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露西”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具局部女性骨架,此外还有包含至少13个个体的“第一家庭”化石。
与现今及已灭绝的大猿比较,阿法种的犬齿及臼齿较细小,但犬齿却比现今人类的大。阿法种的脑部亦较小,只有约380~430毫升,面部吻部突出。整体上说,阿法种的骨盆介于猿和人之间,但更偏向人的。这些特征都说明阿法种具备某种程度的双足行走结构。它的股骨亦指向膝关节,令下肢更为贴近身体的中轴,适合双足行走。阿法种较小的脑容量及原始的面部形态,加上双足行走结构的发现,改变了当时人们对人类演化的认识,因为在发现阿法种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演化过程是脑容量的增大先于直立行走。阿法种的产地基本上没有发现人工制品,因此被认为是尚未演化成人属的古猿。但是2010年德国考古学家麦克费农的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报道了他们在埃塞俄比亚苟纳地区的阿法种产地(339万年前)所出土的有蹄类骨骼上发现了用石器剔除肉的痕迹,因此他们认为阿法种虽然还不能制造石器,但是已经开始利用现成的石块作为工具将猎物上的肉剔下来食用。
南方古猿阿法种和非洲种都是纤细型的,因此都被发现者及其支持者认为是南方古猿属及人属的共同祖先。
《百科知识》:那这几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