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第一古街——高淳老街(1)
高淳老街历史街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淳溪古镇的西南部,与南京主城区的直线距离为92千米。自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正式设县起,淳溪镇即为县治所在地。
高淳设县后,首先沿官溪河产生了官溪路,进而逐步向内陆推进,产生了陈家巷﹑傅家巷等与官溪路垂直分布的小巷;在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中,高淳老街应运而生,成了这一街区的中心街道。老街在明清时被称为“正仪街”;民国后改称“中山大街”;以后几经更名,现在仍叫“中山大街”,不过,当地人还是习惯地称其为“老街”或“一字街”。
高淳老街在明清时全长达1135米,现在保留下来的约为505米。老街面宽3.5米左右,两边用青灰石纵向铺设,中间用胭脂石横向排列,整齐美观,色调和谐。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时期,淳溪镇便商船云集,成为商品集散之地。明清时期,在官溪河西部有徽商活跃,东部是全国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太湖地区。西部与东部的交流,徽州文化与吴文化的交汇,带来了淳溪镇和老街的繁华。
, 百拇医药
底蕴深,建筑有特色
高淳老街的商家主要来自皖南徽州地区和太湖流域,因此这里的建筑风格既带有徽派的古朴典雅,又体现了香山派的通透轻盈,古建专家将其称为“皖南徽派与苏南香山派的过渡类型”。老街的建筑风格也反映出它作为沟通苏、皖经济与文化走廊的历史定位。
这里是一处适宜于慢生活的好去处,能够从容不迫地看看老街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藏在中间的弄堂文化,感受几百年中积淀起来的岁月沧桑。
从现今保留下来的成片明清建筑群来看,这些古建筑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古朴典雅,难怪会被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其中,规模大、特点鲜明的有吴家祠堂、杨厅、关王庙等。另外,建于明代的襟湖桥、乾隆时期的古井等,也是老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淳老街在形成之际便为商业街区,其平面形状近似于钱兜状,寓示将财富聚入兜中。在11条街巷中,老街、河滨街、当铺巷和官溪路是基本平行于官溪河的街巷,也是较为主要的街道;而陈家巷、傅家巷等其他6条小巷基本垂直于官溪河分布,与4条主干道相互交错,将整个街区划分为15个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内,房屋布局大体纵向以五进延伸,横向也以五组排成,五五之间,即为宽1.4~2.2米左右的纵深小巷。在巷口探首凝望,别有一番“合面店房两人沾,纵深小巷一线天”的古韵情趣。
, 百拇医药
老街沿街的店面多数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镂窗。为节省土地,建筑共基连山墙,上下两层硬山脊。 屋架上楼高于下楼、楼上与楼下柱子错位分布。墙基四周竖角石,布局紧凑。 街房一般纵深五进相连,开间以1~3间为限,数进通长70~80米。每进上下两层,高7~9米之间,前进经商,中进为居室、客堂,后进靠河为客栈或作坊。各进之间由横式天井相连,两旁为厢房或回廊。临街门面往往为敞开式店堂,以木板扉门启闭。门楣造型别致,在阑额坊之上,采用曲椽构成“占天不占地”的骑楼或轩廊。骑楼朝街一面钉木板隔墙,木板墙上分别安装镂格扉窗,不仅美观,而且还可起避雨遮阳的作用,登楼可倚窗观赏街景,倾斜式门额上悬挂店名横匾。
老街建筑重在门面装饰,后进较为简朴。临街木结构斜撑和额枋部位施以木雕。雕刻“五路财神”“太白醉洒”“麻姑献寿”“郭子仪做寿”“群英会”等历史典故与花草吉祥纹样。木结构刷桐油而不施彩绘,保持原木本色,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风格。门厅一般为木板排门,也有高门堂牌坊式。建筑外观多为硬山脊,除祠堂和寺庙外,很少用马头墙,前砌封火墙,两坡顶屋面盖蝴蝶小瓦。
, 百拇医药
砖石雕则被广泛用于门楼、门罩、花墙、屋脊及山墙侧中上方,题材多为富贵吉祥、招财进宝、人寿年丰和五福临门等,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逛老街,特色商品多
老街内的商业氛围十分浓厚,特色商品名闻遐迩,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有羽毛贡扇、棉织土布、老棉布鞋等。
高淳羽毛扇有6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高淳羽毛扇被列为“贡品”。自此,当地每年需在端阳节前精制各式羽扇360把,供给皇宫,并在冬至日到京城领取贡偿每扇千文铜钱。这一制度直到太平军定都天京(南京)后才停止。高淳羽毛扇的种类多达80余种;按形状分,有圆形、半圆形、佛手形、桃形、宝剑形、花瓶形等;同一形状中,又可依据不同的禽毛、规格和质量分为若干品种,如用鹅毛制作的有“汉光明”“圆光月”“大圆丹”等,用雁毛制作的有“雁小圆”“雁平月”,用雕毛制作的有“雕宝剑”“雕花瓶”,用梢翅制作的有“梢中汉月”,用刀翎制作的“刀汉月”等。1914年,高淳羽毛扇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颇受赞赏。
, 百拇医药
在淳溪,家庭手工纺织业出现较早,大部分农家置有手工扎棉车、纺纱车。农家织出的布匹源源不断地运往高淳老街交易。当地棉布用土法纺织,俗称“老棉布”,一般为白色,可根据需要染成蓝、黑、红、绿等色。在棉布上还可印制花纹图案,多为“麒麟送子”“凤戏牡丹”“喜鹊登梅”“松鹤延年”等传统纹样,主要用于制作枕头、被面等。布鞋制作也是高淳民间传统工艺,当地的布鞋品种较多,具有实用、舒适、保健等特点,是高淳老街的著名特产之一。
展风情,高淳民俗馆
明清以来,老街及其附近地区陆续建造起关王庙、土地庙、城隍庙等道教色彩浓厚的神祠。每逢诸神生卒之辰,老街及周边群众即会组织热闹的迎神赛会活动,当地人称之为“出菩萨”。期会之日,往往由经济实力较强的商会会首、店铺老板出资邀请戏班,连唱3天戏,正日抬神像游行,旗锣华盖,阵势规模盛大。每年几期,皆会吸引大量四邻八乡的群众前来观望,热闹非常。
跳五猖起源于高淳县定埠乡的庙会活动,其后传播至高淳各地,并经常被请至老街演出。据专家考证,跳五猖的原始雏形最早可以追溯至周代,是在模仿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衍变产生的一种民间舞蹈。所谓五猖,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方神灵,也称五方帝君。他们分别身着红、黄、蓝、白、黑5种不同颜色的服装,头戴不同颜色的面具,手擎刀枪剑戟等各式兵器。另外,还会加上同样头戴面具的和尚、道士。舞蹈时,和尚、道士手摇大纸扇,在众神中穿插逗闹,引人发笑。跳五猖结构编排复杂,有“邀请舞”“朝礼舞”“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其本质的含义为和尚、道士邀请五方神灵,替地方驱邪消灾,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百拇医药(张颂炫)
高淳设县后,首先沿官溪河产生了官溪路,进而逐步向内陆推进,产生了陈家巷﹑傅家巷等与官溪路垂直分布的小巷;在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中,高淳老街应运而生,成了这一街区的中心街道。老街在明清时被称为“正仪街”;民国后改称“中山大街”;以后几经更名,现在仍叫“中山大街”,不过,当地人还是习惯地称其为“老街”或“一字街”。
高淳老街在明清时全长达1135米,现在保留下来的约为505米。老街面宽3.5米左右,两边用青灰石纵向铺设,中间用胭脂石横向排列,整齐美观,色调和谐。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时期,淳溪镇便商船云集,成为商品集散之地。明清时期,在官溪河西部有徽商活跃,东部是全国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太湖地区。西部与东部的交流,徽州文化与吴文化的交汇,带来了淳溪镇和老街的繁华。
, 百拇医药
底蕴深,建筑有特色
高淳老街的商家主要来自皖南徽州地区和太湖流域,因此这里的建筑风格既带有徽派的古朴典雅,又体现了香山派的通透轻盈,古建专家将其称为“皖南徽派与苏南香山派的过渡类型”。老街的建筑风格也反映出它作为沟通苏、皖经济与文化走廊的历史定位。
这里是一处适宜于慢生活的好去处,能够从容不迫地看看老街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藏在中间的弄堂文化,感受几百年中积淀起来的岁月沧桑。
从现今保留下来的成片明清建筑群来看,这些古建筑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古朴典雅,难怪会被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其中,规模大、特点鲜明的有吴家祠堂、杨厅、关王庙等。另外,建于明代的襟湖桥、乾隆时期的古井等,也是老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淳老街在形成之际便为商业街区,其平面形状近似于钱兜状,寓示将财富聚入兜中。在11条街巷中,老街、河滨街、当铺巷和官溪路是基本平行于官溪河的街巷,也是较为主要的街道;而陈家巷、傅家巷等其他6条小巷基本垂直于官溪河分布,与4条主干道相互交错,将整个街区划分为15个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内,房屋布局大体纵向以五进延伸,横向也以五组排成,五五之间,即为宽1.4~2.2米左右的纵深小巷。在巷口探首凝望,别有一番“合面店房两人沾,纵深小巷一线天”的古韵情趣。
, 百拇医药
老街沿街的店面多数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镂窗。为节省土地,建筑共基连山墙,上下两层硬山脊。 屋架上楼高于下楼、楼上与楼下柱子错位分布。墙基四周竖角石,布局紧凑。 街房一般纵深五进相连,开间以1~3间为限,数进通长70~80米。每进上下两层,高7~9米之间,前进经商,中进为居室、客堂,后进靠河为客栈或作坊。各进之间由横式天井相连,两旁为厢房或回廊。临街门面往往为敞开式店堂,以木板扉门启闭。门楣造型别致,在阑额坊之上,采用曲椽构成“占天不占地”的骑楼或轩廊。骑楼朝街一面钉木板隔墙,木板墙上分别安装镂格扉窗,不仅美观,而且还可起避雨遮阳的作用,登楼可倚窗观赏街景,倾斜式门额上悬挂店名横匾。
老街建筑重在门面装饰,后进较为简朴。临街木结构斜撑和额枋部位施以木雕。雕刻“五路财神”“太白醉洒”“麻姑献寿”“郭子仪做寿”“群英会”等历史典故与花草吉祥纹样。木结构刷桐油而不施彩绘,保持原木本色,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风格。门厅一般为木板排门,也有高门堂牌坊式。建筑外观多为硬山脊,除祠堂和寺庙外,很少用马头墙,前砌封火墙,两坡顶屋面盖蝴蝶小瓦。
, 百拇医药
砖石雕则被广泛用于门楼、门罩、花墙、屋脊及山墙侧中上方,题材多为富贵吉祥、招财进宝、人寿年丰和五福临门等,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逛老街,特色商品多
老街内的商业氛围十分浓厚,特色商品名闻遐迩,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有羽毛贡扇、棉织土布、老棉布鞋等。
高淳羽毛扇有6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高淳羽毛扇被列为“贡品”。自此,当地每年需在端阳节前精制各式羽扇360把,供给皇宫,并在冬至日到京城领取贡偿每扇千文铜钱。这一制度直到太平军定都天京(南京)后才停止。高淳羽毛扇的种类多达80余种;按形状分,有圆形、半圆形、佛手形、桃形、宝剑形、花瓶形等;同一形状中,又可依据不同的禽毛、规格和质量分为若干品种,如用鹅毛制作的有“汉光明”“圆光月”“大圆丹”等,用雁毛制作的有“雁小圆”“雁平月”,用雕毛制作的有“雕宝剑”“雕花瓶”,用梢翅制作的有“梢中汉月”,用刀翎制作的“刀汉月”等。1914年,高淳羽毛扇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颇受赞赏。
, 百拇医药
在淳溪,家庭手工纺织业出现较早,大部分农家置有手工扎棉车、纺纱车。农家织出的布匹源源不断地运往高淳老街交易。当地棉布用土法纺织,俗称“老棉布”,一般为白色,可根据需要染成蓝、黑、红、绿等色。在棉布上还可印制花纹图案,多为“麒麟送子”“凤戏牡丹”“喜鹊登梅”“松鹤延年”等传统纹样,主要用于制作枕头、被面等。布鞋制作也是高淳民间传统工艺,当地的布鞋品种较多,具有实用、舒适、保健等特点,是高淳老街的著名特产之一。
展风情,高淳民俗馆
明清以来,老街及其附近地区陆续建造起关王庙、土地庙、城隍庙等道教色彩浓厚的神祠。每逢诸神生卒之辰,老街及周边群众即会组织热闹的迎神赛会活动,当地人称之为“出菩萨”。期会之日,往往由经济实力较强的商会会首、店铺老板出资邀请戏班,连唱3天戏,正日抬神像游行,旗锣华盖,阵势规模盛大。每年几期,皆会吸引大量四邻八乡的群众前来观望,热闹非常。
跳五猖起源于高淳县定埠乡的庙会活动,其后传播至高淳各地,并经常被请至老街演出。据专家考证,跳五猖的原始雏形最早可以追溯至周代,是在模仿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衍变产生的一种民间舞蹈。所谓五猖,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方神灵,也称五方帝君。他们分别身着红、黄、蓝、白、黑5种不同颜色的服装,头戴不同颜色的面具,手擎刀枪剑戟等各式兵器。另外,还会加上同样头戴面具的和尚、道士。舞蹈时,和尚、道士手摇大纸扇,在众神中穿插逗闹,引人发笑。跳五猖结构编排复杂,有“邀请舞”“朝礼舞”“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其本质的含义为和尚、道士邀请五方神灵,替地方驱邪消灾,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百拇医药(张颂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