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17
编号:13717388
一条中山路 半部泉州史(上)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日 《百科知识》 201317
     中山北路上的中山公园是旧城区最大的一处健身休闲场所。歌舞升平的现状却有着不寻常的过去。泉州民间著名的“七部棺”即与中山公园有关。五代泉州剌史留从效的后裔留起春等7人在明末清初时壮烈殉难,因遗嘱坚持不入清土,7部棺材一直放置于留府埕中,任凭风吹雨打,直到1947年才举行落土安放仪式,立碑合葬于中山公园。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忠义传奇。抗日战争结束后,公园中央矗立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形态与广州的原碑相似。碑后的大榕树下,参照杭州西湖岳飞墓前有秦桧跪像做法,设置有汪精卫夫妇跪地石像。这些史迹连同原提督府假山、唐贞观古墓群土墙遗址等在共和国建国后被拆除,改建为人民体育场,从此,泉州几乎所有重大的群众性政治活动都与这里有关。

    中山北路的代表性建筑叫威远楼。与泉山门相比,威远楼更具有城楼的气势,一层以石构件为主,中设拱门,二层朱红大柱,雕梁画栋,木构精致。凭栏南望,钟楼全景及周边街景一览无余。威远楼又名谯楼,相传为开闽王王审知创建,因火灾焚毁等原因,明正统年间及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有大修。民国初期,北洋军阀孔昭同罚处一位富商重修,并以此作为北伐军入城后的县党部。抗日战争时期,抗敌后援会也在此办公。“文革”初期,两派红卫兵争夺此据点,有个叫宋广强的掉下云梯不治而死,遂引发全城性的大规模游行与武装冲突。一年后,刚刚成立的泉州革命委员会下令把威远楼拆毁。现在我们见到的是1986年重建的建筑。每年的“威远楼之夏”,各民间剧团在此轮番展演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等剧目,类似比武,热闹非凡。
, http://www.100md.com
    威远楼小广场旁新近出现“金门特产展销馆”的牌子,有时间的话不妨进去参观一下,说不定会有收获。除了自然与人文风光推介,金门的三大特产——菜刀、贡糖和高粱酒,都是送礼赠友的佳品,其中的菜刀硬度极高,可斩钉截铁,全是利用两岸炮仗结束后收集的大量弹壳煅制而成。变废为宝,形成产业,也颇有几分“铸剑为犁”的意味。

    威远楼边的连理巷是北宋宰相韩琦诞生地。相传时任泉州知府的韩国华结婚多年没有子嗣,某天,府中攀枝花盛开,婢女连理遵夫人嘱折花送韩,韩大喜认为是好兆头,便纳连理为妾,不料引来夫人嫉妒,想方设法把怀孕的连理赶出家门。连理刚走到门外就肚子疼痛,生下韩琦。痛不欲生的她沉思再三,留下孩子,削发为尼。这条巷子被后人称为连理巷。清末,英国长老会教徒在此巷开办惠世医院,演变至今便是在业界很有名气的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惠世医院中西合璧的红砖大楼还在,可惜已成危房。

    泉州虽偏安一隅,天高皇帝远,却与港台、东南亚相邻,时尚动向反而领先内地一步。走在中山路上,不时可以看到楼堂的门楣、梁柱上依稀可辨的繁体字商号匾额,店铺易主,物是人非,令人唏嘘。不说玉犀巷清代定海总兵李长庚、闽浙总督李庭钰父子的忠烈故事,不说镇抚巷内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主战派代表、两广总督黄光汉保留完整的故居大宅,不说金鱼巷44号华侨领袖蒋以麟策划同盟会成员参与泉州光复的行动细节,不说水门巷宋代设立市舶司时门庭若市的浮华岁月,也不说通政巷内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出尽风头的“中国一绝”泉州提线木偶剧团的大本营,就说说照相馆吧。
, 百拇医药
    20世纪20年代,中山中路的“真宛然”“良友”“中华”,中山南路的“美美”“时代”,都是知识青年和小康家庭向往的场所。最出名的当是中山中路的罗克照相馆,他们洗相技术好,服务态度更是没说的,许多家庭几代人的生日照、毕业照、结婚照、全家福都打着“罗克摄影”的烙印。

    再说报业,泉州的第一家报纸——《新民周报》创办于1915年,社址在中山路打锡巷内。较有影响的《泉州日报》《福建日报》《大众报》及《青年导报》《时代晚报》《晨曦报》分别在中山路奎霞巷、小泉涧巷、通政巷、南岳宫、庄府巷,说中山路为报纸一条街也不为过。值得一提的是中山中路泉山书店的主人黄紫霞。作为知名诗人、画家,黄先生于1932年创办《爱国画报》,1940年创办《一月漫画》。后者以抗战为主题,每期印数超过万册,远销到四川、贵州等抗日前线城市,起到“鼓声与号角”的宣传作用,在中国漫画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与中山公园大门隔街相望的黎明职业大学,古榕参天如盖,气根紧握大地。很少有人知道巴金与泉州“黎明”有过一段难以割舍的不了情缘。晚年行动不便的巴金仍牵挂着泉州,欣然应邀出任黎明大学名誉董事长一职,3次为“黎大”捐书共计6000多册,其中有自己的著作签名本百余册。民国时期,侨胞捐建的黎明高中曾是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大后方,一批留学欧美归来、怀抱青春理想的青年精英云集古城,其中就有巴金。他第一次来到泉州是1930年夏天,南方茂密的榕树、成片的龙眼树、灿烂的阳光、蔚蓝的海水、质朴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他。1932年和1933年,巴金又两次来此访友。他在“黎明”发现了平等与爱,感受到信仰可以克服困难,劳动可以创造美好,“仿佛游子回到了慈母的怀中”。就是在泉州,一位少女与一位女教师的爱情悲剧触动了他,巴金重又挥洒刚刚宣布封存的大笔,写下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和散文《南国的梦》等作品,由此还触发了他创作“爱情三部曲”的灵感。(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郭培明)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