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山路 半部泉州史(下)
东南最大孔庙与反孔猛士故居
看到中山中路上古色古香的泮宫门楼,就知道孔庙到了。踱步入内,豁然开朗,广场周边古厝红砖白石,埕中老榕参天蔽日。入夜,民间乐团风雨无阻地演奏南音古曲,节奏缓慢,韵味悠远,丝丝入耳,常常引来回到“唐山”探亲的老华侨循声到访。2009年9月,泉州南音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皓月当空,微风吹拂,品一杯“铁观音”功夫茶,听一曲“八骏马”南音,心平气和,怡然自得,仿佛时光倒转。
过大牌楼、跨洙泗桥,入大成门,但见方池内水光涟滟,拜庭中古榕垂荫,殿堂上孔夫子塑像慈祥可亲。以前孔庙前分别建有10余座乡贤祠,如今仅存蔡清祠、庄际昌状元祠等两三座,不知是否为了弥补此项缺憾,孔庙的两庑已辟为泉州历代名人蜡像及事迹的展览馆。
泉州孔庙,又称“府文庙”,现址是北宋太平兴国初年迁建的,历代重修,单明朝重修就达30次之多。那个时期,泉州府产生了516位进士,占明清泉州进士总数的60%,有人因此说是修庙的功劳,客观原因应当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尚是泉州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重文兴教的黄金时代。如果说,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重视教育、延续礼教的孔庙就是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场所。府文庙左学(明伦堂)右庙,规模庞大,规制严整,作为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孔庙建筑群,这里也是明清儒家文化在东南沿海和向东南亚地区传播的最重要的基地。
, 百拇医药
泉州孔庙另一个突出贡献也许是对台湾文化的深刻影响。台湾多座孔庙都以泉州府文庙为样板设计,而且建筑取材多来自泉州的沿海地区。台北孔庙的主事者是泉州民间名匠王益顺,他带去家乡顶尖的惠安石匠,“克隆”了泉州风格,所用材料包括泉州花岗岩和青草石,石雕、砖雕、木雕、堆剪、彩绘工艺样样精湛,一座寺庙如同一座艺术大观园,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你是秋季开学之时来到府文庙,说不定会碰到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前来叩拜孔子。礼毕,每人还可在现场领取免费红蛋一份,家长们希望通过这种仪式鼓励孩子好好读书。
中山南路尾德济门遗址旁的李贽故居,距离金碧辉煌的天后宫只有数十步之遥。故居有前后两落,中为天井,门庭狭小,装饰简朴,很不起眼,与李贽的知名度反差极大。纵观李贽的坎坷人生,倒也觉得合于情理。
李贽故居地处万寿路,拐个弯儿就是聚宝街,这里靠近码头,历史上曾是进出口海运货物的集散地,李家可谓身处闹市。李贽26岁之前一直生活于此,没有经商发大财,却满脑子异想天开。他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独立思考,主张解放思想,这一现代人还在不断努力的目标,在宗法制度严格钳制的明代简直振聋发聩。
, 百拇医药
作为一位先知先觉者,李贽超越于时代的观点学说必然被统治者认定为异端邪说,他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全部被禁、被毁。李贽喊出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口号,甚至招收女弟子,坚决反对宋儒道学,认为人人皆可成佛,无须专供孔子。这种与周敦颐、朱熹对着干的惊世骇俗之论,“开古今未开之眼”“寒伪学之心胆”,连他的族人都无法接受。李贽虽思乡心切,却一直云游八方,四海为家,直到76岁时自刎而死,尸骨亡魂也没有再回到老家。倘若李贽地下有灵,知道他的许多观点成为推进今日文化发展的动力,当会含笑于九泉。
慈济精神跨越海峡两岸
有人说,泉州是神垂爱的地方,半城烟火半城仙。
中山中路与中山南路的界线是涂门街和涂山街,在涂门短短的数百米街道中,崇尚儒学的府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徒的圣殿清净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释合一的关岳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比肩而立,相安无事。与关岳庙一墙之隔的,竟是出使、生活、逝世于泉州的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子故居。
, 百拇医药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一行到达泉州时,对当地的“宗教博物馆”现象大为惊叹。迪安表示,联合国的宗旨不外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可以和平共处和谐发展,而这一点,早在古代的泉州就已经出现了。
历史上的泉州最多时有10余种宗教共存,其中还包括古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犹太教等,这在中国的诸多城市中绝对是个异数。
中山南路打头的建筑是座叫花桥慈济宫的古庙,门楣上的石刻是明代泉州籍书法大家张瑞图手写的“真人所居”4个大字。寺庙不大,名气不小,这就是今天在台湾同胞和东南亚华人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保生大帝”“大道公”吴夲慈济宫的三大祖庭之一。多次来过泉州的台湾海峡两岸和平促进会会长郭俊次说,他的先祖当年就是手捧保生大帝神位,追随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南安平港,最终定居于学甲镇,至今已经13代了。
史料记载,吴真人羽化后,其弟子即献药花桥慈济宫,由庙祝转赠患者。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缙绅商家倡议创立泉郡施药局,花桥慈济宫历代先后易名花桥公善堂、花桥善举公所、花桥赠药义诊所等。花桥慈济宫赠药之外的“义诊”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85年起,采用中西医结合形式,由医师轮流坐堂,许多退休医生主动报名来此服务。慈济善举历经900多个春秋,自泉郡施药局成立的1878年算起,至今也有百余年了,比1896年成立的号称“世界第一”的英国伦敦组织慈善救济抵制行乞协会还早了18年。济世惠民、薪火不断的慈济精神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密切往来的一条重要纽带。
中山南路街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或许是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妈祖姓林名默,原籍莆田,聪慧异常,后来为救危境中的父兄不幸落水身亡。广大民众认定林默没有殉难,而是羽化成为海峡女神,日日庇护出海渔民的安全。
泉州天妃宫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元代诏封妈祖以祈庇佑,元世祖称赞妈祖为“泉州神女”。明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特遣使者在泉州祭拜妈祖。清代泉州人施琅平定台湾后,认为妈祖护航始有海战硕果,遂上书康熙请封妈祖为“天后”,从此,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泉州天后宫作为祖庭分香无数,自然是海内外天后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大陆众多妈祖庙宇中唯一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百拇医药(郭培明)
看到中山中路上古色古香的泮宫门楼,就知道孔庙到了。踱步入内,豁然开朗,广场周边古厝红砖白石,埕中老榕参天蔽日。入夜,民间乐团风雨无阻地演奏南音古曲,节奏缓慢,韵味悠远,丝丝入耳,常常引来回到“唐山”探亲的老华侨循声到访。2009年9月,泉州南音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皓月当空,微风吹拂,品一杯“铁观音”功夫茶,听一曲“八骏马”南音,心平气和,怡然自得,仿佛时光倒转。
过大牌楼、跨洙泗桥,入大成门,但见方池内水光涟滟,拜庭中古榕垂荫,殿堂上孔夫子塑像慈祥可亲。以前孔庙前分别建有10余座乡贤祠,如今仅存蔡清祠、庄际昌状元祠等两三座,不知是否为了弥补此项缺憾,孔庙的两庑已辟为泉州历代名人蜡像及事迹的展览馆。
泉州孔庙,又称“府文庙”,现址是北宋太平兴国初年迁建的,历代重修,单明朝重修就达30次之多。那个时期,泉州府产生了516位进士,占明清泉州进士总数的60%,有人因此说是修庙的功劳,客观原因应当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尚是泉州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重文兴教的黄金时代。如果说,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重视教育、延续礼教的孔庙就是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场所。府文庙左学(明伦堂)右庙,规模庞大,规制严整,作为我国东南地区最大的孔庙建筑群,这里也是明清儒家文化在东南沿海和向东南亚地区传播的最重要的基地。
, 百拇医药
泉州孔庙另一个突出贡献也许是对台湾文化的深刻影响。台湾多座孔庙都以泉州府文庙为样板设计,而且建筑取材多来自泉州的沿海地区。台北孔庙的主事者是泉州民间名匠王益顺,他带去家乡顶尖的惠安石匠,“克隆”了泉州风格,所用材料包括泉州花岗岩和青草石,石雕、砖雕、木雕、堆剪、彩绘工艺样样精湛,一座寺庙如同一座艺术大观园,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你是秋季开学之时来到府文庙,说不定会碰到成群结队的孩子们前来叩拜孔子。礼毕,每人还可在现场领取免费红蛋一份,家长们希望通过这种仪式鼓励孩子好好读书。
中山南路尾德济门遗址旁的李贽故居,距离金碧辉煌的天后宫只有数十步之遥。故居有前后两落,中为天井,门庭狭小,装饰简朴,很不起眼,与李贽的知名度反差极大。纵观李贽的坎坷人生,倒也觉得合于情理。
李贽故居地处万寿路,拐个弯儿就是聚宝街,这里靠近码头,历史上曾是进出口海运货物的集散地,李家可谓身处闹市。李贽26岁之前一直生活于此,没有经商发大财,却满脑子异想天开。他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独立思考,主张解放思想,这一现代人还在不断努力的目标,在宗法制度严格钳制的明代简直振聋发聩。
, 百拇医药
作为一位先知先觉者,李贽超越于时代的观点学说必然被统治者认定为异端邪说,他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全部被禁、被毁。李贽喊出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口号,甚至招收女弟子,坚决反对宋儒道学,认为人人皆可成佛,无须专供孔子。这种与周敦颐、朱熹对着干的惊世骇俗之论,“开古今未开之眼”“寒伪学之心胆”,连他的族人都无法接受。李贽虽思乡心切,却一直云游八方,四海为家,直到76岁时自刎而死,尸骨亡魂也没有再回到老家。倘若李贽地下有灵,知道他的许多观点成为推进今日文化发展的动力,当会含笑于九泉。
慈济精神跨越海峡两岸
有人说,泉州是神垂爱的地方,半城烟火半城仙。
中山中路与中山南路的界线是涂门街和涂山街,在涂门短短的数百米街道中,崇尚儒学的府文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徒的圣殿清净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释合一的关岳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比肩而立,相安无事。与关岳庙一墙之隔的,竟是出使、生活、逝世于泉州的锡兰(今斯里兰卡)王子故居。
, 百拇医药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协调员迪安博士一行到达泉州时,对当地的“宗教博物馆”现象大为惊叹。迪安表示,联合国的宗旨不外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可以和平共处和谐发展,而这一点,早在古代的泉州就已经出现了。
历史上的泉州最多时有10余种宗教共存,其中还包括古基督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犹太教等,这在中国的诸多城市中绝对是个异数。
中山南路打头的建筑是座叫花桥慈济宫的古庙,门楣上的石刻是明代泉州籍书法大家张瑞图手写的“真人所居”4个大字。寺庙不大,名气不小,这就是今天在台湾同胞和东南亚华人中有着崇高地位的“保生大帝”“大道公”吴夲慈济宫的三大祖庭之一。多次来过泉州的台湾海峡两岸和平促进会会长郭俊次说,他的先祖当年就是手捧保生大帝神位,追随郑成功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南安平港,最终定居于学甲镇,至今已经13代了。
史料记载,吴真人羽化后,其弟子即献药花桥慈济宫,由庙祝转赠患者。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泉州缙绅商家倡议创立泉郡施药局,花桥慈济宫历代先后易名花桥公善堂、花桥善举公所、花桥赠药义诊所等。花桥慈济宫赠药之外的“义诊”开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85年起,采用中西医结合形式,由医师轮流坐堂,许多退休医生主动报名来此服务。慈济善举历经900多个春秋,自泉郡施药局成立的1878年算起,至今也有百余年了,比1896年成立的号称“世界第一”的英国伦敦组织慈善救济抵制行乞协会还早了18年。济世惠民、薪火不断的慈济精神也是海峡两岸人民密切往来的一条重要纽带。
中山南路街区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或许是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妈祖姓林名默,原籍莆田,聪慧异常,后来为救危境中的父兄不幸落水身亡。广大民众认定林默没有殉难,而是羽化成为海峡女神,日日庇护出海渔民的安全。
泉州天妃宫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元代诏封妈祖以祈庇佑,元世祖称赞妈祖为“泉州神女”。明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特遣使者在泉州祭拜妈祖。清代泉州人施琅平定台湾后,认为妈祖护航始有海战硕果,遂上书康熙请封妈祖为“天后”,从此,天妃宫改称天后宫。泉州天后宫作为祖庭分香无数,自然是海内外天后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大陆众多妈祖庙宇中唯一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百拇医药(郭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