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323
编号:13708662
黎平翘街——侗乡的红色老街(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日 《百科知识》 201323
     原廖家住房及店铺,为晚清四合院“窨子房”建筑,分为3进,前低后高。第一进为店铺,第二进为住房,第三进为厨房、花园,每进之间用砖墙相隔,形成独立的院落。1934年的12月14日~12月18日,中央红军进入黎平时,这里是红军干部休养连住址,徐特立、何长工等在这里居住。

    如今,黎平会议会址经维修后对外开放。会址门面悬挂陈云手迹“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黑底金字横匾。会址共设8个展室,陈列文物数百件(幅)。除了当年召开“黎平会议”的会场仍旧保留着原貌外,朱德住过的房间也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侗乡风情

    翘街的区位非常独特。它位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为“八百里侗乡”的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历史上“两湖”“两广”进入云贵的桥头堡,明、清以来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翘街融合土司文化、军屯、商贾和延续传承至今的侗、苗各族文化,呈现出颇具特色的“边城”人文景观。
, 百拇医药
    作为一条明清时期的商人街、灰墙黛瓦的徽派风格建筑、波浪形屋顶的福音堂、中共黎平会议会址……在侗族风情浓郁的贵州省黎平县,这条翘街承载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内涵。

    凡是到过黎平或与黎平人有过交往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黎平人说话特别像普通话。黎平的很多语言语调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普通话相近,因此黎平被人们戏称为“小北京”。黎平话只是以黎平城关为主,半径5000米以外的人们说的话大不相同,都夹杂着少数民族的语音语调。一些专家学者指出,黎平话是我国长江以南唯一一个与普通话十分相近的方言。关于黎平话的来历有很多传说。一说黎平有人在北京当官,觉得北京话好听,就命家人和乡人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黎平话;第二种说法是明朝实行屯军制,黎平城关人大部分是从北方屯军而来的,因而以说北方话为主,最终形成了黎平话。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但毕竟只是传说,其真实性至今已无法考证。

    会馆文化是翘街的又一道人文景观。明清两朝,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家在翘街修建了具有聚会、接待、救济等功能的各地会馆,如两湖会馆——禹王宫、江西会馆——万寿宫、福建会馆——天后宫、四川会馆——二郎庙、贵州会馆——黑神宫等,让翘街一度会馆林立。
, 百拇医药
    由于黎平位于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古盐道上,明清时期,湖广等地的盐经此运进贵州。明初开埠以后,翘街商贾云集,官兵、汉侗各族络绎于市,商品交易蔚然成风。明正德年间,湖广木商进入黎平收购木材,销往全国各地。黎平丰富优质的林木资源,众多的交易机会,吸引着天南海北的商贩接踵而来,在翘街落户居住、开设商号。

    从保存下来的建筑群和堂匾、字号来看,翘街一直是南侗地区的商品交易中心。今天的翘街依然是黎平周边地区的旅游工艺品集散地。

    “飞山崇拜”是五溪地区的侗、苗、土家诸族的共同信仰,黎平城区也受其影响,曾建“飞山庙”和“二王庙”各两座祭祀“飞山神”杨再思。县城原有社稷坛,致使黎平西北部地区的侗寨也称“萨坛”为“社稷坛”,赋予了民族英雄“萨岁”以土地、五谷等复合神格。

    人们说,侗族有“三宝”——鼓楼、花桥和大歌。这“三宝”在翘街都能寻到踪迹,尤其是侗族大歌。
, http://www.100md.com
    大歌在侗语中称“嘎老”,是侗族多声歌的意思。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可能依然有人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典仪式前的那段大歌表演记忆犹新,30位侗族歌手为海内外观众献上了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蝉之歌》,夏日里的蝉鸣之声,被歌手模拟演唱得惟妙惟肖、声声入耳。

    鼓楼和花桥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侗族建寨,先建鼓楼,它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在平日里如果有外寨客人(歌班)来访,主寨的歌班也邀请对方夜间进入鼓楼唱歌。关于这一情景,早在宋代的《老学庵笔记》中即有所记载:“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导之。”

    沿着翘街,一直往南走,在黎平县城南的南江河上,坐落着贵州侗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黎平花桥。在这里未通公路前,它是贵州黎平去往广西三江的必经之路。这座花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后来被烧毁,当地对其进行了重建。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金属部件,却十分牢固,足见其结构的科学合理。
, http://www.100md.com
    由于翘街的影响,至今侗族地区的“寨老”盛装还沿袭江南明清时期的长衫马褂形式。黎平城关地区汉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借鉴了侗族服饰中的绣、染手法。融合了汉、侗女红技艺的黎平特产“诸葛锦”,在清朝中期就已蜚声京畿、江南等地。

    翘街还是一条充满苗侗风情的商业街,这里是周边少数民族商品的集散地,侗、苗等当地少数民族服饰应有尽有,侗家米酒、侗乡茶叶、板栗糕等特产琳琅满目,堪称荒僻之中的一处繁华之所。

    丰富优质的资源为侗乡人换来了大量的银两,孕育出独特的银饰文化。贵州并非银产区,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然而在整个黔东南地区,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成百上千,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千。

    走在翘街上,推开一扇临街作坊虚掩的门,可能寻到的就是一个老银匠在油灯下为待嫁女儿精心准备银嫁妆的故事。

    回到翘街,数点着脚下的一方方青石,有如默读着一页页侗族地区的史书……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曾杰)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