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脸为何那么长?(2)
最早的马出现在始新世早期,被称为始祖马,它的个体比现代的马小得多,身高仅有大约30厘米。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植物繁茂,因此始祖马可以凭借轻巧灵活的身体,隐蔽在茂密的森林和灌木丛中,以多汁的嫩叶为食。当时在北美洲、亚洲和欧洲都有始祖马的分布。随着始新世早期的结束,始祖马在北美大陆以外地区灭绝了,从那时起,马的进化就只限于北美大陆;而其他大陆后来出现的马类,都是从北美洲扩散过去的。
在距今4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渐新马出现在北美洲。渐新马又叫中马,身高大约为40厘米,比始祖马更大些,像现代的小羊一般。它也是生活在潮湿温暖的森林地带,以鲜嫩多汁的树叶和嫩草为食。
到距今1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出现了中新马,又叫草原古马,是马类进化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过渡类型。这个时期气候变得干燥,森林逐渐稀少,同时出现了广阔的草原。草原古马的身体只有现代的小马般大小,由于食物的改变,它的牙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适于咀嚼干草。另外,由于在草原中生活极易受到肉食动物的袭击,所以逐渐形成迅速奔跑的习性,四肢变长,虽然前后足都有三个脚趾,但只有中间的一个接触到地面,支撑身体、行走和奔跑,两旁的已经退化。始祖马和中马都是在树林里生活的,从草原古马开始,马才进化到草原生活的类型。不过,草原古马只是马类进化的旁支。
到了第三纪最后一个时代——距今5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开始出现了单趾马,它就是比草原古马更进步的上新马。它的体形已经增长到像现代中等大小的马,身高为200厘米左右,牙齿更加进化,前、后脚已变成真正的单趾,只用粗壮的中趾行走,具有发达的蹄,而侧趾已退化到仅剩一点枝状的痕迹,隐藏在脚上部的皮肤里。
到距今约400万年的第四纪,上新马演变为体形更加高大的真马,这是完全现代类型的马。真马最大的特点就是前、后脚上都只存在中趾,单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趾端形成了硬蹄,适于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真马——埃氏马,其头骨长达73厘米,可谓是马类当中的“第一长脸”。此外,埃氏马的头部占身体的比重,在所有的马当中也是最大的。埃氏马主要生活在我国的甘肃等地,比现生的家马和野马都要高大,但不笨重。
最早的真马出现在北美洲,并在约250万年前通过白令陆桥进入亚洲,在东亚地区逐渐演化成为埃氏马。真马还扩散到其他大陆,在第四纪时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今天仍然生活在世界上的马、驴和斑马,都是真马家族的成员。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种野马——普氏野马仅分布于阿尔泰山两侧的广阔平原上,但它并不是家马的野生祖先。
马的驯化之谜
对马的驯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考古学的记录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的中亚地区便已出现了被人类所驯服的马匹。基于当前考古学、基因生物学等研究提供的证据,许多版本的马驯化过程被提出,但仍没有定论。
英国科学家认为,马的驯化很可能起源自欧亚草原西部,即今天的乌克兰、俄罗斯西南部和哈萨克斯坦西部一带。他们分析了300多匹来自欧亚大陆北部各地的现代马的基因数据,重建了现在家马已经灭绝的野生祖先——欧洲野马的遗传结构,以及马的驯化在欧亚大陆草原的蔓延情况模型。根据研究结果,他们认为马最初是在大约6000年前于欧亚草原的西部被驯化,并且被驯化的马在随着牧群扩展到欧亚大陆各地的过程中,不断有野马的基因混入其中。
瑞典和美国科学家对不同种类驯养马匹的线粒体DNA序列(通常认为遗传自母亲)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远古母系不同的排列顺序,这个结果暗示着现代的马匹有着多重的祖先,并且在考古学的第一个驯化马匹的记录之前,人类和马之间可能已经开始相互影响了。因此,人类有可能是从野外捕获到他们最早的马匹,当野生马匹的数量逐渐下降以后,人类才开始对捕获的马匹进行驯养。
在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场之后,考古学家认为哈萨克斯坦人是最早的驯马者。这一驯马场位于现哈萨克斯坦北部、乌尔泰山东麓以下的一片平原,已有5500年的历史。考古学家在这片属于古波泰文化遗址的草原地区发现了马骨、马齿化石以及盛放马奶的陶罐碎片。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过上了真正的田园生活:他们吃马肉、喝马奶、骑马,这说明最初驯养马的时间甚至会更早。
至于我国的马起源于何处,也一直未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和马车是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草原地带传入我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养马、驯马和用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尽管中亚和西亚地区考古发现的家马较早,但我国内地的家马起源不一定是从西方或北方传来的。也就是说,我国应该具有一个独立的家马起源中心。我国学者正在与英国同行合作,对在以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马骨,包括其埋藏环境、马骨的古病理观察、种群结构以及生物地理的分布等,利用DNA分析和微量元素检测等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家马的起源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家马被驯化之后,它就在农业、运输和战争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家马经过交配繁殖产生了众多不同的种系,在体形、速度和精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异又使马能够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改良和培育的家马超过200种。家马的毛色有白色、黑色、棕色、枣红色、黄色、花色等。不同品种的家马体形大小相差悬殊,大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更有所谓袖珍矮马体高仅有60厘米。
无论怎样强调马在过去五六千年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随着机械文明的发展,马在战争、农业和运输上所起的作用逐渐降低,但现在马类仍被广泛驯养,用于人的娱乐、赛马和马术运动。目前,全世界有家马大约8000万匹左右,其中拥有100万匹以上的主产国有中国、美国、墨西哥、俄罗斯、巴西、阿根廷、蒙古、波兰、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其中我国拥有马匹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余夫)
在距今4000万年前的渐新世时,渐新马出现在北美洲。渐新马又叫中马,身高大约为40厘米,比始祖马更大些,像现代的小羊一般。它也是生活在潮湿温暖的森林地带,以鲜嫩多汁的树叶和嫩草为食。
到距今18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出现了中新马,又叫草原古马,是马类进化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过渡类型。这个时期气候变得干燥,森林逐渐稀少,同时出现了广阔的草原。草原古马的身体只有现代的小马般大小,由于食物的改变,它的牙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适于咀嚼干草。另外,由于在草原中生活极易受到肉食动物的袭击,所以逐渐形成迅速奔跑的习性,四肢变长,虽然前后足都有三个脚趾,但只有中间的一个接触到地面,支撑身体、行走和奔跑,两旁的已经退化。始祖马和中马都是在树林里生活的,从草原古马开始,马才进化到草原生活的类型。不过,草原古马只是马类进化的旁支。
到了第三纪最后一个时代——距今5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开始出现了单趾马,它就是比草原古马更进步的上新马。它的体形已经增长到像现代中等大小的马,身高为200厘米左右,牙齿更加进化,前、后脚已变成真正的单趾,只用粗壮的中趾行走,具有发达的蹄,而侧趾已退化到仅剩一点枝状的痕迹,隐藏在脚上部的皮肤里。
到距今约400万年的第四纪,上新马演变为体形更加高大的真马,这是完全现代类型的马。真马最大的特点就是前、后脚上都只存在中趾,单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趾端形成了硬蹄,适于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大的真马——埃氏马,其头骨长达73厘米,可谓是马类当中的“第一长脸”。此外,埃氏马的头部占身体的比重,在所有的马当中也是最大的。埃氏马主要生活在我国的甘肃等地,比现生的家马和野马都要高大,但不笨重。
最早的真马出现在北美洲,并在约250万年前通过白令陆桥进入亚洲,在东亚地区逐渐演化成为埃氏马。真马还扩散到其他大陆,在第四纪时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今天仍然生活在世界上的马、驴和斑马,都是真马家族的成员。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种野马——普氏野马仅分布于阿尔泰山两侧的广阔平原上,但它并不是家马的野生祖先。
马的驯化之谜
对马的驯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考古学的记录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的中亚地区便已出现了被人类所驯服的马匹。基于当前考古学、基因生物学等研究提供的证据,许多版本的马驯化过程被提出,但仍没有定论。
英国科学家认为,马的驯化很可能起源自欧亚草原西部,即今天的乌克兰、俄罗斯西南部和哈萨克斯坦西部一带。他们分析了300多匹来自欧亚大陆北部各地的现代马的基因数据,重建了现在家马已经灭绝的野生祖先——欧洲野马的遗传结构,以及马的驯化在欧亚大陆草原的蔓延情况模型。根据研究结果,他们认为马最初是在大约6000年前于欧亚草原的西部被驯化,并且被驯化的马在随着牧群扩展到欧亚大陆各地的过程中,不断有野马的基因混入其中。
瑞典和美国科学家对不同种类驯养马匹的线粒体DNA序列(通常认为遗传自母亲)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远古母系不同的排列顺序,这个结果暗示着现代的马匹有着多重的祖先,并且在考古学的第一个驯化马匹的记录之前,人类和马之间可能已经开始相互影响了。因此,人类有可能是从野外捕获到他们最早的马匹,当野生马匹的数量逐渐下降以后,人类才开始对捕获的马匹进行驯养。
在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马场之后,考古学家认为哈萨克斯坦人是最早的驯马者。这一驯马场位于现哈萨克斯坦北部、乌尔泰山东麓以下的一片平原,已有5500年的历史。考古学家在这片属于古波泰文化遗址的草原地区发现了马骨、马齿化石以及盛放马奶的陶罐碎片。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过上了真正的田园生活:他们吃马肉、喝马奶、骑马,这说明最初驯养马的时间甚至会更早。
至于我国的马起源于何处,也一直未有定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和马车是从黑海和里海之间的草原地带传入我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养马、驯马和用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尽管中亚和西亚地区考古发现的家马较早,但我国内地的家马起源不一定是从西方或北方传来的。也就是说,我国应该具有一个独立的家马起源中心。我国学者正在与英国同行合作,对在以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马骨,包括其埋藏环境、马骨的古病理观察、种群结构以及生物地理的分布等,利用DNA分析和微量元素检测等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家马的起源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家马被驯化之后,它就在农业、运输和战争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家马经过交配繁殖产生了众多不同的种系,在体形、速度和精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别。这些差异又使马能够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改良和培育的家马超过200种。家马的毛色有白色、黑色、棕色、枣红色、黄色、花色等。不同品种的家马体形大小相差悬殊,大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更有所谓袖珍矮马体高仅有60厘米。
无论怎样强调马在过去五六千年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随着机械文明的发展,马在战争、农业和运输上所起的作用逐渐降低,但现在马类仍被广泛驯养,用于人的娱乐、赛马和马术运动。目前,全世界有家马大约8000万匹左右,其中拥有100万匹以上的主产国有中国、美国、墨西哥、俄罗斯、巴西、阿根廷、蒙古、波兰、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其中我国拥有马匹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余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