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户大神——灶王爷(2)
一切准备完成后,主人开始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王爷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第三次进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王爷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仪式便完成了。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王爷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王爷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祈祷灶王向玉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讲坏话。送走灶王爷后,可别忘了除夕夜再把灶王爷接回来,谓之“接灶”或“接神”。接灶王爷的仪式较为简单,只需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王爷纸马或点燃一盏新灶灯即可。
祭灶仪式不仅有家人的参与,每逢祭灶时节,一些街头流浪的乞人也会借机乔装打扮,挨家挨户唱送灶王爷歌,跳送灶王爷舞,名为“送灶王爷”,以此换取食物,共度佳节。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王爷都是毕恭毕敬。据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王爷,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运。祭灶这天,坤宁宫摆供案、供品,安放神牌,设燎炉、拜褥。祭灶时,皇帝要亲自到坤宁宫的佛像、神像、灶王爷像前拈香行礼。礼毕后,皇后依次向灶王爷等神位行礼。
灶王爷对家户的重要性决定了人们不仅要在岁末年终举行祭祀仪式,而且每逢灶王爷生日也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根据道教典籍《玉匣记》的记载,灶王爷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三,北方一些地区会在这天举行祭祀仪式,并奉诵《灶王经》。民间俗云:“家有灶王经,水火不能浸。”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说:“(八)月初三日,为灶王爷生日,家户具香蜡素馐,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王爷殿,进香者络绎终日。”可见当时人们对灶王爷生日的重视。
老北京及全国各地都建有灶王庙,人们在农历八月初三——灶王爷生日那天前去祭拜。老北京最大的灶君庙坐落在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路北,该灶君庙有3层大殿,正殿供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清代吴长元所著《宸垣识略》中记载:“灶君庙在花儿市,明建,无碑可考,有古柏一。本朝康熙间重建,有国子监祭酒孙岳、翰林院编修冯云骕二碑。门外铁狮子二,康熙初年铸。每年八月初一、初二、初三日庙市。”
民俗社会对灶王爷的虔诚信仰不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辞灶”“接灶”“过灶王爷生日”的仪式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不能用灶火烧香,不能击打灶台,不能将刀斧置于灶上,不能在灶前说脏话、讲怪话、发牢骚、吵架、哭泣、呼唤,不得将污秽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禁忌颇多。 (邵凤丽)
祭灶仪式不仅有家人的参与,每逢祭灶时节,一些街头流浪的乞人也会借机乔装打扮,挨家挨户唱送灶王爷歌,跳送灶王爷舞,名为“送灶王爷”,以此换取食物,共度佳节。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王爷都是毕恭毕敬。据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王爷,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运。祭灶这天,坤宁宫摆供案、供品,安放神牌,设燎炉、拜褥。祭灶时,皇帝要亲自到坤宁宫的佛像、神像、灶王爷像前拈香行礼。礼毕后,皇后依次向灶王爷等神位行礼。
灶王爷对家户的重要性决定了人们不仅要在岁末年终举行祭祀仪式,而且每逢灶王爷生日也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根据道教典籍《玉匣记》的记载,灶王爷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三,北方一些地区会在这天举行祭祀仪式,并奉诵《灶王经》。民间俗云:“家有灶王经,水火不能浸。”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说:“(八)月初三日,为灶王爷生日,家户具香蜡素馐,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王爷殿,进香者络绎终日。”可见当时人们对灶王爷生日的重视。
老北京及全国各地都建有灶王庙,人们在农历八月初三——灶王爷生日那天前去祭拜。老北京最大的灶君庙坐落在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路北,该灶君庙有3层大殿,正殿供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清代吴长元所著《宸垣识略》中记载:“灶君庙在花儿市,明建,无碑可考,有古柏一。本朝康熙间重建,有国子监祭酒孙岳、翰林院编修冯云骕二碑。门外铁狮子二,康熙初年铸。每年八月初一、初二、初三日庙市。”
民俗社会对灶王爷的虔诚信仰不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辞灶”“接灶”“过灶王爷生日”的仪式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不能用灶火烧香,不能击打灶台,不能将刀斧置于灶上,不能在灶前说脏话、讲怪话、发牢骚、吵架、哭泣、呼唤,不得将污秽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禁忌颇多。 (邵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