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41889
白日梦——当梦想溜进现实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5日 《百科知识》2014年第2期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天你在超市购物,因为没有零钱,就买了两张彩票。你把奖券随手塞进口袋里,突然开始想象自己买的彩票中了一等奖,你开始思考怎么分配几百万的奖金,比如可以买一栋大房子,还能买一辆20多万元的车,连车的牌子都想好了。就像真的中了大奖一样,你认真筹划着使用这笔巨款的每一个步骤……

    这种情景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清醒,却又虚幻,因为你正在做着“白日梦”。据调查显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白日梦”的内容都大体相同,总是希望心想事成。不过,男人的“白日梦”往往较为现实,而女人的“白日梦”则更富有浪漫色彩。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做的“白日梦”更多。对他们而言,“白日梦”是一种在安全的环境中,寻找自我认同和探索生命可能性的重要渠道。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会想象某个神仙前来帮助,或者听过某个童话故事以后想象自己成为力大无穷的英雄。青少年的“白日梦”多与异性有关,而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做“白日梦”的频率会越来越少,内容也会越来越远离异性和风流韵事,英雄场景也越来越罕见。

    研究者对“白日梦”的专业解释是“人在非睡眠状态下的一种自主迷幻与妄想状态”。心理学认为“白日梦”是一种意识流的体现,其内容来自于长时记忆。个体对长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各种形式的加工组合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白日梦”。“白日梦”区别于睡眠状态下的梦现象,发生于个体意识清醒的状态,其内容既有逼真的情景,也有单纯的语言信息。可以说,“白日梦”既是梦,又不是梦。“白日梦”似乎处在“睡梦”与“集中精神”之间的灰色地带——在此,我们虽醒犹眠。

    不过,“白日梦”中的“白日”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时间概念,“白日”是针对“白日梦者”整个想象的过程而言,“白日梦者”在夜间也同样能进入“白日梦”状态。

    为什么会做“白日梦”

    人为什么做“白日梦”呢?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辛格称:“做‘白日梦’是我们的默认心理状态。”辛格认为人类有两套思维网络:工作记忆和做“白日梦”。两者不能同时进行,因此当我们需要启用工作记忆网络来处理复杂任务时,就必须切断“白日梦”网络。反之,如果不需要集中精神,“白日梦”就会自动启动。

    与之类似,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女博士马利亚·马松也认为“在大脑空闲时大脑神游就会出现,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虽然目前尚无法解释产生“白日梦”的具体原因,但也许人们做“白日梦”正是为了使大脑保持活跃状态,不会因工作枯燥陷入麻木,从而顺利完成一些单调工作。

    近年来,随着核磁影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发现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专门负责做“白日梦”,他们将这一脑区称为“默认网络”。2009年,一个由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卡琳娜·克里斯多夫等人领导的团队进行了这样一项研究:他们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来捕捉处于“白日梦”中的大脑的活动。“做白日梦”这个实验条件很容易达到——只要给被试者一些极端乏味的任务,他们就会在数秒之内开始走神。研究人员观察到,当人们走神时,内侧前额叶皮质上的“默认网络”会被激活,同时“执行网络”也被激活。“默认网络”是大脑几个区域组成的神经网络,在人们清醒但不对外界任何事物有所关注时处于活跃状态。“执行网络”负责解决高度复杂的问题。当被试者处于走神状态却不自知的时候,“默认网络”和“执行网络”的神经活动最为激烈。

    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显示,我们走神的时间之长、频率之高,远远超乎想象。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极其精彩的文章,证明了我们是如何频繁地掉入自己头脑里的这个名为“白日梦”的兔子洞。他们开发了一种iPhone 应用软件,利用它不定时联络总数共2250名的志愿者,询问他们现时所进行的活动和快乐程度。研究发现,人们有46.9%的时间都在走神。

    引发“白日梦”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流程单调重复、枯燥。

    2.对当前所做事情不感兴趣。

    3.正在从事的活动不需要太多的脑力支持。如果这时候没有明确目标,脑力资源可以释放,形成“白日梦”。如走路、因病卧床等。

    4.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书籍、影视等。或者一些能引起情绪大幅波动的事情,如被批评、受欺负、恋人或家庭成员的矛盾等。

    5.自身修养。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对学习工作生活的规划能力与白日梦频率成反比。

    6.对社会或生活的不满。

    7.药物影响。

    对于常人来说,排除药物与疾病因素的影响,任何事情都可能触发“白日梦”:一句话,一个场景,或是一段文字……“白日梦”的发生和结束,平均只持续14秒钟。在你做一项普通的、毫无新意的任务时,大脑中的“默认网络”会自动启动,你的大脑就有可能很自然地进入“神游”状态。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爱做“白日梦”,员工工作中可能开小差。

    “白日梦”的利与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白日梦”同想入非非、不切实际、不自量力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心理学家却认为“白日梦”并不是一件坏事,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有效地松弛神经的方法,对身心健康也不无益处。

    美国心理学家普克杰说:“‘白日梦’题材多属于个人关心的切身事情,由于此时大脑思考不受传统思维形式的限制,问题的答案往往会出人意料。而且,人们的精神活动有一半时间会花在‘白日梦’上,它会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揭开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恐惧。”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克林格说:“人们都以为‘白日梦’是胡思乱想。但实际上,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提前规划我们的生活,提醒我们将要发生的事,帮助我们熟悉新的环境,给未来做计划,审视过去的经验,让人们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未完全揭示出“白日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白日梦”对解除烦恼和缓解疲劳有一定的帮助。美国心理学家比利保飞顿博士指出:“‘白日梦’虽然是虚幻的‘遐想’,但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他说,每日从事刻板枯燥工作的人们如能暂时从乏味的现实中游离出来,徜徉于“白日梦境”中,情绪能获得松弛,有助于消除生活与工作中的不悦。此外,沉思冥想能让大脑的左侧从语言活动中解脱并处于休息状态,让右脑充分发挥其直观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使善于语言思维和用右手劳作者容易发生的左脑疲劳获得消除。

    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做“白日梦”能让人们回忆过去,计划将来,甚至是想象从未出现的事物。“白日梦”虽然能够帮助我们激发灵感,消除疲劳,但它是天使也是魔鬼,我们在做“白日梦”的时候也要付出情绪上的代价。

    研究者通过追踪研究发现,相对于专心致志,人们在做“白日梦”时会比较不开心。当人们做负面或中性“白日梦”时候,快乐程度要显著低于所思所做相一致的时候,即便是幻想令人愉悦的事情,给人带来的快乐还是要略微低于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不利于情绪健康,幻想会让人不那么快乐。如果你想更加快乐,那么你就要活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无论你在做什么:在周游世界还是“宅”在家里,在看综艺节目还是在上班,不走神,不开思想小差才会令你的心情最愉悦。

    可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白日梦”可以激发灵感,并可以转化为个人意志行为的动机,因此,适度地做做“白日梦”还是有益的。尤其是在身心疲惫、紧张焦虑时,用几分钟时间做一会儿“白日梦”,是可以起到调节身心、舒缓情绪作用的。

    但是,“白日梦”毕竟是幻想,毕竟不能等同于现实。如果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做“白日梦”,用“白日梦”完全取代有意义的行动,并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则显然是心理障碍的表现了。 (闫冠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