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36979
外交核爆炸(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百科知识》2014年第5期
     三、中法建交后,在台湾撤回它驻在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的情况下,法国也相应地撤回它驻在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

    看到中国做出了让步变通的新方案,富尔果然心情好了许多,接下来富尔把第一项默契“不再承认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删去。双方协商,改为“这就自动地包含着这个资格不再属于在台湾的所谓中华民国政府”。至此,中法建交谈判尘埃落定,富尔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回去之后很快向戴高乐做了报告。今天,载有这三项默契内容的富尔给戴高乐总统的报告仍保存在法国政府的档案中。

    1964年1月27日格林威治时间11时,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全文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商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3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份仅有两句话的建交公报,也许是中国外交史上措词最为简洁的建交公报,但却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引发了“外交核爆炸”。

    1月31日,戴高乐在爱丽舍宫举行了盛大的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中国的褒扬,称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比有记载的历史还要悠久的历史,创造了非常独特、非常深奥的文明。而在这些热烈的词汇背后,涌动的是戴高乐对这片古老土地的向往。

    戴高乐在即将结束讲话时还针对美国说,“法国认为,目前还在等待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历史确实为戴高乐所言中。不久,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建交的大门。

    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建交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范围,对于法国来说,法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可以与美国、苏联、中国同时对话的国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对于中法建交的事实美国表示抗议,苏联保持低调,英国人略显尴尬,表示要改善中英“半建交”的现状。但是,接下来的非洲各国,例如刚果、坦桑尼亚等国,在短短几个月后便与中国建交,意大利和奥地利也在同年与中国达成了互设贸易机构的协议。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可谓越来越大,可以说,1964年的世界,有很多人都在思考着关于中国的问题。

    从天安门到凯旋门

    50年过去了,从天安门到凯旋门,中法建交是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两位世纪伟人高瞻远瞩做出的政治决断,也是世界历史和中法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伴随50年风雨历程,东西方两个伟大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不言而喻,从某种意义上讲,中法建交更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毕生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精神和大国外交思想。

    戴高乐曾多次表示向往到中国去访问。“说不定在下个世纪,中国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同它在过去多少世纪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样。”他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盼望能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硕果仅存的两巨头——戴高乐和毛泽东的历史性会晤。1973年,蓬皮杜总统访华时特意对毛主席说:“我过去是戴高乐的同事,戴高乐生前非常希望见到你。”

    戴高乐逝世后,毛泽东在发给戴高乐夫人的唁电中也对这位西方反法西斯英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戴高乐为“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

    毛泽东和戴高乐,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胸怀,但是,他们首先都是各自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分别是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英雄。 同样经历了反法西斯战争,同样为争取国家主权而经历战争洗礼的两个伟人,在中法建交的过程中使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的距离拉近了。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双方将举行隆重热烈、贯穿全年的纪念活动,将涉及政治、经贸、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30多个领域。

    从天安门到凯旋门,东西方两大文明相互吸引,相互借鉴,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责任编辑】林 京 (江珂)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