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33246
河口明清古街的前尘往事(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百科知识》2014年第7期
     临河大街及其众多副街的街市规模、格局和古建筑遗存,见证了当时河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历史;同时,它又是我国宋代以后古代城市建设中“街巷制”的典型。因为它一改唐代以前那种“里坊”(居民区)与“市”(商业区)严格分开的“里坊制”,集商店、作坊、旅舍和民居于一街。这种“街巷制”的城市建设格局,说明了宋代以来铅山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然使河口逐步形成中国东南的一处贸易中心。

    建筑特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铅山河口考察古代城镇建设的学者和到古镇写生的画家,都对明清古街的格局和风格赞叹不已。曾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吴光祖认为,河口明清古街建筑具有我国江南古镇的典型性,折射着作为以水运为主的交通时代江南古城镇的发展史。

    河口古镇临河大街及其众多副街现存的1000多栋古建筑,无一不体现了我国江南建筑文化独特的布局方式。它不但以规模宏大取胜,还以布局紧凑、装饰华美和用料精良见长。这些古宅外观简朴,采用清水砖墙或粉白高墙将全宅封闭。正立面上唯一重点装饰的地方是大门,门罩多用木雕拼镶,或用磨砖雕镂、石料琢刻成柱,枋、斗拱、檐椽等仿木构件装配之。宅内月梁、梁头、叉手、替木、斗拱等均有精美雕饰,其装饰与结构融为一体。室内则用各种隔断自由灵活地分切空间。

    位于二堡街和郑家街口的药店——“金利合”,砖石结构,面宽三间,上下两层。上下层共有石柱8根,柱面镌刻联语,宣扬其经营项目和宗旨。青石额匾“金利合”嵌入二层正中,边框镂雕;上方又嵌一直径约3尺的圆形镂雕,是店徽。无论联语还是匾文,都以真金贴饰,甚是辉煌。整个立面雕饰繁复,均是象征健康长寿的人物和动植物图案。毗邻其左右的店面均为砖木结构,且以红色暖调油漆为主;此处却别开生面地以青砖青石之本色衬托金漆大字,显得格外醒目。加之石雕精细,书法老到,颇具富贵之气。

    “金利合”东邻的“陈隆兴”布号,则以木构为主。其铺面装素木板门,可完全卸下,店堂敞开;正立面二层临街挑出楼廊式阳台;栏杆、枋梁、花板等所有木构件上都有很精致的雕饰;一进、二进装置斗光采光,两进的二楼形成回廊式楼道。这座砖木结构建筑内外的精美雕饰与结构的结合都很巧妙。

    临河大街及“九弄十三街”的店屋和居宅,栉比鳞次,没有繁缛排场、拘谨的格局,布局自由,既自有天地,又四通八达。这就是所谓的“井邑之宅”。这种居宅注重街道和邻里关系的处理。过去,人们常以千家万户之屋脊类比自然山峦的“龙”,寓邻里关系于龙脉之中。即使是在今天,只要你漫步于临河大街和残存的九弄十三街中,视线中便会出现屈曲、含蓄而有情调的传统审美观的折射之光。

    每个地方的古建筑都有“法式”特征。河口古镇亦不例外。这里街道建筑的法式以“赣东北地方手法”为主,又融有周边“官式手法”。来此考察古建的专家都说,这里的店屋、民居融洽了赣、皖、闽、浙等地的风格,而又自成体系。

    古街风貌

    “门傍信江水,窗含九狮山。”这是说河口古镇街区的风貌。临河大街的店屋是一栋紧靠一栋,从东向西,连续建造,间或幽深的弄堂。北侧弄堂往北,通向信江。南侧弄堂往南,通往九弄十三街及其他街弄。信江边上筑有大的码头10多处,还有便利居民浣衣、洗菜、汲水的小码头数十处。大型码头采用巨大青、麻石砌筑,或呈半圆形,或呈长方形,或呈梯形。其中,“官埠头”建于明代,是当时官船专门停泊的码头。由此上得岸来,便是“同知衙门”。当然,其他各码头客船、货船“绕岸皆是”。有的码埠头上立着碑刻文告。“官埠头”现存一通青石“禁碑”,立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虽风化剥蚀严重,仍能辨认出“一切货物上下,不得擅自挽夺,客商行李应归□夫挑送”等字样。由此不难想象当年码埠上争先恐后、货物“吞吐”不已的景况。

    临河大街北侧,即背向信江的店屋,它们的后进多建筑在地形陡峭的江岸上。这些临河房屋依自然地形以为房基,或凭空挑出,或以石柱、木柱支起,高筑临水楼台,俗称“吊脚楼”。于是,长而曲折的甬路蹬道和踏步坡、临水的门洞、幽深的弄堂、大大小小的埠头、从垂直坡面石缝中挣扎而出的灌木藤条,无不增添了江岸的活泼。临河而居的人们在高高的吊脚楼上凭栏远眺,可一览“舟辑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的商埠胜景。

    从雄峙信江北岸的九狮山巅俯瞰河口,但见临江古镇呈一巨大弧形,似关帝遗下的“青龙偃月刀”。一堡头的东侧,是信江和铅山河汇合滚滚东来的狮江河水(信江与铅山河汇合后,在铅山境内称狮江),为古镇“入水口”。一堡头东偏南,长堤绵亘,岸柳成荫,临岸看三江天光水色,谓之“天门开”。临河大街对岸,江水紧咬着九狮山峭壁,滔滔西去。九狮主峰下“龙门第一关”摩崖镌刻的5个擘窠大字,令人仰之弥高。而屹立在西边大航渡对岸深潭悬崖之上的水尾亭下,为河口镇之“出水口”,其势其状无不给人以“扼住关口,镇住灵气”的气象,风水学上称此为“地户闭”。入水口、出水口,岸柳、寺亭、崖刻等诸多景象,既是古街的秀色,又壮古街的伟岸。

    还有一条叫作“惠济渠”、弯弯曲曲穿城而过的内河,它在二堡中段汇入信江这条人工挖成的城中河上原本架设了大小不同的石梁桥30多座,现存10多座。城中之河、石梁桥、两岸民居建筑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这让河口古镇既可将人包容于大街舟车店肆的喧腾氛围中,又能让人领略小桥流水的雅致情调,也为古镇平添了几分温婉秀气。

    【责任编辑】赵 菲 (郑大中)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