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32798
河口明清古街的前尘往事(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百科知识》2014年第7期
     河口明清古街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古镇北部,是河口古镇最重要的中心街区,也是江西保存最完整、最长的古街。它是我国明清时期以河兴商、以商兴街的典型代表。

    往昔荣光

    河口明清古街,当地人叫临河大街,其全称是“铅山县河口镇临河古街道”,作为明清时期我国纸、茶贸易中心和制茶、造纸中心,及闽、浙、皖、赣等地百货集散地,人们将其与当时九省通衢的汉口相比,有“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尽的河口”之说。

    徜徉于古街上,可以遥想当年的街容街貌。街面用长条青石和麻石铺成,中间横铺,两侧纵墁。这些纵横铺就的青、麻石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车辙。过去,有一种箍着铁箍的独木轮手推车,叫“花车”,车上载满货物常年穿行其上,在石质街面碾过。这道道斑驳的辙痕,录下了当年独轮花车的吱呀碎响,刻印着街市熙来攘往的热闹,述说着古镇市肆往昔的荣光。

    抬头四望,临河大街上,原本沿街开设的商店和铺面额枋上,老字号的印记虽历经沧桑,仍清晰可辨。这些历史陈迹让人感受着古街当年的热闹繁华。清乾隆时期著名诗人、戏曲家蒋士铨曾经这样描述过河口市肆:“舟车驰百货,茶楮(茶和纸)走群商。扰扰三更梦,嘻嘻一市狂。”

    在山陕会馆、徽宁会馆等旧时商业会馆旧址寻访,住在会馆里的当地老居民会说,以前,山西、安徽、浙江等地很多茶商都因经营铅山茶而成了晋商、徽商、湖商中的大商贾。明《铅山乡土志》描述:“河红(茶)繁盛之时,商家买办,每年数百万金。”明清时期,铅山有西、北、东3条茶路外销。最为典型的是晋商开辟的茶路。明代万历年间,晋商把武夷山和上饶邻近诸省所产之茶,人挑、水运、车载、马驮,汇集河口,加工后装船外运。这条以河口镇为起点、纵贯我国南北和欧亚大陆的茶路逐渐形成。这是一条堪与唐代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路——“晋商开辟的河口茶路,先信江篷船水运,从湖口到达武汉,溯汉水出襄樊,溯唐白河到河南赊店。至此,全长1500余千米的漫长水路才走完,再由赊店改用骡马驮运和马车运输,在豫西大地上迤逦北行,直抵黄河南岸的孟津渡口,转洛阳,又经西安、兰州,运往西北”。

    每年初春,浙、皖等茶叶代理商纷纷来到河口迎接晋商,在这里签订一年的茶叶贸易。山西客商因巨额银钱携带不便,还在河口设立了山西票号,以利商汇。清乾隆时期,河口从事茶叶加工者有3万之多,武夷山区及浙江和安徽的茶,均经河口加工包装外销。

    “未成绿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煮罢楻锅舂野礁,方才盼到下槽时。双竿入水揽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这是清代诗人描写铅山手工造纸的《竹枝词》。明万历《铅书》记载:“铅山唯纸利天下。”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元代时,铅山纸就已名扬天下。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论及元代纸品,称铅山连史纸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铅山连史”为我国品质最好的纸,被誉为“千年寿纸”。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也对铅山纸做了专项说明,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铅山,因造纸业历史悠久、工艺领先、品种齐全而成为手工造纸时代全国产量最大的县。

    因河而兴

    铅山地处赣、闽结合部,山水相连如唇齿相依,自古是中原入闽商旅必经之路。武夷山是赣、闽之间的界山和分水岭,这条蜿蜒曲折的华东第一高峰黄岗山所在的武夷山脉,将中原来的文明通道拦腰切断。历朝历代,经劳动人民披荆斩棘、开山劈石,慢慢形成了从江西进入福建的“八闽孔道”——鹅湖古道。鹅湖古道是中原人入闽和八闽通京大道,是中原移民南迁的中转站,也是商旅出海至南洋诸岛乃至世界各地的中转站,更是闽、赣两地通商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起于江西铅山河口镇,终于福建武夷山市(崇安),靠人工劈斫而成、人踩畜踏而通。在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这条路成为东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交通咽喉,并成就了古镇河口作为以纸、茶为主的商贸集散中心和国际茶叶贸易中心的显赫名望。

    作为历史上的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河口古镇商业的繁荣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在水运交通时代,位于信江河畔的河口古镇,因贯通闽江水系、钱塘江水系、鄱阳湖水系和长江,而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商业重镇。

    河口成镇于唐代,当时铅山(铜)场炼出的铜,就是从这里运到设在饶州(鄱阳县)的官营造币中心永平监铸铜钱的。北宋时因商品交换日益增多而被称为“沙湾市”。明代,因纸、茶等商品集散不断扩大而日趋繁荣,改称为“河口”。到了清朝康乾时期,河口进入鼎盛时期,周边各地货物集散于此,而成了商贾云集的“通衢”之地。清代乾隆年间,河口各路商铺有2000多家,沿江10多处码头泊船达数千艘,舟船如蚁,帆樯蔽江,常有船到3日不能靠码头卸货。清乾隆八年(1743年)编纂的《铅山县志》载:“河口之盛,由来久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

    当时的河口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许多茶商就在河口收购茶叶,不再前进。不仅如此,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遥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茶叶。其中的河红茶成了国内最著名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河红茶曾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它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为“茶中皇后”。西人“能品一盏,竟不问价”。

    街巷建制

    河口古街临信江东西走向,街宽6米,长2500米,由东端的一堡街、二堡街、棋盘街、三堡街和西端的半边街组成。在二堡尾三堡头之间的棋盘街,街面更为宽广。从一堡到三堡两侧尚存店屋500多家。这些店屋南北相向,均为两层砖木结构,连续多进,进深达数十米;临街头进为门市铺面,里进依次为客厅、居室、库房、作坊等,二楼为居室、账房、绣房等。房屋之间为砌筑山墙(俗称封火墙),两屋封火墙之间有1米多宽的通道,将房屋分隔开来。

    旧时河口有“九弄十三街”的说法。这里的“九”和“十三”皆为虚数,喻街弄之多。这些街弄均分布在东西2500米长的临河大街以南,或纵或横,因地形而随宜变通,自然地舒展铺排开来,或长或短,街面宽5~6米,弄面宽4~5米;街弄两边的店屋结构和布局与临河大街相同。临河大街是以纸号、茶庄、客栈、银楼、钱庄、药店等为主的综合性大街。其他街弄所经营的“物什”各不相同,各有主营特色,是临河大街的副街。比如,火爆街专营烟花爆竹,人过戴家弄不吃烧饼不回家。 (郑大中)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