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会改变人类的爱情吗?
在美国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电影新作《她》中,一位作家爱上了名为“萨曼莎”的人工智能系统。此前,一名日本男子更是宣布迎娶电脑游戏中的女性角色为妻,这个名为“姐崎宁宁”的虚拟角色出自日本任天堂一款游戏《爱上爱》。由于这款游戏配有语音识别软件,这位男子可以和“妻子”进行对话、玩游戏等简单的互动。未来,这样的场景会变得更加普遍吗?人真的会爱上虚拟人或是机器人吗?
爱上一个机器人
实验表明,人们容易对无生命的物体产生依恋,这些物体并不一定有多么可爱和富有生机。例如,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很容易对机器人产生依恋。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朱莉·卡彭特研究了美国军人与拆弹机器人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即使那些军人清楚地知道机器人只是一个工具,没有意识和生命,他们也会给机器人取名,甚至在它们“死”后为它们举行葬礼。
然而,依恋是一回事,这能和恋爱划等号吗?可以肯定地说,随着虚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改变,其中就包括人们的爱情生活。英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卫·列维在他的一本名为《与机器人的爱与性》的书中预测,也许40年后,和机器人恋爱的事就会变得不足为奇。列维认为,到2050年左右,机器人会变得栩栩如生,酷似真人。
来自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的艾伦·温菲尔德也持相同看法,他指出:“假若一个会说话的人工智能系统非常迷人,假若它令你认为它很懂你,那么你就有可能和它发生密切的关系。”
尽管目前的机器人在逼真度方面还很粗糙,但有人对虚拟游戏中的人物产生爱慕却已经证明了科学家们的上述推测。列维认为,《爱上爱》中的角色是一个范本,此后的机器人将越来越靠近这样的角色,所以它们将越来越像有血有肉的真人。科学家们还认为,对机器人或者虚拟游戏中的人物产生爱慕虽然令一些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失为一种福音。如果有些人不能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那些能够表达爱意的机器人则为他们提供一种希望,让他们生活得幸福一些。
爱是“大脑中的化学”
莎士比亚形容“爱是永固的标志,它俯瞰风雨,永不动摇”。但今天的神经科学家有了建立在生物学和神经科学基础上的思考,他们对爱的描述毫无诗意:爱是一种神经生物学现象,它来自人类祖先的生殖需要,其本质就是大脑中的化学。
说爱是一种“大脑中的化学”显然是有根据的。近十几年来,随着新技术手段,包括核磁共振和X射线断层扫描等
技术的运用,人们对大脑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些研究揭示了人类爱的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例如,有科学家研究了恋爱者的大脑,他们让这些人接受核磁共振大脑成像扫描,这种扫描会显示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流变化。结果显示,当“坠入爱河”的人看着他们心上人的照片时,他们大脑中的两个区域就会特别活跃,而看着朋友和熟人的照片时则不会如此。
这两个区域一个名为腹侧被盖区,那里的神经元控制人们产生动机和获得酬劳时的感觉;另一个名为尾状核,其活动与爱的热情有关。这两个区域都是大脑奖赏系统的一部分,每一个脑区都有大量制造和接收多巴胺的细胞。多巴胺的释放是恋爱初期“爱的化学”的重要特征,它使人产生快感,和上瘾的感觉相似。事实证明,当恋人们在一起时,他们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就会飙升。但多巴胺并不主导整个爱情过程中的“爱的化学”,因为除了多巴胺外,大脑中还有其他化学物质参与影响人们爱的行为,其中包括肾上腺素和催产素。通常情况下,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在恋爱的初期使人陷入“着迷”的状态,但此后,它们的影响便逐渐退去,而催产素则会在此后接替它们使人类“爱的航船”驶入一条更为平稳的“航道”。
科学家将爱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性欲、浪漫的爱和长期依恋。性欲只限于对性的强烈渴求,浪漫的爱是对特定恋人的迷恋状态,而长期依恋则是男女相互间建立在信赖基础上的爱。各个阶段虽有一些重叠,但本质是不同的,拥有各自不同的情绪、动机系统和相应的化学现象,而这样的化学现象在科学家看来是可以用人为的办法予以调控的。
“给我一杯忘情水”
有人认为,刚刚坠入爱河的恋人们的行为类似强迫症。例如,他们迷恋对方的某些细微之处,如头发或者短信中的“亲吻”标记等等。意大利比萨大学的那特拉·马拉辛提对比了刚刚坠入爱河的人和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结果发现,两组人的大脑中都有一种异常罕见的低水平蛋白质,其在大脑中的作用是传输一种能调节情绪的荷尔蒙——血清素。
一年之后,这位科学家再度检查那些恋爱者的大脑,结果发现这些人的血清素水平增加了,而这些人也表示,他们已不再迷恋其伴侣了。这一研究表明,血清素水平的增加缓解了恋爱者的“迷恋”程度,当人们给强迫症患者使用能增加血清素的药物时,他们的强迫症病情就会缓解。科学家由此推测,增加血清素的药物或许能帮助人们减轻“迷恋”的程度。例如一种名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抗抑郁药就能抑制极端的情绪,使浪漫的情感纽带难以形成。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抗抑郁药阻断情感纽带是他们不想要的副作用,但对于那些因“迷恋”过度而倍添烦恼的男女来说,这却正是他们想要的效果,这种药很像解除他们烦恼的“忘情水”。
人们还观察到,与陷入热恋的人们相比,那些渴望让逝去的爱情“死灰复燃”的人,其大脑中涉及依恋情绪的“腹侧苍白球”部分会显得更加活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活跃逐渐减少,而人们的依恋感也随之衰退。这预示“腹侧苍白球”的活动与人们的那种对爱情的“依恋感”是有关系的。于是有人预测,也许在未来,人们可以通过减少“腹侧苍白球”的活动来加速“依恋感”的消失,从而使受其困扰的人尽快地从过去的情感伤痛中走出来。
也许通过药物人为地调控大脑中的“爱的化学”的确是有效果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遇到了情感困扰就非要使用药物呢?显然不是这样,例如锻炼身体也可以增加体内的多巴胺水平,而身体接触和社会互动则会促进催产素的产生。
总体来说,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爱情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未来的人们也许可以更多地使用药物来解决情感问题,人们还可以借助虚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来寻求爱的慰藉。然而,这样的选择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呢?毕竟情感是非常不同的东西。
【责任编辑】庞 云 (松园)
爱上一个机器人
实验表明,人们容易对无生命的物体产生依恋,这些物体并不一定有多么可爱和富有生机。例如,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很容易对机器人产生依恋。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朱莉·卡彭特研究了美国军人与拆弹机器人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即使那些军人清楚地知道机器人只是一个工具,没有意识和生命,他们也会给机器人取名,甚至在它们“死”后为它们举行葬礼。
然而,依恋是一回事,这能和恋爱划等号吗?可以肯定地说,随着虚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改变,其中就包括人们的爱情生活。英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大卫·列维在他的一本名为《与机器人的爱与性》的书中预测,也许40年后,和机器人恋爱的事就会变得不足为奇。列维认为,到2050年左右,机器人会变得栩栩如生,酷似真人。
来自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的艾伦·温菲尔德也持相同看法,他指出:“假若一个会说话的人工智能系统非常迷人,假若它令你认为它很懂你,那么你就有可能和它发生密切的关系。”
尽管目前的机器人在逼真度方面还很粗糙,但有人对虚拟游戏中的人物产生爱慕却已经证明了科学家们的上述推测。列维认为,《爱上爱》中的角色是一个范本,此后的机器人将越来越靠近这样的角色,所以它们将越来越像有血有肉的真人。科学家们还认为,对机器人或者虚拟游戏中的人物产生爱慕虽然令一些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失为一种福音。如果有些人不能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那些能够表达爱意的机器人则为他们提供一种希望,让他们生活得幸福一些。
爱是“大脑中的化学”
莎士比亚形容“爱是永固的标志,它俯瞰风雨,永不动摇”。但今天的神经科学家有了建立在生物学和神经科学基础上的思考,他们对爱的描述毫无诗意:爱是一种神经生物学现象,它来自人类祖先的生殖需要,其本质就是大脑中的化学。
说爱是一种“大脑中的化学”显然是有根据的。近十几年来,随着新技术手段,包括核磁共振和X射线断层扫描等
技术的运用,人们对大脑的研究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些研究揭示了人类爱的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例如,有科学家研究了恋爱者的大脑,他们让这些人接受核磁共振大脑成像扫描,这种扫描会显示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流变化。结果显示,当“坠入爱河”的人看着他们心上人的照片时,他们大脑中的两个区域就会特别活跃,而看着朋友和熟人的照片时则不会如此。
这两个区域一个名为腹侧被盖区,那里的神经元控制人们产生动机和获得酬劳时的感觉;另一个名为尾状核,其活动与爱的热情有关。这两个区域都是大脑奖赏系统的一部分,每一个脑区都有大量制造和接收多巴胺的细胞。多巴胺的释放是恋爱初期“爱的化学”的重要特征,它使人产生快感,和上瘾的感觉相似。事实证明,当恋人们在一起时,他们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就会飙升。但多巴胺并不主导整个爱情过程中的“爱的化学”,因为除了多巴胺外,大脑中还有其他化学物质参与影响人们爱的行为,其中包括肾上腺素和催产素。通常情况下,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在恋爱的初期使人陷入“着迷”的状态,但此后,它们的影响便逐渐退去,而催产素则会在此后接替它们使人类“爱的航船”驶入一条更为平稳的“航道”。
科学家将爱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性欲、浪漫的爱和长期依恋。性欲只限于对性的强烈渴求,浪漫的爱是对特定恋人的迷恋状态,而长期依恋则是男女相互间建立在信赖基础上的爱。各个阶段虽有一些重叠,但本质是不同的,拥有各自不同的情绪、动机系统和相应的化学现象,而这样的化学现象在科学家看来是可以用人为的办法予以调控的。
“给我一杯忘情水”
有人认为,刚刚坠入爱河的恋人们的行为类似强迫症。例如,他们迷恋对方的某些细微之处,如头发或者短信中的“亲吻”标记等等。意大利比萨大学的那特拉·马拉辛提对比了刚刚坠入爱河的人和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结果发现,两组人的大脑中都有一种异常罕见的低水平蛋白质,其在大脑中的作用是传输一种能调节情绪的荷尔蒙——血清素。
一年之后,这位科学家再度检查那些恋爱者的大脑,结果发现这些人的血清素水平增加了,而这些人也表示,他们已不再迷恋其伴侣了。这一研究表明,血清素水平的增加缓解了恋爱者的“迷恋”程度,当人们给强迫症患者使用能增加血清素的药物时,他们的强迫症病情就会缓解。科学家由此推测,增加血清素的药物或许能帮助人们减轻“迷恋”的程度。例如一种名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抗抑郁药就能抑制极端的情绪,使浪漫的情感纽带难以形成。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抗抑郁药阻断情感纽带是他们不想要的副作用,但对于那些因“迷恋”过度而倍添烦恼的男女来说,这却正是他们想要的效果,这种药很像解除他们烦恼的“忘情水”。
人们还观察到,与陷入热恋的人们相比,那些渴望让逝去的爱情“死灰复燃”的人,其大脑中涉及依恋情绪的“腹侧苍白球”部分会显得更加活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活跃逐渐减少,而人们的依恋感也随之衰退。这预示“腹侧苍白球”的活动与人们的那种对爱情的“依恋感”是有关系的。于是有人预测,也许在未来,人们可以通过减少“腹侧苍白球”的活动来加速“依恋感”的消失,从而使受其困扰的人尽快地从过去的情感伤痛中走出来。
也许通过药物人为地调控大脑中的“爱的化学”的确是有效果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遇到了情感困扰就非要使用药物呢?显然不是这样,例如锻炼身体也可以增加体内的多巴胺水平,而身体接触和社会互动则会促进催产素的产生。
总体来说,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爱情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未来的人们也许可以更多地使用药物来解决情感问题,人们还可以借助虚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来寻求爱的慰藉。然而,这样的选择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呢?毕竟情感是非常不同的东西。
【责任编辑】庞 云 (松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