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14
编号:13671814
古人旅游那些事儿(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414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欣欣向荣,市民生活缤彩纷呈。城市休闲旅游成为这一时期旅游的主题。文人侠士游走于南北市镇,不仅是物阜民丰的繁华都市,就连边陲小镇也成为文人探访的目的地。每游一处,必著录所见所感,出现了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秦观的《龙井题名记》、范成大的《峨眉山行记》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元帝国的版图空前辽阔,旅游者的足迹遍及亚非,国人的海外旅游与外国人的中国旅游交相辉映。汪大渊的足迹遍布亚非诸国,堪称“东方的马可·波罗”,著有《岛夷志略》。而外国人的中国游,莫过于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他随商队来到中国,遍访大江南北,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天崩地坼”的晚明时期,中国社会迈入前近代,经济空前繁荣,社会思潮迸发,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审美娱乐型旅游发展到了巅峰。晚明举国若狂的旅游热潮席卷华夏、盛极一时,游记、小品文、山水画册不仅记录了文人的旅游实践,也产生了徐霞客、王士性、谢肇淛等一批著名的旅行家,他们踏遍名山大川,将地缘山势一一著录,成为后世瑰宝。
, 百拇医药
    清代的民间旅游有衰颓迹象,但帝王巡幸与外籍传教士的游历却异常活跃。康熙与乾隆祖孙俩成为清代帝王中最嗜旅游者。以巡幸江南为例,康熙与乾隆分别6次南巡,除游赏的目的外,附加有阅兵祭陵、蠲赋恩赏、巡视河工之责,北祭南巡、西狩东幸渐成常态。禁教以前,明清传教士游历中国,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以传教之名,游历中国山河,记录了当时的民风民情。

    古代旅游的特性

    中国古代的旅游具有内敛、文雅、趋同等特性,足迹以名山大川为主,旅行者以帝王贵胄、文人墨客等上层人士为主,重亲缘、阖家游视为主流,故国神游、旧地重游皆为旅游首选。在审美追求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偏重于身心与自然山水的交融。旅游的方式恬淡、娴静,与现代的攀岩、探险等征服性旅游形成了鲜明对比。就旅游的属性而言,有帝王巡游、外交游,文人士大夫的游学、游宦、漫游、科考游、商旅游、宗教游以及百姓的民俗节日游等。

    事实上,古人旅游的时机与今人相比甚为稀少。一方面,与古代旅游相配套的服务行业极度缺乏,盘缠所费甚糜,使得远足成为一般人的奢望;另一方面,历代封建王朝设置有严格的户籍与里甲制度,百姓不得随意自由迁徙,外出皆需地方官署开具“节”“符”或“路引”,所谓“无节者不行于天下”。行走在外,难免需投宿住店,而发达的馆驿系统只为官差衙役署理公事所用,除非是高级官员,一般胥吏如因私外出,也不能投宿馆驿,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商鞅在《商君书》中曾下令废止私营旅店,认为“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两汉实行了严格的关禁制度,出入需要关卡,需持有“符传”,合之则过。明清实施“海禁”,“片板不许入海”。

    此外,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子孙需行孝悌之道,不敢违亲远出。明代邵璨在所著《香囊记》中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子即便远游,也难以摆脱思念亲人的情感羁绊,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和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抒发的就是这种思亲情结。

    【责任编辑】王 凯, 百拇医药(周恺 董强)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