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古十字街 澶渊旧郡越千年(1)
在去年公布的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名单中,河南濮阳县的古十字街成功入选,这是名单中唯一位于长江以北的古街区。
濮阳县城已有1000余年历史。这里原是黄河古渡,五代前期,后梁、后唐展开了黄河争夺战,后唐庄宗李存勖下令在此筑起城池,作为进攻开封的桥头堡。到了北宋,这座为攻打开封而筑的城,变为开封重要的北方屏障。漫漫千年,濮阳先后被称为德胜城、澶州、开州等,作为州郡所在地,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年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件,是发生在1004年的澶渊之战、澶渊之盟。
如今,濮阳老城遗迹大多无存,但其核心区域——十字街,仍保留着古街区的各项要素,青砖灰瓦的店铺,飞檐翘角,古韵悠然。
四牌楼蕴含地域“密码”
假若在濮阳县城打听十字街,几乎没有人知道。虽然县里以“古十字街”之名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但这并不是约定俗成的地名,当地老百姓习惯称十字街为“四牌楼”。
, http://www.100md.com
四牌楼是一座古建筑,坐落在十字街中心,由4根方柱架起,绿色琉璃瓦顶盖,其上四角翼然,其下四面敞开,整体像个亭子,而如果从四面分别看,都是一个牌楼,所以,称为“四牌楼”。在中国古代城市里,这样地处要道的建筑不算少见,北京的东四、西四牌楼,即是此类。
以这座牌楼为中心,濮阳老城的东西南北4条大街,分别留存有200~400米不等的长度,基本是“前店后坊”的格局,临街都是店铺,多为单层硬山顶,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店铺门外,一拃多宽的木门板靠墙整齐码放,这是中国古代商铺特有的板搭门,晚上一块块安装成一面墙,白天一块块摘下来,门面全部敞开,既有利于展示商品,又方便顾客进出。
在这儿逛街,南来北往、东奔西走,都从四牌楼下穿过。按照古代的格局,濮阳老城是地域中心,十字街是老城中心,而四牌楼便是这中心的标志。
这座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四面挂匾,东西两面为“颛顼遗都”“澶渊旧郡”,夸耀此地历史之悠久,南北两面为“河朔保障”“北门锁钥”,强调其地理位置之重要。4块匾额浓缩濮阳千年历史,可以说是解读其深厚内涵的“密码”。
, 百拇医药
显然,四牌楼蕴含的记忆,使其成为地域建筑的“明星”,而东西南北4条古街,如同它散发的数道光芒,在地域文化的时空中闪亮。
北门锁钥 澶渊旧郡
濮阳县老城的始建者,是大名鼎鼎的后唐庄宗李存勖。这位勇猛善战的皇帝最先发现了此地的战略重要性。
濮阳一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传,颛顼曾以此为都,因此这里古代便有颛顼之墟、帝丘之称。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其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隋代在此地设立澶渊县,唐代升格为澶州。不过,最初的濮阳和澶州,指的都不是现在的濮阳老城,这里当时是一处黄河渡口,名唤“得胜渡”。五代时,后唐与后梁争夺黄河,才使此地的战略地位凸显。
919年,李存勖下令在两岸渡口筑起两座城池,称为南北德胜城,中间架起浮桥连结,作为攻击后梁的桥头堡。
, 百拇医药
因军事而兴的德胜城建成4年后,即经历了一次“强拆”。
德胜城位于后梁首都开封之北,地理位置异常重要,这座城池的兴建,令后梁君臣寝食难安。923年,后梁名将王彦章火烧浮桥,奇袭南德胜城,下令拆掉城内房屋,以房梁做筏,载兵浮黄河而下,攻打李存勖在下游筑造的杨刘城。李存勖在北城望见,也下令拆屋做筏,顺流而下。
后梁、后唐军队沿河各行一岸,每至河道弯曲流缓之处,两军便在河中相战,飞矢如雨,400里行程,双方相战百次,互有胜负,及至进抵杨刘,各伤亡近半。
经过激烈的黄河争夺战,当年10月,李存勖率军奔袭开封城,顺利灭掉后梁。因李存勖建都洛阳,德胜城的地理重要性便降低了。10多年后,后晋灭掉后唐,重新建都开封,对德胜城也重新重视起来,将澶州州治迁至此处。从此,德胜城就成了澶州城。
到北宋时期,这个澶州城上演了一出影响天下百余年的大戏——澶渊之盟。
, http://www.100md.com
千年古碑见证澶渊之盟
自四牌楼向西400米,穿过西大街,有一处红墙灰瓦的院落,门口牌匾上大书“回銮碑”三字。院子里有一通古碑、一眼古井,都是千年前宋真宗的“真迹”。
那眼古井相传是为宋真宗饮水而凿。古碑即回銮碑,也叫契丹出境碑,碑文是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相传为真宗亲笔所书。
如今,这块石碑只剩下上半块,下半块是复制品,只相当于底座。据当地文史工作人员介绍,该碑早在数百年前曾被掩埋,后人发现时,就只剩下了半块。当年,碑上文字还清晰可辨,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人人称赏。这块饱受摧残的石碑,弥足珍贵,它是澶渊之盟唯一的实物见证。
1004年,宋辽两国皇帝驾临澶州,成为该地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
这一年,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以悍将萧达凛为先锋,大举攻打宋朝。辽军绕过河北数城,深入宋境,直逼开封门户澶州城。
, 百拇医药
告急文书传到开封,大宋朝野震动,大臣王钦若、陈尧叟等人竟然提出迁都以避辽军锋芒,幸亏主战派官员寇准挺身而出,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一年的11月,真宗从开封起驾,来到澶州南城,寇准再次力谏:“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望銮驾,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敌气未慑。此非取威决胜之策!”
于是,宋真宗渡河到达澶州北城,登上北门城楼。宋军将士望见城楼上黄龙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军威为之大振。
此前,辽军大将萧达凛自恃悍勇,率数十轻骑到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以伏弩射杀,辽军士气大挫,萧太后得知萧达凛死讯,悲伤不已,“辍朝五日”。此时,宋军仍坚守辽军背后城池,令辽军腹背受敌,处境极为不利。萧太后是个很务实的人,于是派人前来议和。
宋辽之间的战争已持续了25年,双方僵持不下,都有厌战之心。经过一番周折,最终签订和约: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朝罢兵,各守旧界,互不侵犯;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此约史称“澶渊之盟”。, 百拇医药(姚伟)
濮阳县城已有1000余年历史。这里原是黄河古渡,五代前期,后梁、后唐展开了黄河争夺战,后唐庄宗李存勖下令在此筑起城池,作为进攻开封的桥头堡。到了北宋,这座为攻打开封而筑的城,变为开封重要的北方屏障。漫漫千年,濮阳先后被称为德胜城、澶州、开州等,作为州郡所在地,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年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件,是发生在1004年的澶渊之战、澶渊之盟。
如今,濮阳老城遗迹大多无存,但其核心区域——十字街,仍保留着古街区的各项要素,青砖灰瓦的店铺,飞檐翘角,古韵悠然。
四牌楼蕴含地域“密码”
假若在濮阳县城打听十字街,几乎没有人知道。虽然县里以“古十字街”之名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但这并不是约定俗成的地名,当地老百姓习惯称十字街为“四牌楼”。
, http://www.100md.com
四牌楼是一座古建筑,坐落在十字街中心,由4根方柱架起,绿色琉璃瓦顶盖,其上四角翼然,其下四面敞开,整体像个亭子,而如果从四面分别看,都是一个牌楼,所以,称为“四牌楼”。在中国古代城市里,这样地处要道的建筑不算少见,北京的东四、西四牌楼,即是此类。
以这座牌楼为中心,濮阳老城的东西南北4条大街,分别留存有200~400米不等的长度,基本是“前店后坊”的格局,临街都是店铺,多为单层硬山顶,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店铺门外,一拃多宽的木门板靠墙整齐码放,这是中国古代商铺特有的板搭门,晚上一块块安装成一面墙,白天一块块摘下来,门面全部敞开,既有利于展示商品,又方便顾客进出。
在这儿逛街,南来北往、东奔西走,都从四牌楼下穿过。按照古代的格局,濮阳老城是地域中心,十字街是老城中心,而四牌楼便是这中心的标志。
这座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四面挂匾,东西两面为“颛顼遗都”“澶渊旧郡”,夸耀此地历史之悠久,南北两面为“河朔保障”“北门锁钥”,强调其地理位置之重要。4块匾额浓缩濮阳千年历史,可以说是解读其深厚内涵的“密码”。
, 百拇医药
显然,四牌楼蕴含的记忆,使其成为地域建筑的“明星”,而东西南北4条古街,如同它散发的数道光芒,在地域文化的时空中闪亮。
北门锁钥 澶渊旧郡
濮阳县老城的始建者,是大名鼎鼎的后唐庄宗李存勖。这位勇猛善战的皇帝最先发现了此地的战略重要性。
濮阳一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传,颛顼曾以此为都,因此这里古代便有颛顼之墟、帝丘之称。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其位于濮水之阳而得名。隋代在此地设立澶渊县,唐代升格为澶州。不过,最初的濮阳和澶州,指的都不是现在的濮阳老城,这里当时是一处黄河渡口,名唤“得胜渡”。五代时,后唐与后梁争夺黄河,才使此地的战略地位凸显。
919年,李存勖下令在两岸渡口筑起两座城池,称为南北德胜城,中间架起浮桥连结,作为攻击后梁的桥头堡。
, 百拇医药
因军事而兴的德胜城建成4年后,即经历了一次“强拆”。
德胜城位于后梁首都开封之北,地理位置异常重要,这座城池的兴建,令后梁君臣寝食难安。923年,后梁名将王彦章火烧浮桥,奇袭南德胜城,下令拆掉城内房屋,以房梁做筏,载兵浮黄河而下,攻打李存勖在下游筑造的杨刘城。李存勖在北城望见,也下令拆屋做筏,顺流而下。
后梁、后唐军队沿河各行一岸,每至河道弯曲流缓之处,两军便在河中相战,飞矢如雨,400里行程,双方相战百次,互有胜负,及至进抵杨刘,各伤亡近半。
经过激烈的黄河争夺战,当年10月,李存勖率军奔袭开封城,顺利灭掉后梁。因李存勖建都洛阳,德胜城的地理重要性便降低了。10多年后,后晋灭掉后唐,重新建都开封,对德胜城也重新重视起来,将澶州州治迁至此处。从此,德胜城就成了澶州城。
到北宋时期,这个澶州城上演了一出影响天下百余年的大戏——澶渊之盟。
, http://www.100md.com
千年古碑见证澶渊之盟
自四牌楼向西400米,穿过西大街,有一处红墙灰瓦的院落,门口牌匾上大书“回銮碑”三字。院子里有一通古碑、一眼古井,都是千年前宋真宗的“真迹”。
那眼古井相传是为宋真宗饮水而凿。古碑即回銮碑,也叫契丹出境碑,碑文是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诗,相传为真宗亲笔所书。
如今,这块石碑只剩下上半块,下半块是复制品,只相当于底座。据当地文史工作人员介绍,该碑早在数百年前曾被掩埋,后人发现时,就只剩下了半块。当年,碑上文字还清晰可辨,字大如掌,苍劲挺拔,秀丽流畅,人人称赏。这块饱受摧残的石碑,弥足珍贵,它是澶渊之盟唯一的实物见证。
1004年,宋辽两国皇帝驾临澶州,成为该地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
这一年,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以悍将萧达凛为先锋,大举攻打宋朝。辽军绕过河北数城,深入宋境,直逼开封门户澶州城。
, 百拇医药
告急文书传到开封,大宋朝野震动,大臣王钦若、陈尧叟等人竟然提出迁都以避辽军锋芒,幸亏主战派官员寇准挺身而出,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一年的11月,真宗从开封起驾,来到澶州南城,寇准再次力谏:“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望銮驾,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敌气未慑。此非取威决胜之策!”
于是,宋真宗渡河到达澶州北城,登上北门城楼。宋军将士望见城楼上黄龙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军威为之大振。
此前,辽军大将萧达凛自恃悍勇,率数十轻骑到澶州城下巡视,被宋军以伏弩射杀,辽军士气大挫,萧太后得知萧达凛死讯,悲伤不已,“辍朝五日”。此时,宋军仍坚守辽军背后城池,令辽军腹背受敌,处境极为不利。萧太后是个很务实的人,于是派人前来议和。
宋辽之间的战争已持续了25年,双方僵持不下,都有厌战之心。经过一番周折,最终签订和约: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朝罢兵,各守旧界,互不侵犯;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此约史称“澶渊之盟”。, 百拇医药(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