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礼俗
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概括,是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生活文化模式。“礼俗”一词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并历代传承,它的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涵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何谓礼俗
礼俗既可以析解为“礼”与“俗”两个名词,同时也可以用作一个专有名词。从文字学角度看,《说文解字》中记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表示向神灵祈福的实践活动。王国维在《释礼》篇中提出“礼”字像是把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祭祀,表达对先祖的敬意。从这个意义上看,最初的“礼”字代表着人类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实践行为。在后代的社会生活中,“礼”的意义扩展为礼仪、礼义、礼制等,并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要素。
“俗”是与“礼”相对应的名词。据《说文解字》中记载“俗,习也”。“俗”的原始字义,一是指鸟不断地练习飞翔,用在人事活动上指人对某种事物的仿效,并暗含传续、习染的意义。“俗”的这种意义后来延伸为民众的习性、习惯;二是指“欲”,《释名·释言语》载“俗,欲也,俗人所欲也”。“俗”与“欲”在上古通用,俗常用作欲,表示心里的期望。
, 百拇医药
在古代文献中,“礼”与“俗”连用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礼·土均》载“礼俗、丧纪、祭祀,皆以地媺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礼俗与丧纪、祭祀并用,表明礼俗是与丧纪、祭祀相类同的生活事项。
在古代学术传统中,有学者主张将礼俗看作同一事物,汉儒郑玄即是代表。郑玄认为礼寓于俗,并传承至今,当代的习俗中包含了古礼的意义。同时,也有学者主张应将礼与俗分开对待,清儒孙诒让即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在《礼记》中常常礼、俗对举,这说明礼与俗不是同一事物,应该加以区分:礼是包含了一定仪式的行为活动,俗是自然生成的习惯,因此礼与俗并非是同一事物。
以上两种说法看似对立,实则相同。如果从文字学角度看,礼与俗各有其内涵,分指不同的事物,即使是郑玄也不会否认二者的差异。但若从生活事实角度看,二者却紧密相连,很难划分。从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角度来看,礼和俗可以交流互动,并形成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礼俗文化。
礼俗发展史略
, 百拇医药
在历史进程中,习俗的产生时间要早于礼的产生时间。习俗是自发形成的社会习惯,具有朴野、驳杂的特点,往往缺乏统一性,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面对财富、权力分配的时候,就需要将俗固定化、程式化,上升为规整的、严密的、具有统一规范的礼。这样,圣人遵天地之序而制定礼,礼则可以对朴野的习俗进行节制、训导。礼俗建立在对习俗遵从的基础上,因此用礼俗来统御人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初之时,叔孙通采秦礼和古礼制定朝仪,开创了汉代制礼的先河。西汉元帝时又掀起一股恢复“古礼”的浪潮。到了东汉时期,汉朝统治者更加推崇儒学,注重礼制建设。这样,经过统治者的倡导和大批文人的不断实践,较为完善的汉代国家礼制慢慢形成。汉代儒生和统治者都重视礼制文化建设,实质是为了发挥礼制文化的政治作用,力图把礼制文化作为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和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礼制向民间社会渗透、普及,统一化的婚丧嫁娶、为人处世的礼俗规则在整个社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遵循。汉代礼俗文化的发展与汉代国家礼制文化的建设和推行密切相关。汉朝统治者通过制定国家礼制,一方面实现了对礼义的新的诠释,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礼仪形式的统一规定,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统治。同时,通过国家礼制的制定,也对民间社会的生活习俗进行了统一要求,从而达到对社会习俗的引导和驯化。客观上,这种做法也增强了上层礼制和下层习俗之间的互渗。庶民社会的礼俗文化也在国家礼制推行过程中获得了发展契机,日常生活礼俗形式日趋规范,最终形成传统社会礼俗文化模式。
, http://www.100md.com
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扰乱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礼俗文化传统。宋朝初年,为了恢复传统礼俗之学,宋王朝统治者集合大批文人重新恢复、制定国家礼典。但是,此时的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趋势,庶民阶层已发展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因此宋儒在制定国家礼制的时候,不得不将庶民生活现状考虑进来。在礼俗文化重建过程中,因俗制礼、礼俗交织的现象越来越多,礼俗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并影响了后世礼俗关系的发展。同时,私家礼仪著作的出现也是宋代礼俗文化的新特点。私人编订的礼仪著作在唐后期开始出现,到了宋代,私家礼仪著述成为时尚,程颢、程颐、张载、司马光、朱熹等人都曾编订过家族礼仪著述。他们倾注大量精力制订家礼条文,宣传家礼规范,试图通过家礼的推行来重建封建宗法宗族制度,强化家族对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约束力,从而达到稳固基层统治的政治目的。
两宋以后,经过改革的仪礼著作在社会上广为流布,促进了明清时期民间社会礼俗文化的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俗文化模式。然而,到了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当中国礼俗文化遇到外来礼俗文化冲击的时候,中国礼俗文化显示出了自身的局限和弱点,从而引起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 百拇医药
礼俗的关系
从历史进程上看,中国礼俗文化从先秦时期开始萌芽,后经过两汉时期国家礼制的礼俗化之后,把礼仪观念推向庶民,加速了民间礼俗文化的定型速度,并使其成为维系秦汉以后民间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两宋之时,由于民俗生活的重大变迁使得礼俗文化出现了新的变革。在国家礼制加大对民间习俗吸收的同时,出现了以指导民俗生活为目的的私家礼仪著作,使得庶民礼俗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但是面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以及西方思想的强烈冲击,近现代学人开始重新思考礼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未来发展。
在礼与俗的关系中,自礼形成之后,礼就对习俗进行规范和制约,并根据习俗的变迁来调整自我。同时,作为礼产生的母体文化,俗亦能在礼文仪节方面对礼进行吸收利用,不断吸收礼制的周密形式,制定规范与调试民间家族社会的条例俗规。这样,礼与俗之间的互动滋养,使得礼俗文化具有了蓬勃的历史生命力。同时,礼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也实践于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它对社会的影响既深且远,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无不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如何促使传统礼俗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道路发展是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王 凯, 百拇医药(邵凤丽)
何谓礼俗
礼俗既可以析解为“礼”与“俗”两个名词,同时也可以用作一个专有名词。从文字学角度看,《说文解字》中记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表示向神灵祈福的实践活动。王国维在《释礼》篇中提出“礼”字像是把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祭祀,表达对先祖的敬意。从这个意义上看,最初的“礼”字代表着人类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实践行为。在后代的社会生活中,“礼”的意义扩展为礼仪、礼义、礼制等,并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要素。
“俗”是与“礼”相对应的名词。据《说文解字》中记载“俗,习也”。“俗”的原始字义,一是指鸟不断地练习飞翔,用在人事活动上指人对某种事物的仿效,并暗含传续、习染的意义。“俗”的这种意义后来延伸为民众的习性、习惯;二是指“欲”,《释名·释言语》载“俗,欲也,俗人所欲也”。“俗”与“欲”在上古通用,俗常用作欲,表示心里的期望。
, 百拇医药
在古代文献中,“礼”与“俗”连用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礼·土均》载“礼俗、丧纪、祭祀,皆以地媺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礼俗与丧纪、祭祀并用,表明礼俗是与丧纪、祭祀相类同的生活事项。
在古代学术传统中,有学者主张将礼俗看作同一事物,汉儒郑玄即是代表。郑玄认为礼寓于俗,并传承至今,当代的习俗中包含了古礼的意义。同时,也有学者主张应将礼与俗分开对待,清儒孙诒让即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在《礼记》中常常礼、俗对举,这说明礼与俗不是同一事物,应该加以区分:礼是包含了一定仪式的行为活动,俗是自然生成的习惯,因此礼与俗并非是同一事物。
以上两种说法看似对立,实则相同。如果从文字学角度看,礼与俗各有其内涵,分指不同的事物,即使是郑玄也不会否认二者的差异。但若从生活事实角度看,二者却紧密相连,很难划分。从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角度来看,礼和俗可以交流互动,并形成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礼俗文化。
礼俗发展史略
, 百拇医药
在历史进程中,习俗的产生时间要早于礼的产生时间。习俗是自发形成的社会习惯,具有朴野、驳杂的特点,往往缺乏统一性,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面对财富、权力分配的时候,就需要将俗固定化、程式化,上升为规整的、严密的、具有统一规范的礼。这样,圣人遵天地之序而制定礼,礼则可以对朴野的习俗进行节制、训导。礼俗建立在对习俗遵从的基础上,因此用礼俗来统御人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初之时,叔孙通采秦礼和古礼制定朝仪,开创了汉代制礼的先河。西汉元帝时又掀起一股恢复“古礼”的浪潮。到了东汉时期,汉朝统治者更加推崇儒学,注重礼制建设。这样,经过统治者的倡导和大批文人的不断实践,较为完善的汉代国家礼制慢慢形成。汉代儒生和统治者都重视礼制文化建设,实质是为了发挥礼制文化的政治作用,力图把礼制文化作为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和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礼制向民间社会渗透、普及,统一化的婚丧嫁娶、为人处世的礼俗规则在整个社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遵循。汉代礼俗文化的发展与汉代国家礼制文化的建设和推行密切相关。汉朝统治者通过制定国家礼制,一方面实现了对礼义的新的诠释,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礼仪形式的统一规定,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统治。同时,通过国家礼制的制定,也对民间社会的生活习俗进行了统一要求,从而达到对社会习俗的引导和驯化。客观上,这种做法也增强了上层礼制和下层习俗之间的互渗。庶民社会的礼俗文化也在国家礼制推行过程中获得了发展契机,日常生活礼俗形式日趋规范,最终形成传统社会礼俗文化模式。
, http://www.100md.com
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扰乱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礼俗文化传统。宋朝初年,为了恢复传统礼俗之学,宋王朝统治者集合大批文人重新恢复、制定国家礼典。但是,此时的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趋势,庶民阶层已发展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因此宋儒在制定国家礼制的时候,不得不将庶民生活现状考虑进来。在礼俗文化重建过程中,因俗制礼、礼俗交织的现象越来越多,礼俗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并影响了后世礼俗关系的发展。同时,私家礼仪著作的出现也是宋代礼俗文化的新特点。私人编订的礼仪著作在唐后期开始出现,到了宋代,私家礼仪著述成为时尚,程颢、程颐、张载、司马光、朱熹等人都曾编订过家族礼仪著述。他们倾注大量精力制订家礼条文,宣传家礼规范,试图通过家礼的推行来重建封建宗法宗族制度,强化家族对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约束力,从而达到稳固基层统治的政治目的。
两宋以后,经过改革的仪礼著作在社会上广为流布,促进了明清时期民间社会礼俗文化的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俗文化模式。然而,到了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当中国礼俗文化遇到外来礼俗文化冲击的时候,中国礼俗文化显示出了自身的局限和弱点,从而引起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 百拇医药
礼俗的关系
从历史进程上看,中国礼俗文化从先秦时期开始萌芽,后经过两汉时期国家礼制的礼俗化之后,把礼仪观念推向庶民,加速了民间礼俗文化的定型速度,并使其成为维系秦汉以后民间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两宋之时,由于民俗生活的重大变迁使得礼俗文化出现了新的变革。在国家礼制加大对民间习俗吸收的同时,出现了以指导民俗生活为目的的私家礼仪著作,使得庶民礼俗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但是面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以及西方思想的强烈冲击,近现代学人开始重新思考礼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未来发展。
在礼与俗的关系中,自礼形成之后,礼就对习俗进行规范和制约,并根据习俗的变迁来调整自我。同时,作为礼产生的母体文化,俗亦能在礼文仪节方面对礼进行吸收利用,不断吸收礼制的周密形式,制定规范与调试民间家族社会的条例俗规。这样,礼与俗之间的互动滋养,使得礼俗文化具有了蓬勃的历史生命力。同时,礼俗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也实践于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它对社会的影响既深且远,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无不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如何促使传统礼俗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道路发展是关乎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王 凯, 百拇医药(邵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