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420
编号:13659329
把飞机“打印”出来(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420
     短板与局限

    3D打印作为一种神奇的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缺点限制了它在航空领域中的广泛使用。

    首先是技术门槛很高。

    3D打印特别是金属材料的3D打印,近年来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其技术准入门槛依然很高。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在这项研究中耗时多年,仍只能做一些小零件,制作稍大些的零件时极易出现产品缺陷。打印中,关于保护气氛(金属打印要在惰性气体,譬如氮气环境下实施,这样可以防止打印过程中发生氧化)、温度控制、材料成分颗粒度和纯净程度、打印速度、激光功率及光斑尺寸调整等指标都有严格规定,相关参数的调节,非经培训的专业人员根本无法完成。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教授组的3D打印设备为例,该机器的激光器在国内不能生产,必须从美国进口。一旦使用3D打印技术生产军用物品,很可能被掌握专利技术的发达国家“卡脖子”。

    二是产品打印制造成本很高。

    仍以王华明教授的3D打印设备为例,该机器的成本现在为2000万元/套,一年可加工8吨产品。根据工业生产的特点,产品批量制造后,机器成本有可能降到每套500万元甚至是200万元。目前打印出来的产品价格为1万元/千克,其中材料费不足1000元/千克。毛利率为90%多。但通过类比,我们发现:目前汽车发动机的制造成本为80~100元/千克,汽车的成本为50~100元/千克,普通工业(金属)制成品的价格与之类似或更低。这一价格只有3D打印价格的1/100。因此,用3D打印替代传统工艺进行大批量生产,并不现实;也许只有为追求性能而不惜成本的军用航空产品才可以考虑这么做。

    三是3D打印产品的质量问题。

    和传统加工方式相比,3D打印材料性的强度、刚度、机械加工性等仍不够成熟。由于采用层层叠加的增材制造工艺,各层之间的黏结即使再紧密,通常也无法和传统工艺零件相媲美。这意味着在一定外力条件下,打印出来的部件更容易失效。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史玉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部分3D打印金属产品强度性能上可接近同类锻造产品的水平。但是,要真正作为飞机的主要结构受力构件,3D打印技术生产出的产品仍不足以令人放心。

    此外,由于3D打印是一层一层“堆积”的,虽然每层都很薄,但在微观尺度下,打印物体的表面仍会留下一级级细小的“台阶”,形成所谓的“台阶效应”。“台阶效应”会造成产品精度上的偏差,导致产品表面工艺不够精细,甚至需要进行二次加工。不幸的是,对于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出的细长体或薄壁体金属构件来说,二次加工往往又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另外,3D打印过程中,打印头下方的局部材料温度很高,而周围的材料温度较低。“冷热”不均会使得打印体内部产生复杂应力,进而使打印体发生变形。这种现象对于通过3D技术打印出的大型构件来说尤为显著。

    总之,只有以上问题一一得到解决,3D打印技术才能在航空制造领域得到全面推广。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沈海军)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