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侗族
编号:13659521
神秘的侗族鱼文化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5日 《百科知识》 201420
     鱼在侗家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至于在侗族社会中有“无鱼不成礼”“无鱼不成祭”“识鱼来认族”的说法。

    无鱼不成礼

    每逢过年过节或是操办红白喜事,侗家招待客人的第一道菜就是酸鱼或炖鱼。进餐后,主人敬客人的第一轮菜也是鱼制品,让客人慢慢地品尝,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人情往来、互赠礼品,鱼品被视为最体面了。如给小孩办满月酒,外婆家送来的诸多礼品中,鲜鱼和酸鱼是必备的;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托一位中年妇女带上腌酸鱼以及鸡鸭到女方家去下聘礼;办结婚喜酒,除了宴席上有鱼制品外,在新娘回门那天,新郎还要给新娘家以及其家族各户送大片腌酸鱼、大团糯米饭;办老人寿酒,女婿要给岳父或岳母送几条腌酸鱼和若干糯米酒;造房进新屋吃酒,亲戚朋友都要带腌鱼前来祝贺。

    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开宴也要有酸鱼,如侗族大型的约会有土王节坡会、四月八坡会;小型的约会有正月、二月上山砍绞纱细竹,三月摘茶泡,五月摘杨梅,六月吃李子,七月吃梨子,十月吃板栗,还有挖“众地”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青年男女上山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一般是男方发出邀请,女方备足晌午饭。在这种场合,饭包里有“龙肝凤肉”也比不上腌味得体,而腌味中又是酸草鱼最为体面,这是侗族人勤劳、富有、手巧的标志。
, http://www.100md.com
    无鱼不成祭

    侗家人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古稀过逝的老人都以鱼作为头等祭品。婴儿满6个月那天,婴儿的母亲要在炉火正旺的火塘边摆上一盆盛有几条活鱼仔的清水、一团糯米饭祭拜保佑幼儿的“奶奶”(侗族女神),然后要给婴儿灌一匙鱼汤来开荤,以祝愿小宝宝日后像小鱼儿那样活泼可爱。

    若是小孩夭折,家人也要给死者手里捏着或口里含着一块包有酸鱼的糯米饭,以示不做饿鬼、不来捉弄家人。给老人办丧事要求更为严格、更为讲究。丧葬期间,死者亲属可以吃鱼,但是禁食其他肉类;儿孙守孝,一定要在死者灵牌前供上酸草鱼或新鲜鱼、猪肉、糯米饭团,以慰亡灵;送殡出葬,儿孙和女婿要在棺木前摆上酸鱼、酸肉、糯米饭,以作为告别亡灵的供品。祭祖活动如祭萨、祭神、还愿等也都少不了鱼。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鱼,预兆新的一年里喜庆有余、五谷丰登、鱼类肥大。大年初一吃鱼要先由家里的长辈品尝,然后依辈分和年龄大小逐一而食,年纪小的最后吃,必须人人都能吃到。倘若哪个顽皮的小孩不吃鱼,全家人都会为此感到不高兴。
, 百拇医药
    识鱼来认族

    侗族认亲或认族,先要问对方知不知“一脚踩三鲤”。如果答得对便认你为同族亲人;如果答不出来,便被认为其中有诈。那何谓“一脚踩三鲤”呢?这还得从唐末宋初侗族的祖先“飞山蛮”的三鲤鱼共头的图腾说起,这是侗族祖先不忘鱼的养育之恩和对鱼神的尊敬以及象征民族团结的图腾。侗家村民把这个图腾画刻在鼓楼、风雨桥、门楼、住房等建筑物上;还有人将其绣在枕头、被单或背带上;特别是将其刻在每座桥头铺路的青石板上,行人踏石板过桥进村,都要“一脚踩三鲤”。若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就不会认你为亲人。可见,鱼与侗族祖先有着某种深刻的内在联系。

    鱼的象征意义

    在侗家人的眼中,鱼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鱼,它在侗族社会中获得并具有更加神秘的意义。正是因为侗族人对鱼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作为侗族民间“自治条例”的“侗款”中,对偷鱼者的处罚常常比犯其他罪行者更重。
, http://www.100md.com
    在侗族村寨的鼓楼和风雨桥中央的椽木上,多绘有一个“太极图”。不过这里的太极图不是道家所理解的黑白更替、阴阳对转,而是两鱼相交、生命繁衍,象征万物萌生,所以侗家人把它绘在神圣的鼓楼和风雨桥的椽木上,以供后人时时瞻望和供奉。

    在语言上,侗族村民把始祖母与鱼称为“萨”,为同一称呼。萨在侗语里除了有始祖母和鱼的含义外,还用来指称已婚的妇女,诸如“老奶奶”“婆婆”“妻子”之类。在侗族社会中把鱼与已婚的妇女联系起来,这便使鱼有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

    鱼即“萨”,是妇女、生殖的象征。

    闻一多在《说鱼》中对以鱼喻性、喻偶、喻婚、喻生殖等有过精辟的论述:“为什么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人类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较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
, 百拇医药
    鱼象征着侗族的团聚。

    侗家人好养鱼,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或几个鱼塘,在鱼塘中要建一个鱼窝,供鱼类生殖、聚合、防范天敌。这种鱼窝使鱼得以生息繁衍,侗家人要得以生息繁衍,也要建造自己的“窝”,因此在侗族社会中有“建寨要先建鼓楼”的习俗。鼓楼的造型颇有点像鱼塘里的 鱼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侗家人集体的一个“窝”,是侗家人的一个聚合的场所。这在侗族《古歌》里有很明确的说明:“鲤鱼要找塘中间做窝,人们要找好地方落脚;我们祖先开拓了‘路团寨’,建起鼓楼就像大鱼窝。”

    鼓楼还用于人们节日聚会、平时小憩和娱乐。老人们在此闲坐摆古,年轻人在此聚会学歌唱歌、听老年人传播各种知识等。鼓楼就像鱼窝把鱼聚合起来一样把侗家人聚合起来,也正如侗歌里所唱的那样:“鱼儿团聚在鱼窝里,我们侗家团聚在鼓楼里。”

    鱼反映出侗族社会的历史进程。

    鱼是最先养活侗族先民的食物之一,在水稻还没有得到发展之前,侗族先民以食鱼为主,从侗族的诸多传说中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说明。最初,鱼仅仅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备受侗族先民厚爱并加以崇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对鱼的特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并渐渐地输入了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观念和文化内涵。时至今日,人们赋予鱼的各种观念和文化象征,在侗族社会中还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反映。

    【责任编辑】王 凯, 百拇医药(罗康隆)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