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 百年沪上名人路(2)
黄兴故居
武康路393号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人称“黄公馆”。该故居早期部分建于1912年,属新古典主义建筑样式;后续部分建于1933年,为装饰艺术派风格。
1912~1916年,黄兴曾居住于此。孙中山亦多次借宿这里商议革命,并将此地作为途经上海时休息、开会、会见客人的场所。
黄兴过世之后,“黄公馆”几易其主。
13年后,这里迎来了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李石曾曾留学法国,倡导“教育救国”,是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大批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路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193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在此创办上海国际图书馆,它是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分馆,也是中国第一家国际专业图书馆。1937年,图书馆迁往北平(今北京)。
, http://www.100md.com
这里还曾是上海电影厂的办公楼,楼梯墙上至今还悬挂着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等昔日大明星的大幅黑白照片。
民国总理唐绍仪旧居
武康路40弄1号,黄色洋房群被高高的竹藤围墙隔离开来,只留下一扇狭小的铁皮门。可墙内的风景是关不住的,洋房建筑的气派显然也是关不住的。这座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据称是由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成时,为比利时与法国商人合资组建的义品银行产业。
整座花园洋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共3层,建筑外墙用鲜艳的乳黄色粉饰,黄色混水的拉毛墙面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典雅高贵。整栋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底层入口,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拱门两侧是柯林斯绞绳纹立柱,拱门上方有精致华美的西欧古典木雕刻,细腻华丽,和两侧罗马柱头的花纹相得益彰。
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于1937~1938年在此居住,并在此地画上了人生的句号。当年,外界传言唐绍仪和日本特务有往来。1938年9月30日,军统杀手以古董商的身份来到唐绍仪家,将这位民国总理刺杀在血泊中。
, 百拇医药
时过境迁,如今的武康路40 弄1号早已变成寻常百姓家,对信步走到这里的人来说,与其说这里曾是命案现场,不如说是一份属于历史的凭吊。
正广和老屋
告别了唐公馆的风云往事,从40弄窄铁门出来,向南走十几米,就看到另一座米色外墙的3层小别墅。因为大门外直立的一根根漆黑的铁栅栏,旁边矮小的红色木门也少有人进出,显得颇为神秘。从外墙的铭牌上可以了解,老屋建于1928年,原为英商正广和汽水行大班住宅。透过围墙,红瓦陡坡的屋顶上,有着红砖砌就的高高的哥特式壁炉烟囱和尖顶的老虎窗,外墙饰以暗红色的半露木构架,透露出浓郁的英伦乡村风味。
这座别墅里曾经住过一位显赫的主人,那便是英商正广和的大班麦格雷戈。正广和汽水在20世纪的上海十分盛行,这些财大气粗的洋行大班,也在那个时代风光一时。
解放后,此房被没收,作为上海市委招待所。“文革”后,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刘靖基年迈回沪居住于此。
, 百拇医药
电影《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与易先生私会的镜头就是在此拍摄的。影片最后,放走了易先生的王佳芝装得像没事人一样,叫了辆黄包车,说:“到福开森路去!”张爱玲的小说里,王佳芝最后是要去“愚园路”的,电影中却改为“福开森路”,也就是今天的武康路99号。
湖南别墅
湖南路与武康路交汇的路口,有一个气派的大宅门,终年紧闭,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少有人进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全窥它的风貌,只知道那是一幢掩藏在浓密绿荫中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1934年春,汪伪政权财政部长周佛海买下这座花园。门前的居尔典路也随着周佛海的到来而改名为湖南路(周系湖南人)。
当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次长的胡兰成曾多次和张爱玲一起到湖南别墅拜访。在一次拜访中,张爱玲听到了中统利用美人计刺杀丁默村的故事,并以此为素材写出了《色戒》。
意大利领事官邸
, 百拇医药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花园洋房式建筑蓬勃发展的时期,人们在建筑风格上追求异彩纷呈,地中海风格即为其中一种。这种风格的建筑靓丽醒目,主要模仿希腊、意大利、法国南部等地区的洋房式样。但今日这种风格的历史建筑在上海已濒临消失,以致武康路390号在当今尤显珍贵。
武康路390号那红顶白壁的小房子,与武康路上众多老洋房格调很不一样,颇有一种海边度假别墅的感觉,透过敞廊的拱形窗洞就能欣赏到庭院里闲适的景致。
它建于1932年,平缘四坡红顶,一层东、西、南3面均有敞廊,墙角设扶壁柱,人站在敞廊下,唯一的感觉就是“别有洞天”。南立面中部三开间,半圆门廊前出,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房屋设落地窗和阳台,平拱和圆拱的开窗及山墙上的老虎窗雅致新颖,风格独特。
390号的庭前空间颇大,庭院布局别具匠心,园内小桥流水,假山亭台,绿草如茵。这里曾是意大利驻沪领事馆,现为上海汽车集团所在地。
, http://www.100md.com
巴金故居
巴金在上海有过几十个“家”,但他把最后的时光都留在了武康路113 号。这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他在上海住得最长久的地方。
“文革”结束后,巴金老人重回武康路113号。在这里,巴金创作了著名的《随想录》,他在书中忆萧珊、忆友人、讲真实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武康路的宁静,能让饱经沧桑的老人沉淀记忆,记录真实。
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里。巴金在此居住了40多年,写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
院内一株玉兰,佝偻着身子,需要靠绳子的牵引才能勉强保持站立。据说,巴老最爱玉兰,这棵玉兰还是他当年亲手种下的。即使到现在,玉兰依旧顽强地生长着。
文化价值永存
一座城市是一部历史,一条马路也是一部历史。
在沪上众多风景如画、韵味十足的马路中,武康路独具风韵。与其说武康路是一条马路,不如说它是一个文化遗产:这是一条反映上海历史文化结点的典型道路。在这条马路上,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一点点沉淀了下来,留下了城市发展的印迹。
武康路曾居住过无数在中国历史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都曾经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在这里用生命之笔书写人生或悲或喜的传奇。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陈洋)
武康路393号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人称“黄公馆”。该故居早期部分建于1912年,属新古典主义建筑样式;后续部分建于1933年,为装饰艺术派风格。
1912~1916年,黄兴曾居住于此。孙中山亦多次借宿这里商议革命,并将此地作为途经上海时休息、开会、会见客人的场所。
黄兴过世之后,“黄公馆”几易其主。
13年后,这里迎来了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李石曾曾留学法国,倡导“教育救国”,是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大批有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路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1932年,蔡元培、吴稚晖等在此创办上海国际图书馆,它是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分馆,也是中国第一家国际专业图书馆。1937年,图书馆迁往北平(今北京)。
, http://www.100md.com
这里还曾是上海电影厂的办公楼,楼梯墙上至今还悬挂着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等昔日大明星的大幅黑白照片。
民国总理唐绍仪旧居
武康路40弄1号,黄色洋房群被高高的竹藤围墙隔离开来,只留下一扇狭小的铁皮门。可墙内的风景是关不住的,洋房建筑的气派显然也是关不住的。这座西班牙风格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据称是由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成时,为比利时与法国商人合资组建的义品银行产业。
整座花园洋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共3层,建筑外墙用鲜艳的乳黄色粉饰,黄色混水的拉毛墙面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典雅高贵。整栋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底层入口,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拱门两侧是柯林斯绞绳纹立柱,拱门上方有精致华美的西欧古典木雕刻,细腻华丽,和两侧罗马柱头的花纹相得益彰。
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于1937~1938年在此居住,并在此地画上了人生的句号。当年,外界传言唐绍仪和日本特务有往来。1938年9月30日,军统杀手以古董商的身份来到唐绍仪家,将这位民国总理刺杀在血泊中。
, 百拇医药
时过境迁,如今的武康路40 弄1号早已变成寻常百姓家,对信步走到这里的人来说,与其说这里曾是命案现场,不如说是一份属于历史的凭吊。
正广和老屋
告别了唐公馆的风云往事,从40弄窄铁门出来,向南走十几米,就看到另一座米色外墙的3层小别墅。因为大门外直立的一根根漆黑的铁栅栏,旁边矮小的红色木门也少有人进出,显得颇为神秘。从外墙的铭牌上可以了解,老屋建于1928年,原为英商正广和汽水行大班住宅。透过围墙,红瓦陡坡的屋顶上,有着红砖砌就的高高的哥特式壁炉烟囱和尖顶的老虎窗,外墙饰以暗红色的半露木构架,透露出浓郁的英伦乡村风味。
这座别墅里曾经住过一位显赫的主人,那便是英商正广和的大班麦格雷戈。正广和汽水在20世纪的上海十分盛行,这些财大气粗的洋行大班,也在那个时代风光一时。
解放后,此房被没收,作为上海市委招待所。“文革”后,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刘靖基年迈回沪居住于此。
, 百拇医药
电影《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与易先生私会的镜头就是在此拍摄的。影片最后,放走了易先生的王佳芝装得像没事人一样,叫了辆黄包车,说:“到福开森路去!”张爱玲的小说里,王佳芝最后是要去“愚园路”的,电影中却改为“福开森路”,也就是今天的武康路99号。
湖南别墅
湖南路与武康路交汇的路口,有一个气派的大宅门,终年紧闭,半个多世纪以来,很少有人进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全窥它的风貌,只知道那是一幢掩藏在浓密绿荫中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1934年春,汪伪政权财政部长周佛海买下这座花园。门前的居尔典路也随着周佛海的到来而改名为湖南路(周系湖南人)。
当时任汪伪政府宣传部次长的胡兰成曾多次和张爱玲一起到湖南别墅拜访。在一次拜访中,张爱玲听到了中统利用美人计刺杀丁默村的故事,并以此为素材写出了《色戒》。
意大利领事官邸
, 百拇医药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花园洋房式建筑蓬勃发展的时期,人们在建筑风格上追求异彩纷呈,地中海风格即为其中一种。这种风格的建筑靓丽醒目,主要模仿希腊、意大利、法国南部等地区的洋房式样。但今日这种风格的历史建筑在上海已濒临消失,以致武康路390号在当今尤显珍贵。
武康路390号那红顶白壁的小房子,与武康路上众多老洋房格调很不一样,颇有一种海边度假别墅的感觉,透过敞廊的拱形窗洞就能欣赏到庭院里闲适的景致。
它建于1932年,平缘四坡红顶,一层东、西、南3面均有敞廊,墙角设扶壁柱,人站在敞廊下,唯一的感觉就是“别有洞天”。南立面中部三开间,半圆门廊前出,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房屋设落地窗和阳台,平拱和圆拱的开窗及山墙上的老虎窗雅致新颖,风格独特。
390号的庭前空间颇大,庭院布局别具匠心,园内小桥流水,假山亭台,绿草如茵。这里曾是意大利驻沪领事馆,现为上海汽车集团所在地。
, http://www.100md.com
巴金故居
巴金在上海有过几十个“家”,但他把最后的时光都留在了武康路113 号。这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他在上海住得最长久的地方。
“文革”结束后,巴金老人重回武康路113号。在这里,巴金创作了著名的《随想录》,他在书中忆萧珊、忆友人、讲真实的故事。也许正是因为武康路的宁静,能让饱经沧桑的老人沉淀记忆,记录真实。
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里。巴金在此居住了40多年,写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
院内一株玉兰,佝偻着身子,需要靠绳子的牵引才能勉强保持站立。据说,巴老最爱玉兰,这棵玉兰还是他当年亲手种下的。即使到现在,玉兰依旧顽强地生长着。
文化价值永存
一座城市是一部历史,一条马路也是一部历史。
在沪上众多风景如画、韵味十足的马路中,武康路独具风韵。与其说武康路是一条马路,不如说它是一个文化遗产:这是一条反映上海历史文化结点的典型道路。在这条马路上,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一点点沉淀了下来,留下了城市发展的印迹。
武康路曾居住过无数在中国历史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都曾经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在这里用生命之笔书写人生或悲或喜的传奇。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