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22367
我们生活中的那只“羊”(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
     羊代表着公正。

    獬豸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其原型是羊:“獬豸,一角之羊也。”其形状如羊,额上一角,双目有神;其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考古发现证实,先秦时期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墨子》中记载了一则有关獬豸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的两个臣子壬里国与中里憿打了3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獬豸来判断。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表示;而中里憿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

    有学者研究指出,法制其实起源于远古的游牧部落。其原初的情境是:判案都在祭祖的祠堂内进行,让那些作案者在祖先神灵的威慑下产生悔过之心。獬豸的原型其实是佩戴羊角和羊面具的巫师。由于獬豸是公平正义的象征,因此,后世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又称为“獬豸冠”。

    除了上述诸多观念外,古人还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认知,传统文化视羊为孝行的典范。在近代民间,又有“女忌属羊”的说法。民国《沧县志》记载:“俗谓女子属羊无好命,议婚者十九因此而不就,故未年生女概添减其龄以讳之。”这多系民间说辞,实无凭据。历史上,属羊者运程显贵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就属羊。吴氏出生前,其父吴近梦见一个亭子,亭匾上有“侍康”二字,旁植芍药,唯一花开放,异常妍丽,花下卧有一只白羊。吴氏出生后聪明可人,14岁时被选入宫,侍奉康王赵构,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皇后(太后)位长达55年。

    相关链接

    “十羊九不全”是怎么来的?

    在清朝咸丰年间之前,并未出现过“十羊九不全”的说法。相反,历史上认为属羊是安定、富裕、美好的象征。据说,“十羊九不全”的说法来自于晚清,当时民间有人反对属羊的慈禧太后当政,便称她的属相误国。此外,曾国藩、李鸿章都属羊,再加上清朝末年吏治的腐败,使百姓更加憎恨属羊的王侯将相。事实上,“十羊九不全”之说是近代出于政治的需要,此后在民间流传下来。

    有关羊的习俗

    羊是中国传统的“六畜”( 马、牛、羊、猪、狗、鸡)之一,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和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与羊相关的习俗。

    新疆锡伯族有“抢羊骨头”的婚俗。婚礼之后,公婆会在新房的炕沿上放上一块羊大腿骨。双方兄弟姐妹聚于新房,将拴有红线的两个酒杯放在盘里,迅速调换,让他们任选一杯,喝到酒者大吉,要连饮3杯。之后,双方兄弟姐妹开始争抢羊骨头。男方家人抢到了,认为新娘勤劳能干,能养孩子,家庭美满幸福;女方家人抢到了,则认为新娘会持家,不会受气,家庭和睦兴旺。

    云南普米族有“杀羊开路”( 也称“结羊子”)的丧葬习俗。当地人认为,人死后要将其灵魂送归故里,遂以绵羊作为替身为死者“引魂开路”。届时,由巫师将涂有酥油的面偶放在蒿枝做成的十字架上,插入粮斗内祭鬼,接着向做替身的羊指出死者的名字,再撒酒和糌粑。由死者家属跪请羊喝酒,并跪拜辞行。最后,巫师执刀刺羊,取出羊心献于祭桌,并为死者念经,使死者能与祖先团聚。

    新疆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有“叼羊”比赛的民间游戏。一般在节庆、婚礼或男孩子“割礼”时举行。叼羊开始后,骑手们快速冲向羊只,经过几番较量,最后夺得羊只的骑手就是胜利者。谁家主办叼羊比赛,胜利者就把羊送到谁家,表示送来人畜两旺、牧业丰收的喜讯。当夜,主人要设宴招待所有参加叼羊比赛的骑手和客人,通宵欢庆。

    豫北、冀南一带有舅舅为外甥“送羊”的习俗。在这一带乡村,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外祖父、舅舅要给小外甥送羊。据说,最早送的是活羊,后来改用面蒸的“面羊”,再后来是“糕点羊”。传说此俗与沉香劈山救母有关。沉香劈开华山救出生母后,要杀死虐待其母的舅舅杨二郎。杨二郎为重修兄妹之好,每年给沉香送一对活羊,也便有了“送羊”的风俗。

    另外,河北、湖北、浙江等地还以农历正月初四为“羊日”。在这一天,人们看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羊业是否兴旺。晴则兴盛,阴则不祥。每逢羊日,人们戒杀羊,忌打羊、骂羊。

    有关羊的饮食

    汉字“鲜”是会意字,从鱼从羊。清人屈大均说:“东南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鱼,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鱼’‘羊’为‘鲜’。”除“鲜”字外,汉字里与羊有关的表示膳食的字更是不胜枚举。

    在中国传统菜系中,以羊为主料的名品不少。历史上有先秦的羊炙,汉代的羊脍,魏晋南北朝的炮羊肉,隋唐五代的羊肉羹面、生羊脍,宋代的烧羊肉,元代的羊骨粥、炙羊心,明代的炒羊肚、烹羊,清代的煨羊脑、冻羊肉、红煨羊排等;现代的则有新疆的烤羊肉串、兰州的手抓羊肉、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烤全羊、北京的涮羊肉、成都的羊肉汤锅、苏州的藏书羊肉等等。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羊肉性热、大补。《本草纲目》上说:“羊性热属火,故配于苦。羊之齿、骨、五脏皆温平,惟肉性大热也。”“羊肉有形之物,能补有形肌肉之气。故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人参补气,羊肉补形。”俗语讲:“羊几贯,账难算,生折对半熟时半,百斤只剩廿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意思是100斤羊,宰羊分割下来只50多斤,煮熟后大约只有20多斤。羊肉损耗多,也最能饱人,吃到肚子里容易发胀。因此,明代李渔曾说,滋补者是羊肉,害人者也是羊肉。

    在一些民族地区,羊肉是待客的佳品。蒙古族设宴招待客人时,一般都要上全羊,以示隆重。“全羊席”用上品的羯羊以特别的炉子用慢火烤制。烤一段时间后,将整羊取出来涂上一层油,再接着烤。一般要烤四五次,用1天多的时间才能将全羊烤好。烤好的羊全身油亮,吃起来肥而不腻。食用前,还有一定的讲究:先由长者朗声献词;献词完毕,由一个晚辈用刀将整羊肉上的羊头皮划割几小块,捧给在场的长者,献祭天地火神;接着便把羊头撤去,将席上整羊肉的脊背按一定的顺序划割成正方形;之后,客人便可以用蒙古刀边割边吃了。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与吃羊肉有关的故事。如《左传》中就载有“羊羹不遍,驷马长驱”的故事。郑国公子归生受命于楚,前去攻打宋国。宋国大夫华元带兵迎战。开战之前为鼓舞士气,华元杀羊慰劳将士,结果忘了给自己的御手羊斟吃肉。开战后羊斟生气地说,前天的羊是你做主,今天的仗是我做主。于是驾着华元所乘的战车直入郑国军阵,宋军没了统帅,惨遭失败。就这样,一碗羊肉就决定了一场战事的胜负。

    在中国传统姓氏中,羊姓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关于羊姓的由来,有说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姓氏;有说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的官吏羊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还有说源于古羌族,出自春秋时期西戎后裔羌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姓等。历史上羊姓名人辈出,如晋代的羊祉、南北朝时的羊侃、明代的羊可立等。

    【责任编辑】王 凯 (刘汉杰)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