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22306
我们生活中的那只“羊”(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
     12年生肖一轮回,今年又值羊年。提起羊,我们会举出许多与羊有关的事物,诸如“羊肉串”“羊肉泡馍”等美食,国宝青铜器“四羊方尊”,民间游戏“叼羊”比赛,吉利语“三阳(羊)开泰”, 孝行典故“羊羔跪乳”以及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等。从上面列举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进入中国文化中的那只“羊”,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家畜,更像是一个文化灵物。

    有关羊的历史

    美国动物学家罗杰·卡拉斯写过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完美的和谐:人类的动物伴侣》。在书中,他结合神话、传说和历史,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释了动物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他按动物被人类驯化的先后次序排列章节,把山羊列在家畜的第一位,并称之为“改变人类历史的动物”。

    考古发现证实,最早被人类驯养的羊出现在西亚。考古学家在西亚的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山羊与绵羊的骨骼。经过研究确认,西亚的原始人类大约在1万年前就已经放养山羊了。在后续的一系列发掘中,不仅证明了这一地区是人类最早驯养山羊的地区,而且还证明了山羊是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动物,绵羊的历史则稍晚于山羊。

    一般认为,中国境内家羊的历史比西亚晚了至少5000年。目前已经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存中都没有羊的骨骸。如磁山文化的动物群中没有羊;裴李岗文化中只有陶制的羊头,羊头造型简单,羊角粗大,形似野盘羊角,不大可能是家羊;河姆渡文化中出土有陶羊头,从外形上看,它既不是绵羊也不是山羊,有可能是苏门羚。进入青铜时代(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后,从西北到中原地带,羊的数量明显多了起来。商代西北羌人以养羊为业,周代中原地区的养羊业已十分兴盛。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羊的驯化对原始先民有着特殊的意义。以养猪与养羊为例,在自然放养的条件下,猪的食物是野果、菌菇类、野生谷物、根茎类植物等,而这些人类也可以食用,猪与人在觅食上处于同等竞争的地位。羊所吃的食物则大多是人类不能直接食用的植物,羊可以吃草,人可以吃羊的肉,喝羊的乳。羊的驯化扩大了人类原来无法利用的草地资源,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这就如同人类挖掘水井一样,它使人们可以居住在远离江河湖泊的地带,进一步摆脱了自然环境的束缚。

    有关羊的观念

    出现在华夏先民生活中的羊,从一开始就不只是餐桌上的美食,它被人们附着了诸多的观念,如吉祥、美好、公正等,具有了多样化的象征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羊是吉祥的象征。

    被史学界誉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国宝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件商代青铜方尊。尊是商代大型盛酒器,用作祭祀礼器。在商周时期,级别最高、最隆重的祭祀称“太牢”,也称“大牢”。牛、羊、豕三牲皆备谓之“太牢”。按先秦礼制规定,只有天子祭祀时才能用“太牢”。“牢”的本义是指关牲畜的栏圈。用作牺牲的动物,在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由此,用于祭祀的牺牲也称“牢”。在商代人的观念中,“羊”通“祥”,寓意吉祥。把牺尊(牺,是指祭祀用的纯色牲畜,商代牺尊主要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造型)铸成羊形,除了有把吉祥献给祖先、神灵之外,恐怕还有对羊等家畜兴旺的一种精神祈求。

    此后,羊为祥瑞的观念一直深浸于中国文化之中。每逢岁首,中国人多言“三阳开泰”,以示吉祥。“三阳”之说出自《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由于“羊”与“阳”通,民间或书作“三羊开泰”,或绘作吉祥图案。传统的图案则绘3只羊在阳光下吃草来表示,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又如,广州市“羊城”之说的由来,也与羊兆吉祥有关。相传周朝时此地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向上天祈求,感动了上苍。5个仙人骑着口衔谷穗的5只羊降临此地,将谷穗赠予人们,并祝愿这里永无饥荒。仙人离去后,5只仙羊则变成石头留在了人间。

    羊是美的化身。

    按《说文解字》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或说“羊大为美”,或说“羊人为美”,或说羊的美质在于“交换”,用羊作为等价交换物,可以换回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也有研究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以羊为美,源于古人对羊生产过程的崇拜。羊生小羊,胞胎出母体后,母羊咬破胞衣,小羊羔从里面挣脱而出,这种胞胎的产育滑溜顺利,母羊没有太大的痛苦。人类的生产过程则不同:婴儿先在母体中挣破胞衣,四肢伸张,形体变大,母亲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所以,《诗经·大雅·生民》对周人的始祖母姜嫄生后稷的描述,就有希望人类生产如羊般的顺生:“诞(到了)弥(满)厥月,先生(第一胎)如达(顺滑),不坼(裂开)不副(破裂)。”其意是,姜嫄怀孕足月,生产时下体不破,很顺滑地生出一个“胞胎”,像母羊生羊羔一样。

    羊是民族的图腾。

    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源自北美奥吉布瓦族的方言,其意为“他的亲族”,即指一个氏族的标记或图徽。处于氏族社会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特定的物类,并认为这种物类是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因而对其要加以特殊的爱护,并举行各种崇拜活动。

    历史上,我国一些民族曾以羊为图腾,这从近现代的民族学材料上可以找到佐证。羌族是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羌,西戎牧羊人也。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在近代羌族的成年礼中,主人家要备一只活羊,先由端公(巫师)祭祀,祭后此羊由主人家养至终老,并供以特殊的食品——干白菜,称之为“神羊”。四川凉山彝族在人死之后,要请“毕摩”(巫师)制作“马堵”(类同灵位),作为死者灵魂的依附,制作“马堵”的核心部分则必须用羊毛或羊毛线。侗族以撒妈(寨祖母)和撒堂(先祖母)为至上女神,在祭祀她们的庙堂附近要盖一间羊房,全寨共同饲养一只白公羊,当作撒妈和撒堂的化身。上述这些其实都带有原始民族图腾崇拜的遗痕。

    岩画中的羊。

    岩画是人类早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用图像形象记录了原始氏族、部落、乃至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中的感受,揭示了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劳动方式、经济活动、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信仰活动、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人类与大自然间的种种关系,汇成了人类历史活动信息的源泉。岩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动物图像占绝大多数,其中羊的形象又占相当大的比例,羊的岩画生动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与羊的关系。我国岩画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岩画点近千处,画面近百万幅,居世界前列。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岩画、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岩画中,羊是在岩石上刻画最多的一种动物。岩画的创作手法是稚拙的,却又是传神的。这里有猎羊图、牧羊图,也有表现羊在草原上嬉戏的母子同乐图、人羊共嬉图、双羊角力图等,内容非常丰富。当我们面对这些岩画中千姿百态的羊的形象,不禁会感叹远古先民与羊真是息息相关,把它刻在岩石峭壁上,历经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风雨沧桑,向后人讲述着遥远的故事。 (刘汉杰)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