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22300
北海老街 岭南第一骑楼长街(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1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
     在我国,有很多叫“老街”的地方,这是因为它们历史久远,便被冠以“老”字。广西北海也有这么一条“老街”。在这条街上,不仅遍布着精美的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而且见证了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历史。北海的传奇与精神都隐藏其中。历经沧桑的老街,向人们展示着北海的风物世情,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繁华起于何时

    北海因北面濒海而得名,古属合浦管辖。合浦是著名的南珠原产地,又是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及波斯湾国家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所在地。冠头岭下的港湾是当时船队的停泊地之一。此后,疍家聚居于此,以采珠捕鱼为业,形成村落,名为北海村。南北朝萧齐至萧梁期间,北海境内曾设盐田郡;唐贞观年间,设东罗、珠池两县,后一度设陆州;明清之际,北海对外交流日益活跃,港口码头渐趋繁荣,商贸集散日增,老街城区由是而成。

    老街究竟始建于哪一年?目前已无法考证。古人早有水旺兴财之说,何况这里面对的是大海呢?码头和埠头,成为商铺面海的大门。一轮日月,在渔船摇橹者早晚的歌声和潮汐的涨落中交替升落。转眼到了清朝,在道光及咸丰统治的40年间,老街的商业兴盛异常,小小的街面实在挤不下这么多的商家和渔民,于是东安街和大兴街、西靖街出现了。不仅如此,东安街在光绪年间一路向东建出东华街,宣统年间至民国初年再向东建起了东泰街和接龙桥。至此,7 条街道首尾相连,最终成为老街今日的模样。

    其间,北海与外界的交往日渐增多。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北海开辟了至澳门的定期帆船运输线。咸丰元年(1851年),澳门葡萄牙商人建艋船,航行于澳门、北海之间。

    清同治二年(1863年),经朝廷批准,北海与宜昌、芜湖、温州四口岸开放,准许英国轮船停泊,上下货物。同治十年(1871年),广东北海常关成立。1873年,设廉州北海海关。

    光绪二年(1876年),北海在《烟台条约》中被指定为通商口岸,并作为领事馆驻扎处所。1877年,北海新关开办,英国设立领事馆。

    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政府对老街区进行统一改造,将原来4米宽的街道扩为6米,街道两侧商铺按骑楼式样统一改造,并命名为中山路、珠海路,形成老街城区布局至今。

    在北海老街中,辈份最大的应数珠海西靖街,据称是在道光至同治间形成的。这段街道上原来居住的大多是广府商人。随着北海对外开放度的提高,高州、阳江、玉林的商人也纷沓而至,西靖街便有了扩展的条件,并改称“大兴街”,意即宏图大展、兴旺发达。可能是人多口杂、语言混淆的原因,后又叫成了“大西街”,沿传至今。当年,在大西街上,先后有过升平街、东安街、东华街、东泰街,还有龙皇庙码头、三皇庙码头、接龙桥等,南北货殖、中西商贾云集于此,可谓寸土寸金。

    沙脊街是北海老街中最早的专业街道,有五馆六局之称,包括酒馆、旅馆及医局、公安局等。虽然只有400米长,但沙脊街几乎集中了当时北海所有的酒馆茶楼。广西最早的电灯公司——保兴电灯公司也设在这里。灯红酒绿的沙脊街在当时的北海自成一景。

    后街是因为与前街(东泰街)相对而称的;因其地势比前街高,曾被称为“高街”;它是沙脊街向东的伸展段,其间又有兴华街;因街有天妃庙,又被称为“庙后街”。后街类似今天的农贸市场,各种农副产品集中于此,于是,便有了五花八门的街名,如卖水产品的鱼尾街,其中又分新卖鱼街和旧卖鱼街;卖米的米行街也有新旧街名;其他,如糖行街、篓行街、盐行街、鸡行街、果行街,等等。此外,后街还有一个别称——“番鬼街”,因为这条街上曾居住着来自英国、美国、葡萄牙、丹麦、瑞士、挪威等9个国家的“西人”,其中包括各类传教士和教徒。

    中山路是北海老街中的“后起之秀”,全长2015米,是老街中最长的街道;最早因属郊区,又称“牛车路”。抗战胜利后,中山路逐渐取代珠海街而成为北海新的商贸文化中心区。

    近现代建筑年鉴

    岁月流转,老街上百十年前的热闹与繁华已烟消云散。今人从那一块块斑驳残缺的老字号招牌或刻印于骑楼之上那逐渐褪色的字迹,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

    永济隆建于1930年,属北海早期钢筋混凝土建筑之一,它也是解放前北海最高的楼房。永济隆高3层,顶层为开阔的平台,是民国时期广东“南天王”陈济棠为其兄所建。同时也是陈济棠从广州返乡省亲时在北海的固定居所。1949年10月,国民党“粤桂南区清剿总指挥部”总指挥张瑞贵和广东省主席薛岳各自率领残部,溃退到北海。张瑞贵把他的司令部设在了永济隆。同年12月,北海解放,永济隆在一夜之间变换了模样,成为北海解放的历史性标志之一。

    许永安骑楼始建于1932年,原为渔具店,位于珠海东路75号。该骑楼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屋面为瓦顶,配木质楼板,骑楼面宽4.7米,进深12米,地层层高4.5米。建筑主体为浅黄色,立面装饰材料为纸筋灰,配木窗,窗边柱为方柱,拱券部分有券无心石。建筑下额为整体式,上书“许永安”。

    除此之外,老街上还有金记栈、广茂商行、寿兴祥、裕源记、祥和栈以及广连升酒坊旧址等一大批历史建筑。

    接龙桥双水井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水井由青砖筑砌。这口井不仅供附近居民使用,还可供海上的渔民和外轮用水。水井与海之间有一条长约30米的砖砌水槽,打起来的井水可经水槽流至海边蓄水池,渔船和外国轮船缺淡水时可以到蓄水池买水。

    老街上还有许多仿欧建筑,极具异域风情。如建于1883年的北海海关旧址大楼、1897年在中山路最北边建立的西洋教堂式建筑——北海大清邮政分局旧址等。

    北海海关大楼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北海早期的海关所在地。这座方形3层砖木结构的券廊式西洋建筑,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在楼顶的“回”形天台上瞭望,海面动态一目了然,可监视港内外进出的船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海上关口”。在当时,它虽然是清政府设立的,但一直被洋人控制,老北海人称之为“洋关”。 (张云澍)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