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泡温泉(上)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的这一著名诗句使骊山温泉闻名天下。我国是世界上温泉最多的国家之一,又是温泉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人不仅很早就认识了温泉,而且,对温泉进行了各种开发利用。
那么,古代的温泉是什么样的?古人如何泡温泉?温泉和当时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
古人早已识温泉
远古时,人们关于水体、水质的观念就已经孕育和萌芽;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已有“泉”字出现。在距今2500~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古人不仅已经认识到矿泉是一种地下水,而且,根据出露情况和温度差别,对矿泉做了初步分类。《诗经》中即有“寒泉”“洌泉”的概念,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知泉的冷热,并可能有与寒泉对应的温泉。
温泉,顾名思义,就是水温达到一定程度的矿泉。宋代秦观在《游汤泉赋》中对温泉有概念性描述:“不火而燠,其名温泉。”虽说古人已经对温泉有一定的概念,但在当时,人们对温泉的温度没有定量标准,“燠”,意为热,是一个定性的界定。这虽然未有如现代以具体温度为标界,却反映了温泉是天然形成并不同于一般泉水的水体。
汤,热水也,从水从昜。古代多用“汤”指代温泉,如汤泉、温汤等。这也说明,古人认为,温泉与一般水体在颜色、成分上存在差别。此外,温泉在古代还有沸泉、热泉、温汤、温水、热水、沸水等不同的称谓。
时至今日,对于温泉的温度虽早已有了定量的标准,一些国家还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温泉的最低温度,但各国关于温泉的水温标准,仍然不是完全统一的。
从温度上看,古代温泉并无温度的定量标准,文献中关于温泉温度的描述全部是定性的,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温度较低的一类,如“冬温夏冷”“冬温夏凉”“至冬则暖”“沍寒不冰”,这类温泉只有在冬季才能感到水温的“暖”和“温”,估计温度在20℃左右。温度较高的一类,如“夏暖冬热”“冬夏汤汤”,一般来讲,我国各地夏季最高气温多超过30℃,故这类温泉的温度应超过35℃。温度很高的一类,如“热可燖鸡”“可熟羊豕”“热不可濯”等,可以用来烫熟肉食,这就是现代所称的高温热泉和沸泉了,这类温泉的温度应至少达到60℃。
我国古代就已认识到了温泉水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晋代张华撰写的《博物志》云:“凡水源有硫黄,其泉则温。”明代谢肇淛在博物学著作《五杂俎》中记载:“大凡温泉之发源,其下必有朱砂或硫磺、矾石,盖天地至阳之精所结也。”明代李时珍集前人积累的知识,从温泉的不同疗效出发,记述了“硫磺泉”“朱砂泉”“礜石泉”“雄黄泉”“砒石泉”的区别;其中所指矿物质虽都不确切,但确实是根据矿物质来分类的。巢湖十景之“半汤温泉”
此外,古人还根据水体的运动状态进行了分类。秦汉时期,古人就已总结出了泉的类别:“泉一现一否为瀸;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沃泉县(悬)出,县出,下出也。”“瀸泉”,即间歇泉;“滥泉”,即上升泉;“氿泉”,即裂隙泉;“沃泉”,即下降泉……这与现代泉水分类法基本相同。
古人如何用温泉
温泉的开发利用状况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关,古代对温泉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保健
温泉具有医疗和康体保健作用。利用温泉治疗疾病,在我国古籍中早有记载,汉代辛氏《三秦记》就记载了温泉治病的传说:“始皇与神女游,而忤其旨,神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而洗除,后人因以为验。” 神女用温泉治好了秦始皇的面疮,因而秦始皇称骊山温泉为“神女汤”。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的温泉很多都具有医疗功能,如河南鲁山皇女汤“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饮,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万病愈”。通过沐浴、饮用温泉,可以达到祛病疗疾的功效,医疗效果可媲美良药。
医疗与保健并非截然可分,许多具有医疗作用的矿泉同样具有保健作用。温泉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性味甘平的温泉多有补养之功。唐代药学家陈藏器认为,矿泉水“甘平无毒,久服成仙,令人体润,毛发不白”。温泉的温度、水压、浮力等自然因子刺激人体,可以温通经络、流畅血气、怡情畅志,促进身心康复。饮沐温泉,可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保健作用。清代康熙年间刊行的《黄山志》收集歙县人吴鹤孚所著《汤泉考》,其文中记载了黄山温泉的轶事:“近岁,曹弥六读书汤院,一人须苍黄,日濯池中,百日变黑须。”沐浴温泉能返老还童,这是现代医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此事虽有夸大之嫌,但也表明温泉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古人还对温泉治疗疾病的情况进行了总结。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指出:“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在皮膏骨节者入浴,讫当大虚惫,可随病与药及饮食补养,非有病人不宜轻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温泉主治“筋骨挛缩,肌皮顽痹,手足不遂,眉发脱落以及各种疥癣等症”。
通过这些资料可看出,温泉在古代已广泛用于医疗保健,并有“饮服”“入浴”等疗法。
灌田煮盐
农业耕作离不开灌溉。距今3500多年前,人们已经知道用泉水灌溉农田。人们在利用泉水灌溉中发现,温泉灌溉能缩短作物生长时间、提高作物产量。
早在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中,就记载了湖南郴州温泉灌溉农田的情况:“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明清时期的文献中也多有温泉灌溉农田的记载。如湖北房县大汤池:“四时常温,泉自石穴流出,始为两池,北流溉田数百亩,其稻较他处早半月。” (何小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