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19463
“万家灯火”中的中国故事(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5期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江楼夕望招客》中写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近看则灯火阑珊,星河闪烁……灯光,作为温暖和光明的象征,始终是人类战胜黑暗和恐惧的力量。让我们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那穿越漫漫岁月的“万家灯火”。

    光源于火,篝火独明

    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最伟大的成就,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照明文化的诞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燧人氏是发明钻木取火的圣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是有记载的。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关于钻燧取火的详细过程,东晋王嘉的《拾遗记》是这样描述的:“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印度人信奉阿耆尼,将其尊崇为火神,阿耆尼在梵文中的含义就是“火焰”。这些神话传说,无非是寄托了人类对火光的追求和对火光创造者的崇拜。其实,为人类带来火种的既不是普罗米修斯,也不是燧人氏和阿耆尼,而是人类祖先在实践中逐渐发现的。人类从对火的恐惧到对火的崇拜,最初也许只是出于崇尚光明的心理需求。

    从照明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祖先点燃的第一堆篝火,也许就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照明光源。其实,篝火是指把植物的枝条堆放在一起进行燃烧来提供照明的火堆。有学者认为,关于篝火照明的说法,可以从甲骨文中的“光”字结构中找到证据。原来,甲骨文中的“光”字表示男奴隶和女奴隶置火堆于头上以用来照明,这样的火堆自然能照得更远一些,“火”的照明功能就是这样来的。

    灯源于豆,豆为何物

    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发现某一种材料要比另一种材料燃烧得更好,因此具有更好的照明效果。比如,在烤肉时脂肪掉进火中会让火燃烧得更加剧烈一些。这个发现对人们的启示很大,于是人们就把动植物的油脂放到陶器当中,用苔藓和其他材料做灯芯,点燃之后就可用来照明了。这就是诞生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豆灯”,它可能就是我国古代灯的前身了。

    这里的“豆”字在商周时期是指一种饪食器具,可以盛放腌菜或肉酱等食物;同时,“豆”也是一种用青铜或陶瓦制成的古代礼器。到了周朝的时候,我国的青铜器和陶器极为发达,这就为灯具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仿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了一种照明工具,于是“豆灯”诞生了。由于这种照明工具常用陶瓦器制成的,因此又被称为“瓦豆”。

    古代油灯的燃油主要是动植物油,如牛油、麻籽油、乌桕油、菜籽油、棉籽油、桐油等。到了宋元时期,石油开始用作照明燃料,因此使得油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至于古代油灯的灯芯则是由火炬演变而来的,大多是用去皮麻捆绑而成的“麻蒸”插在灯盏中心的支钉上做成的。棉纱灯芯产生的年代比较晚,由于其极其柔软而不能插在支钉上,因此需要置放于灯盏中心的圆台上使用。

    关于“灯”字的来源,这里还有不少故事呢!关于“登”字的含义,《尔雅·释器》是这样说的,“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后来,人们也用青铜的“豆”来当作灯具,于是产生了“镫”字,那时“登”与“镫”是通用的。

    到了秦代,人们又创造了表示照明器具的对应文字——“燈”。“燈”是一个形声字,从火,登声。其表示的意义要比“镫”字更加准确。因为秦代的照明器具“登”是由石、陶和金属等多种材料制作的,而青铜只是其中的一种材料;至于“火”字旁则更是反映了“登”的最基本特征。

    再后来,人们为了书写的方便,便把“燈”字简化为“灯”。不过,在古代“燈”和“灯”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燈”可以作为一种祭祀礼器,而“灯”只是普通的照明器具罢了。

    宫灯极品,取光藏烟

    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是我国古代灯具史上的一大杰出成就,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崇尚环保的历史见证。长信宫灯是我国西汉时期青铜灯具的典型代表,铸造于公元前172年。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了长信宫灯。专家推测,该灯可能为汉武帝时皇太后窦氏送给孙媳妇窦绾的。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轻巧华丽,因此是汉代造灯艺术的极品。1993年,该灯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长信宫灯既可以作为照明工具,又可以作为艺术饰品,达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整件宫灯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组成。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灯罩与灯盘相对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是为调整出光口大小而设计的,因此可用来调节灯光的亮度。

    长信宫灯“取光藏烟”的秘密是什么呢?原来,宫女铜像体内是中空的,其右臂相当于一个烟道,燃烧的烟尘经底层水盘过滤后便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环境中。这种灯还有反射和聚光的功能,因此可以利用灯罩的开合来调节灯光的照度,这说明当时人们已注意到灯光的照度问题了。照度是指物体被照亮的程度。衡量照度的标准,除取决于能否看清物体以外,还有看清物体的容易程度和主观感觉是否舒适等。因此,照度水平要综合考虑视觉功效、舒适感、经济性和节能性等因素。长信宫灯的这种“取光藏烟”的技术发明,在当时的世界灯具史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燃油之灯,节能先锋

    油灯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经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油灯在几千年的演进过程中,始终把实用性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点。诞生于唐代的“省油灯”就是人们节能理念的实物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省油瓷灯预示了一种蒸馏冷凝与水循环系统的现代化技术。

    陆游在《斋居纪事》中写道:“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说明在宋代省油灯已经广为流行了。1999年,在三峡库区出土的一盏省油灯,从外形上看与普通油盏没什么不一样,但它的碟壁有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与陆游所描述的“省油灯”基本是一致的。 (苏更林)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