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山红瓦绿树下的青岛往事(1)
“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说起青岛,人们会想到这里是帆船之都、啤酒之乡、旅游之城。除了大海、崂山、八大关外,青岛还有什么风景可看?答案是小鱼山文化街区。
用“人文传奇”来描摹小鱼山这片占地约65公顷的老街区并不为过。那些留存于高低错落、沧桑斑驳的老房舍与山麓青石路面之间、为岁月所磨砺和遮蔽的,才是青岛最不可错失的风景。康有为、沈从文、闻一多、老舍、洪深、梁实秋、萧军、萧红等人都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他们的故居记录了青岛人文发展历史中引以为荣的一段往事。
风景名人街
小鱼山依傍海湾,向东俯瞰汇泉湾,向西眺望栈桥小青岛,是青岛景致极好的一个去处。山上,德式、日式老建筑鳞次栉比,掩映在绿树和碧蓝海天间。小鱼山之美,不仅在于其清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道路上分散着许多名人故居,如同一串珍珠,在时空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主要由环绕小鱼山的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和莱阳路4条街道及其周边小巷构成,再加上黄县路、大学路等街道上的老楼老院,组成青岛老街最迷人的风景。
明清时期,小鱼山处于青岛村的管辖地带,曾作为青岛村民的山场。1891年,青岛建置后,在小鱼山西侧建起清总兵衙门。1897年,德国入侵者强占胶澳(今青岛)以后,在此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先后于1900年和1910年两度制订城市发展规划。小鱼山东南麓的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被规划为青岛第一个别墅区,德国总督临时官邸在此兴建,地政专家单威廉及伯恩尼克等人的别墅相继出现。1903年,随着沙滩旅馆和跑马场、露天音乐台等的兴建,维多利亚湾成为亚洲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早先,这一带只允许欧洲人居住;1911年辛亥革命后,代表旧势力的清末遗老将青岛的德国租界作为政治突变的避风港,形成第一次移民风潮。1912年,恭亲王溥伟在此筑庐避居,华、欧隔离的政策就此打破。
小鱼山名字的由来则另有一番故事。据说,1891年清政府在青岛开埠后,这座靠近总兵衙门的山头被人称为“衙门山”。到了20世纪 20年代,一条新开凿的“鱼山路”将衙门山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西部山头随着日后盖满建筑而逐渐“消失”,保留下来的东部山头则被称为“鱼山”。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鱼山路中的“鱼山”原本指的是聊城东阿的一座佛教名山。
不过,青岛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鱼山,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见证了众多文化名人的到来,并由此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诗意昌盛园
1923年,康有为入住原德国总督副官官邸,成为入住小鱼山街区的第一位文化名人。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改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这里又诞生了亚洲第一座水族馆,成为中国近代海洋科学的发源地。由此,小鱼山周边迅速聚合起一大批人文与科学精英,小鱼山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文化和城市文脉的盛大凝结之地。这些人中不少来此之前还一文不名,青岛则成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诸多文化人士之所以选择青岛以及小鱼山,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康有为认为,这里“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非常适合居住。
另外,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青岛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特别市,与南京、上海、天津、汉口并列为中国五大直辖市。当时的青岛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比较发达,宜于经济和文化发展。尽管屡遭列强觊觎侵占,但地缘优势使其遭受的破坏和影响比起许多战略要冲城市小得多。
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文化土壤也适宜城市文学成长。当时的青岛报业发达,有中文报纸近20家,外文报纸近10家。就青岛的城市人口和规模而言,报纸覆盖率相当高。报业发达,文艺副刊自然也活跃。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报纸文艺副刊可以看作文学气候的晴雨表,青岛发达的报业同样也给文艺副刊带来了勃勃生机。
加之当年位于鱼山路的青岛大学,俨然成为一块吸纳国内主流文化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学区高地。也正因为这块拥山而聚的知识高地,当时的青岛一度与北平(今北京)、上海并称国内三大学术重镇。小鱼山文化街区的名声那时就已经传播开来。
心灵憩息处
老街迷人,是因为历经岁月沧桑;老楼深沉,是因为留下名人的踪迹。循着这些名人的足迹,青岛在它美丽的自然风光外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风情。穿行其间,不仅能充分领略到其独特的建筑风情,更能触摸到那红瓦绿树之后的城市文脉。
作为欧亚文化交汇之地,青岛内在的奥秘在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有着生动的展现。这里分布着大量建于1914年以前的欧式住宅,如总督副官官邸、胶海关税务司阿里文旧宅等,它们是青岛早期建筑的代表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营造的法国领事馆旧址、宁文元别墅等,皆以欧陆风情为依托。这些建筑依山而建,临海而立,中西合璧,充满东西方文化对话的魅力。
沿着地势起伏的街道前行,一路观赏着红瓦黄墙、错落有致的高窗拱顶,好似触摸着小鱼山的肌理。一段段鲜活的记忆透过简短的文字和斑驳的建筑依稀呈现。左手边上坡处的福山路岔路口赫然矗立着一块高约两米的“小鱼山文化名人一条街”路牌,由此进入福山路,耳边的喧嚣声渐远,石路幽静,梧桐树花随处可见,香气扑鼻。
在并不偏僻却格外幽静的小路——福山支路上,两栋相邻的建筑因其曾经闻名于世的主人而在青岛的文化史上占据了特别的地位:一栋位于福山支路5号,雕栏玉砌,遗留着当年主人的显赫与浮华,它的名字叫“天游园”,是晚清名士康有为的故居;另一栋位于福山支路6号,简约清淡,连铭牌也不见,好像藏身于市的隐士,当年的它是赫赫有名的私人戏剧图书馆——“褐木庐”,创办人为我国著名海洋科学家、戏剧家宋春舫。
康有为故居前临汇泉湾,背依小鱼山,是一幢三层德式楼房,砖石结构,为青岛最早的欧式建筑之一。进得门来,园中银杏婆娑,花草葱郁,雅致清幽。据介绍,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原为德国总督府要员的宅第,1923年,康有为买下此楼。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此,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方秀华)
用“人文传奇”来描摹小鱼山这片占地约65公顷的老街区并不为过。那些留存于高低错落、沧桑斑驳的老房舍与山麓青石路面之间、为岁月所磨砺和遮蔽的,才是青岛最不可错失的风景。康有为、沈从文、闻一多、老舍、洪深、梁实秋、萧军、萧红等人都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他们的故居记录了青岛人文发展历史中引以为荣的一段往事。
风景名人街
小鱼山依傍海湾,向东俯瞰汇泉湾,向西眺望栈桥小青岛,是青岛景致极好的一个去处。山上,德式、日式老建筑鳞次栉比,掩映在绿树和碧蓝海天间。小鱼山之美,不仅在于其清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这里的道路上分散着许多名人故居,如同一串珍珠,在时空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主要由环绕小鱼山的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和莱阳路4条街道及其周边小巷构成,再加上黄县路、大学路等街道上的老楼老院,组成青岛老街最迷人的风景。
明清时期,小鱼山处于青岛村的管辖地带,曾作为青岛村民的山场。1891年,青岛建置后,在小鱼山西侧建起清总兵衙门。1897年,德国入侵者强占胶澳(今青岛)以后,在此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先后于1900年和1910年两度制订城市发展规划。小鱼山东南麓的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今汇泉湾)被规划为青岛第一个别墅区,德国总督临时官邸在此兴建,地政专家单威廉及伯恩尼克等人的别墅相继出现。1903年,随着沙滩旅馆和跑马场、露天音乐台等的兴建,维多利亚湾成为亚洲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早先,这一带只允许欧洲人居住;1911年辛亥革命后,代表旧势力的清末遗老将青岛的德国租界作为政治突变的避风港,形成第一次移民风潮。1912年,恭亲王溥伟在此筑庐避居,华、欧隔离的政策就此打破。
小鱼山名字的由来则另有一番故事。据说,1891年清政府在青岛开埠后,这座靠近总兵衙门的山头被人称为“衙门山”。到了20世纪 20年代,一条新开凿的“鱼山路”将衙门山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西部山头随着日后盖满建筑而逐渐“消失”,保留下来的东部山头则被称为“鱼山”。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鱼山路中的“鱼山”原本指的是聊城东阿的一座佛教名山。
不过,青岛这座海拔不足百米的鱼山,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见证了众多文化名人的到来,并由此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诗意昌盛园
1923年,康有为入住原德国总督副官官邸,成为入住小鱼山街区的第一位文化名人。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成立,后改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这里又诞生了亚洲第一座水族馆,成为中国近代海洋科学的发源地。由此,小鱼山周边迅速聚合起一大批人文与科学精英,小鱼山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文化和城市文脉的盛大凝结之地。这些人中不少来此之前还一文不名,青岛则成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诸多文化人士之所以选择青岛以及小鱼山,与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康有为认为,这里“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非常适合居住。
另外,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青岛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特别市,与南京、上海、天津、汉口并列为中国五大直辖市。当时的青岛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比较发达,宜于经济和文化发展。尽管屡遭列强觊觎侵占,但地缘优势使其遭受的破坏和影响比起许多战略要冲城市小得多。
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文化土壤也适宜城市文学成长。当时的青岛报业发达,有中文报纸近20家,外文报纸近10家。就青岛的城市人口和规模而言,报纸覆盖率相当高。报业发达,文艺副刊自然也活跃。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报纸文艺副刊可以看作文学气候的晴雨表,青岛发达的报业同样也给文艺副刊带来了勃勃生机。
加之当年位于鱼山路的青岛大学,俨然成为一块吸纳国内主流文化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学区高地。也正因为这块拥山而聚的知识高地,当时的青岛一度与北平(今北京)、上海并称国内三大学术重镇。小鱼山文化街区的名声那时就已经传播开来。
心灵憩息处
老街迷人,是因为历经岁月沧桑;老楼深沉,是因为留下名人的踪迹。循着这些名人的足迹,青岛在它美丽的自然风光外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风情。穿行其间,不仅能充分领略到其独特的建筑风情,更能触摸到那红瓦绿树之后的城市文脉。
作为欧亚文化交汇之地,青岛内在的奥秘在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有着生动的展现。这里分布着大量建于1914年以前的欧式住宅,如总督副官官邸、胶海关税务司阿里文旧宅等,它们是青岛早期建筑的代表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营造的法国领事馆旧址、宁文元别墅等,皆以欧陆风情为依托。这些建筑依山而建,临海而立,中西合璧,充满东西方文化对话的魅力。
沿着地势起伏的街道前行,一路观赏着红瓦黄墙、错落有致的高窗拱顶,好似触摸着小鱼山的肌理。一段段鲜活的记忆透过简短的文字和斑驳的建筑依稀呈现。左手边上坡处的福山路岔路口赫然矗立着一块高约两米的“小鱼山文化名人一条街”路牌,由此进入福山路,耳边的喧嚣声渐远,石路幽静,梧桐树花随处可见,香气扑鼻。
在并不偏僻却格外幽静的小路——福山支路上,两栋相邻的建筑因其曾经闻名于世的主人而在青岛的文化史上占据了特别的地位:一栋位于福山支路5号,雕栏玉砌,遗留着当年主人的显赫与浮华,它的名字叫“天游园”,是晚清名士康有为的故居;另一栋位于福山支路6号,简约清淡,连铭牌也不见,好像藏身于市的隐士,当年的它是赫赫有名的私人戏剧图书馆——“褐木庐”,创办人为我国著名海洋科学家、戏剧家宋春舫。
康有为故居前临汇泉湾,背依小鱼山,是一幢三层德式楼房,砖石结构,为青岛最早的欧式建筑之一。进得门来,园中银杏婆娑,花草葱郁,雅致清幽。据介绍,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原为德国总督府要员的宅第,1923年,康有为买下此楼。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此,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方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