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18696
从九江之名看江湖变迁(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5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6期
     近几年常有媒体报道鄱阳湖枯水,湖水水位极剧下降,以致明朝崇祯四年间(1631年)修建的古石桥露出了水面。该石桥连接湖东岸的都昌县和湖西岸的星子县,东西横跨鄱阳湖,是当时两县沿湖群众来往的主要交通要道,并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这说明明朝修桥的时候鄱阳湖水位并没有现在高。

    消失的云梦泽

    无独有偶,湖南、湖北段(荆江段)的长江与湖泊也发生了与江西段非常类似的变迁。

    湖南与湖北间的地势、水势与江西段非常相似。在江西段有武穴峡口,在荆江段有宜昌西陵峡口;江西段长江曾分汊,荆江段长江的分汊至今尚存,荆江有向洞庭湖排泄洪水的调弦口、藕池口、太平口和松滋口;在江西段有古彭蠡泽,在荆江段有古云梦泽;在江西有鄱阳湖和湖汉九水,在湖南有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

    在古代,长江出宜昌西陵峡口,向平坦的两湖平原奔泻,同样形成了巨大的峡口冲积扇,从而汇聚而成著名的巨大湖泊——云梦泽。云梦泽是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期,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千米,面积近1万平方千米,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这与古彭蠡泽消退的时间一致。

    与江西段长江北部的古彭蠡泽消退,长江南的新彭蠡泽出现一样,在两湖段长江北云梦泽消退的同时,在长江以南出现了洞庭湖。洞庭湖与鄱阳湖一样,历史并不是很长,都是长江水位相对抬高顶托的结果。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1000余年北宋时期,前后约7000年的时间,荆北地区平均淤积厚度为32.10米左右。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约有1700年,这期间泥沙沉淀的速度加快,云梦泽由大变小,这促使了云梦泽在唐宋时代的解体消亡。

    从唐宋开始,荆江一带开始修筑堤防(晋代只修了荆州城外的金堤),长江大量的泥沙主要淤积在荆江干流两侧的滩地以及荆南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由于荆江修筑堤防,逼水归槽,促使了荆江水位不断地上升。与江西段长江水位相对抬升促使鄱阳湖的形成类似,荆江段长江水位的相对抬升,堵住湘资沅澧四水而在湘北低洼地区形成了洞庭湖。

    总之,九江之名与湖汉九水没有关系,而是源于长江在峡口冲积扇上的九派分流。不过因为江西段武穴冲积扇和荆江段宜昌冲积扇都曾出现九派分流,加之对年代久远的《禹贡》记载的大禹“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的地名“澧”和“东陵”莫衷一是,就有了九江是在江西或者是在两湖的两种说法。两地的地势、水势、湖泊变迁又如此相似,也给了两种说法存在的充足理由。但考虑到古人最早就把九江郡的名称给了包括当今九江市的区域,九江之名起源于现今九江附近的“九派分流”还是更为可信。

    “九派”虽已不在,好在九江之名犹存,可以随时提醒人们不可静态看待事物,要意识到我们眼前的一切只是沧桑巨变中的一个瞬间!

    【责任编辑】张小萌 (贾绍凤)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