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18657
护佑一方安宁的土地神(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5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6期
护佑一方安宁的土地神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每次遇到来历不明的妖怪时,就会召唤“土地”前来问话;黄梅戏《天仙配》里,土地爷又成就了董永和七仙女的姻缘;民间还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也出生在土地庙里……我们从这些故事传说中可以看出,土地神与寻常百姓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土地神信仰的历史起源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土地”、土地爷等各种形式的土地神,实际上这种土地神信仰的历史十分悠久。如果一直向上追溯,土地神信仰最初是原始社会万物有灵思想下的土地崇拜。那时,人们土地崇拜的对象只是作为自然的土地,其中并没有神的观念。渐渐地,当人们由土地生养万物联系到女性也具有土地一样的生殖功能时,便出现了“地母”崇拜,出现了土地神的人格化。到这个时候,土地神的观念才真正产生了,并逐渐发展出形式多样的祭祀土地仪式。

    古代人常称土地神为社神,是负责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社,地主也。”顾名思义,在汉代人的意识中,社就是土地的主人,他们举行的社祭就是对大地的祭祀。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祭祀土地呢?《礼记·郊特牲》中进行了明确的解释,书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人们从土地中获得了生存资源,所以要感恩图报,即定期举行土地祭祀仪式。这种感恩土地的思想一直传承下来,如宋代《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称“国家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因此统治国家,首先就要立社祭祀土地”。

    自东晋以后,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负责管理本乡本土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这里所说的“福尔下民”,指的就是土地神拥有保佑本乡土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的神力。同时,民间传说土地神处事公正公道,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土地公与土地婆

    民间供奉的土地神有时只有一个土地公,有时还伴有土地婆,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土地公即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从小聪颖至孝。他长大后,在朝廷中任总税官,为人清廉正直,体恤百姓,做了许多善事。张福德活到102岁才去世,死后3天,他的容貌一点都没有变化,当地有一贫户出于感恩,便用4块大石头围成石屋祭祀他。过了不久,这家人由贫转富,老百姓都认为是张福德死后成神、护佑这一贫户,于是合资建了一座大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尊名为“福德正神”。

    传说张福德死后,玉皇大帝感念其在人间的善行,将其引入天庭为官,封为土地公,与之前掌管土地的土地婆一起负责管理天下土地。有一天,玉皇大帝委派他下凡,问他有什么抱负,他说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生活富裕;可土地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反驳说:“如果大家都变成有钱人,以后我们的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土地公无话可说,也因此打消了“人人皆富”的念头,而人间也因此才出现了贫富差别。后来,这件事被世人知道了,人们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便不肯供奉她,只供奉土地公。

    形形色色的土地庙

    土地神可以护佑一方乡土平安,安抚苍生心头痛楚,福佑人们物足年丰,土地庙作为土地神的栖居之处,自然也随之昌盛起来。

    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起兵抗击王莽时,有一次,刘秀带兵与王莽的军队作战吃了败仗,他独自沿着一条山路狼狈逃窜。王莽的军队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了,就在这生死关头,刘秀忽然看到前方田里有一个老农吆喝着牛耕田,就急忙跑过去求救,并说明自己的身份。老农急中生智,把手里的牛鞭使劲一扬,老牛一用力犁出了3尺多深的沟,刘秀赶快趴到沟中。追兵经过这里,只见老农耕田,不见刘秀人影,就策马飞驰而过,向远方追去了。追兵走后,老农把刘秀扶起,刘秀热泪纵横地谢过救命恩人之后才转身离开。

    一晃几年过去了,刘秀重振旗鼓,终于打败了王莽,恢复了汉室江山,当上了东汉皇帝。他大功告成后,没有忘记那位善良、机智的老农,于是就传圣旨四处寻找救命恩人。后经四处查询,才知老农早已被王莽的士兵杀害了。刘秀悲痛之余,认为是土地爷显灵救了自己,就下旨修建一座土地庙,以资永久纪念。土地庙盖多高呢?奉旨建造土地庙的官员奏请刘秀,刘秀心想救命恩人高如天,因此就说:“我手中的箭射多高,庙就建多高。”说罢他开弓射箭,谁知只听得“咔”的一声,弓弦因用力过猛断了,箭没射出去,落在地上。皇帝一言九鼎,所以,土地庙只能盖一箭高。

    土地神掌管一方土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非常敬重土地神。但在古代神灵系统中,土地神因神格不高,且多为基层信仰,使得土地庙大多造型简单,甚至有依附于树下或路旁,或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俗称“磊”型土地庙。俗话说“土地老爷本姓张,有钱住瓦屋,没钱顶破缸”,在一些贫困的村落,人们只用一只瓦缸,将缸近口处敲成长方口倒覆于地上,将土地神牌位供奉于内,以此充当土地神的祠堂,所敲之处就是祠门。

    在老北京城,土地爷是“基层的神明”,各街区多建有土地庙进行供奉,如南城的都土地庙、琉璃厂的土地祠、交道口的土地庙、海淀老虎洞的土地庙等等。据《乾隆京城全图》记载,昔日北京城有40多座土地庙,但实际上北京的土地庙远不止此数,在三圣庙、五圣庙、七圣庙等庙宇中也都有土地神。据说老北京城内最大的土地庙就是都土地庙。这座庙初建于金代,元明时称老君堂,清代改称为都土地庙,为道教庙宇。都土地庙的旧址在宣武区下斜街附近的宣武医院一带,是京城所有土地庙中级别最高的一座:原有大殿3层,共12间殿宇,占地3亩多;庙内祀太上老君、玉皇、关帝、岳武穆、神童、土地爷、观音菩萨等。清光绪《顺天府志》中记载:“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光绪年间,每个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开庙市,游人甚多,可列入京城五大庙会之中。那么,老北京城最小的土地庙在哪里呢?据记载,北京国子监的土地祠,比一架自鸣钟大不了多少,也许这就是北京最小的土地庙了。 (邵凤丽)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