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118676
护国寺古今谈(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5日 《百科知识》2015年第6期
护国寺古今谈
护国寺古今谈

     护国寺街

    在北京西城区西四牌楼以北约1000米处有一座佛门古刹,名护国寺;寺前横街,得名护国寺街。其寺因历史悠久而闻名中外,其街因举办庙会而广为人知。古寺历经无数劫难,余韵犹存;经800年风霜,繁华不减。

    古寺昔日之宏伟

    据明崇祯八年(1635年)所刊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卷一载:“大隆善护国寺,都人呼崇国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语讹语,名初名。寺始至元,皇庆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至元、皇庆、延佑、至正皆为元代年号,笔者注)。元故有南北二崇国寺,此其北也。我宣德己酉,赐名隆善。成化壬辰,加护国名。”由此可知,此寺元代名崇国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加护国名,称大隆善护国寺;其后,护国之名日彰,而隆善之名渐隐。

    明代以降,护国寺一直是喇嘛庙,因而与藏传佛教渊源深厚,难解难分。明正德年间,朝廷曾安排西番大庆法王领占班丹、大觉法王着肖藏卜等居于此寺,遂名声大震。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对寺庙大加修缮,正式敕名为护国寺。其时护国寺“有中殿三、旁殿八,最后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舍利塔;寺前后五进”,可见当时寺院规模之宏大。

    护国寺因与东城宝刹隆福寺相互对应,又称西寺。从清乾隆年间成书、吴长元辑《宸垣识略》中所绘地图可知,当年护国寺占地面积甚广。寺墙周围有葡萄园数亩,景致优美,环境清幽,文人墨客常游览雅集,晚明进士袁宏道等名士曾于此赋诗多首,以记其盛。

    另据《帝京景物略》载,元代此处曾为名相托克托(一作脱脱)故宅,所以寺内除供奉佛教诸祖之外,尚有元丞相脱脱夫妇塑像。明代,寺中建有“靖难”功臣高僧姚广孝之影堂。院中碑刻甚多,最为著名者有赵孟頫书《皇庆元年崇教大师演公碑》及危素撰并书《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选公传戒碑》《西天大喇嘛桑渴巴拉行实碑》《大国师智光功行碑》等,可谓人文荟萃,气象万千。

    民国以降,社会动荡,护国寺逐渐荒废。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年久失修,殿宇大多已坍塌损毁;但山门及角门保存完好,却在20世纪50年代被夷平。庙产为不同单位所占用,原建筑大多被拆除改建为楼房,因而七零八落,面目全非。2004年,仅有金刚殿以及西配殿等10处建筑遗存,被零散包围于各式晚近建筑物之中。其中,金刚殿于1984年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西配殿等建筑遗存在1999年被列入西城区文物普查项目。颇为引以为憾的是,2004年6月20日凌晨,护国寺西配殿不慎失火。由于身处胡同深处,消防车无法进入,经两个多小时艰难扑救,才将火势控制住,西配殿在大火中部分焚毁。至今,仅有金刚殿3间保护完好,既见证着护国寺昔日之宏伟,也似乎在诉说着当今之悲凉。护国寺庙会

    古街今日之繁华

    当年护国寺山门以南、东西走向之街,因寺而得名为护国寺街。护国寺街以举办庙会而声名远播。所谓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传统社会宗教活动留下的历史遗痕。东汉时,西土佛教传入中国;同时,本土道教也逐步完备;二者相互竞争,千年不断。佛道二教竞争之焦点,一在寺庙、道观之修建,二在信众、资源之争取。为此,于依托宗教场所即寺观所举办的宗教活动中,二教均不约而同地大量加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舞蹈、戏剧、舞狮等内容,与商品贸易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亦同时同步、相得益彰。这样,不仅使善男信女趋之若鹜、乐此不疲,且令教外俗士亦积极参与、随喜添趣。久之,便形成寺庙周围之定期集市——庙会。

    明清时期,北京有佛道寺观达1300余座,庙会数量自然也水涨船高。在全城范围内,一年365天,庙会几乎日日皆有,只是地点不同而已。就庙会举办时间而论,有一年一度者,有依年节定期举办者,亦有按月定期轮办者,另有于宗教节日举办者。以庙会内容而论,有以宗教祭祀为主者,礼佛奉神,烧香还愿;以商业贸易与娱乐观光为主要内容者则更为普遍,后逐渐成为主流。

    明清两朝,仅在北京内城,便有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五大庙会。因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尽管时代更迭、屡生变故,但庙会一直绵延不绝,未曾中断。到20世纪50年代末,庙会达到鼎盛;其后,因政治运动风卷残云,庙会举办不得不戛然而止。

    在五大庙会中,护国寺与隆福寺两大庙会地位尤为突出。明清时期,西城护国寺与东城隆福寺号称“东西两庙”,庙会规模及影响亦旗鼓相当、难分伯仲。据清代戴璐所撰《藤阴杂记》载:“庙寺唯东城隆福、西城护国二寺,百货具陈,目迷五色,王公亦复步前行评玩。”《京都竹枝词》有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新中国建立伊始,随着社会安定、生产恢复、经济发展,护国寺庙会曾兴旺一时;但几年后,摊贩们大都被集中到隆福寺长期营业。每当庙会时,尚有一些小摊贩仍在护国寺内外摆摊售货,但逛庙者已寥寥。当今时日,若想寻觅护国寺庙会之痕迹,唯有人民剧场对面护国寺小吃店总店。尽管护国寺小吃店总店已改建为楼房,但该字号于当年护国寺举办庙会时就已存在,且一直延续至今。1956年,政府部门将庙会上颇具名气的茶汤英、扒糕年、白薯王、经营羊霜汤的张大户等10多位摊商组织起来,于护国街93号开办护国寺小吃店,经营艾窝窝、豌豆黄、豆面糕、蜜麻花、豆汁儿、焦圈、面茶等传统小吃100多个品种,并很快扩展形成清真风格之小吃宴,取京城小吃之精粹,集明清风格之大成,所以极具生命力和吸引力。 (邸永君)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