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楼里的“国字号”(2)
官府藏书楼的藏书还是历朝历代修编史书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各朝都有专门的修史官员负责撰写史书,有被定为“正史”的二十四史,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石室金匮”皇史宬
皇史宬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藏书楼。
皇史宬的建造,最早由内阁大学士丘浚奏陈皇帝,提出应收集整理历代的经籍图书,立为案卷保存,并提出仿照古代“石室金匮”之意,在紫禁城文渊阁附近,建造一所不用木植,全用砖石垒砌的重楼,上层用铜柜存放各朝皇帝的实录和国家大事文书,下层用铁柜保藏皇帝的诏册、制诰、敕书及内务府中所藏可用于编修全史的文书。他的这一建议,基本勾画出了皇史宬的雏形;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未能付诸实施。直到42年后的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嘉靖皇帝因下令重修累朝皇帝的实录,商议建造藏书楼,才重申前议,并有了“石室金匮”的正式建造。
, 百拇医药
皇史宬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建成。正殿建在石须弥座殿基上,殿前有月台,周围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殿身面阔九间,上覆单檐庑殿黄琉璃瓦顶,其檐下枋、柱、檩、斗栱、椽子及窗棂,全为石制,整个大殿均为砖石复合券结构,故堪称“石室”。该殿正面开5个券门,门分两层,外层为实踏大门,内层为朱红隔扇门。殿的顶部为进深方向拱券,不用梁架结构,故又称“无梁殿”。正殿南墙厚达6米,东西墙各有对开的大窗户。殿内东西长42米多,南北进深10米多。地面铺设一高1.2米、几乎与正殿同样大的汉白玉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精美的海水、行龙等图案。石座上陈设152个鎏金铜皮樟木柜,即“金匮”。柜高1.31米,宽1.34米,厚0.71米,铜皮表面有敲铜工艺錾成的云龙纹。整个建筑与装具设计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齐全,华贵耐用,既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又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
皇史宬的名字,是由嘉靖皇帝决定的,“宬”字是在“成”上加个宝盖,据《燕都游览志》的注释:“宬与盛同义,《庄子》:‘以匡宬矢’,《说文》曰:‘宬’,屋所容受也。”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至高无上,代表国家,历朝皇帝又都标榜自己所修的实录圣训“不虚言,不溢美”,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所以用以存放实录圣训的地方,应既是保藏中华文化的总汇,又是保存皇家正史的殿堂。这也就是皇史宬名称、字形的寓意所在。
, 百拇医药
清朝仍将皇史宬作为保存皇家档案之所。1925年,溥仪出宫后,皇史宬由北平故宫博物院接管。如今,皇史宬成为对外展览、展示中华古老档案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景点。
“四库七阁”二百年
清朝纂修《四库全书》,是我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文献整理活动。《四库全书》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该书因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只手抄了7部,分别建阁贮之,是为“四库七阁”,它们分别名“文渊”“文源”“文津”“文溯”“文汇”“文宗”“文澜”。“四库七阁”的建立,达到了官府藏书楼的一个高峰。
“四库七阁”仿天一阁的结构和样式。首先修建的是 “内廷四阁”,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为“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这4座藏书楼也被称为“北四阁”。
, http://www.100md.com 文津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动工,次年夏建成,是“内廷四阁”中第一座建成之阁。它位于承德避暑山庄西北隅,千尺雪景区之北。乾隆帝对在此建阁贮书极为得意,加之每年帝王诸臣、各族首领和外国使节都云集山庄,将皇家藏书楼建在此地,更可以标榜天朝的文治武功。
文渊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开始修建,乾隆四十一年(1776)告成,地点选在紫禁城东南的文华殿之后。文华殿本就是皇帝岁时经筵讲学必临之地,贮入《四库全书》以后,更成为清帝“枕经葄史,镜已牖民”的所在。
文源阁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圆明园内原有建筑四达亭的基础上略为增葺,于次年继文津阁之后告成的。它位于全园的西北,南接水木明瑟,西临柳浪闻莺。阁额及阁内“汲古观澜”匾皆为乾隆御书。文源阁落成后,乾隆每年驻跸圆明园,几乎都要来此修憩观书,吟咏题诗。
文溯阁在四阁中建成最晚,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始建成。它在沈阳故宫之西,一如其他三阁规制,体现了乾隆不忘祖宗创业艰难、为后世子孙示守文之模的深意。
, http://www.100md.com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年底,第一份《四库全书》抄成,首先庋置于大内文渊阁,此后又陆续抄成了其他3份,顺次送藏文溯阁、文源阁和文津阁。其后,乾隆皇帝考虑到江浙是人文荟萃之地,读书人多,为了让读书人能看到《四库全书》,决定再抄3份,分别藏于江苏的扬州、镇江和浙江的杭州。此前,乾隆皇帝已向三地各颁赐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扬州、镇江为了贮存《古今图书集成》,仿造天一阁修建了文汇阁和文宗阁,皆为乾隆赐名。杭州把《古今图书集成》贮藏在西湖孤山的圣因寺玉兰堂内,乾隆四十七(1782年)年,对玉兰堂进行改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完,改名为文渊阁。此为“南三阁”。
文宗阁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率先建成。康熙和乾隆南巡时,常驻跸在形势险要的镇江和扬州。因此,镇江的金山上、扬州城外的天宁寺内,都建有宏丽的行宫。文宗阁就建在金山行宫之左、江天寺(即金山寺)之南。
文汇阁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略晚于文宗阁。天宁寺位于扬州北门外,文汇阁在天宁寺行宫的御花园内,园内正殿名为大观堂。阁内悬有乾隆亲书的“文汇阁”和“东壁流辉”两块匾额。
“四库七阁”的建造不仅继承了天一阁“以水克火”的理念,在设计思想、内部构造、与环境的协调统一等方面,更加完善与合理,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藏书建筑的最高水平。它们不仅在防火、防潮、防虫等方面都有考虑和设计,为方便人在楼内阅览,对采光、通风等方面也非常讲究。
“四库七阁”因书而建,《四库全书》因阁而得以保存。从书成阁立至今200余年间,书与“七阁”历尽沧桑,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的频繁战乱而饱受摧残。如今,“北四阁”剩下的3个藏书楼中,文津阁和文溯阁都可随意游览,游人可以尽情一睹200年前官府藏书楼的风采。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赵美娣)
“石室金匮”皇史宬
皇史宬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藏书楼。
皇史宬的建造,最早由内阁大学士丘浚奏陈皇帝,提出应收集整理历代的经籍图书,立为案卷保存,并提出仿照古代“石室金匮”之意,在紫禁城文渊阁附近,建造一所不用木植,全用砖石垒砌的重楼,上层用铜柜存放各朝皇帝的实录和国家大事文书,下层用铁柜保藏皇帝的诏册、制诰、敕书及内务府中所藏可用于编修全史的文书。他的这一建议,基本勾画出了皇史宬的雏形;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未能付诸实施。直到42年后的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嘉靖皇帝因下令重修累朝皇帝的实录,商议建造藏书楼,才重申前议,并有了“石室金匮”的正式建造。
, 百拇医药
皇史宬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建成。正殿建在石须弥座殿基上,殿前有月台,周围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殿身面阔九间,上覆单檐庑殿黄琉璃瓦顶,其檐下枋、柱、檩、斗栱、椽子及窗棂,全为石制,整个大殿均为砖石复合券结构,故堪称“石室”。该殿正面开5个券门,门分两层,外层为实踏大门,内层为朱红隔扇门。殿的顶部为进深方向拱券,不用梁架结构,故又称“无梁殿”。正殿南墙厚达6米,东西墙各有对开的大窗户。殿内东西长42米多,南北进深10米多。地面铺设一高1.2米、几乎与正殿同样大的汉白玉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精美的海水、行龙等图案。石座上陈设152个鎏金铜皮樟木柜,即“金匮”。柜高1.31米,宽1.34米,厚0.71米,铜皮表面有敲铜工艺錾成的云龙纹。整个建筑与装具设计完美,做工精良,功能齐全,华贵耐用,既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又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
皇史宬的名字,是由嘉靖皇帝决定的,“宬”字是在“成”上加个宝盖,据《燕都游览志》的注释:“宬与盛同义,《庄子》:‘以匡宬矢’,《说文》曰:‘宬’,屋所容受也。”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至高无上,代表国家,历朝皇帝又都标榜自己所修的实录圣训“不虚言,不溢美”,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所以用以存放实录圣训的地方,应既是保藏中华文化的总汇,又是保存皇家正史的殿堂。这也就是皇史宬名称、字形的寓意所在。
, 百拇医药
清朝仍将皇史宬作为保存皇家档案之所。1925年,溥仪出宫后,皇史宬由北平故宫博物院接管。如今,皇史宬成为对外展览、展示中华古老档案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景点。
“四库七阁”二百年
清朝纂修《四库全书》,是我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文献整理活动。《四库全书》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该书因卷帙浩繁,不曾付梓刊行,只手抄了7部,分别建阁贮之,是为“四库七阁”,它们分别名“文渊”“文源”“文津”“文溯”“文汇”“文宗”“文澜”。“四库七阁”的建立,达到了官府藏书楼的一个高峰。
“四库七阁”仿天一阁的结构和样式。首先修建的是 “内廷四阁”,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为“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这4座藏书楼也被称为“北四阁”。
, http://www.100md.com 文津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动工,次年夏建成,是“内廷四阁”中第一座建成之阁。它位于承德避暑山庄西北隅,千尺雪景区之北。乾隆帝对在此建阁贮书极为得意,加之每年帝王诸臣、各族首领和外国使节都云集山庄,将皇家藏书楼建在此地,更可以标榜天朝的文治武功。
文渊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开始修建,乾隆四十一年(1776)告成,地点选在紫禁城东南的文华殿之后。文华殿本就是皇帝岁时经筵讲学必临之地,贮入《四库全书》以后,更成为清帝“枕经葄史,镜已牖民”的所在。
文源阁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圆明园内原有建筑四达亭的基础上略为增葺,于次年继文津阁之后告成的。它位于全园的西北,南接水木明瑟,西临柳浪闻莺。阁额及阁内“汲古观澜”匾皆为乾隆御书。文源阁落成后,乾隆每年驻跸圆明园,几乎都要来此修憩观书,吟咏题诗。
文溯阁在四阁中建成最晚,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始建成。它在沈阳故宫之西,一如其他三阁规制,体现了乾隆不忘祖宗创业艰难、为后世子孙示守文之模的深意。
, http://www.100md.com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年底,第一份《四库全书》抄成,首先庋置于大内文渊阁,此后又陆续抄成了其他3份,顺次送藏文溯阁、文源阁和文津阁。其后,乾隆皇帝考虑到江浙是人文荟萃之地,读书人多,为了让读书人能看到《四库全书》,决定再抄3份,分别藏于江苏的扬州、镇江和浙江的杭州。此前,乾隆皇帝已向三地各颁赐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扬州、镇江为了贮存《古今图书集成》,仿造天一阁修建了文汇阁和文宗阁,皆为乾隆赐名。杭州把《古今图书集成》贮藏在西湖孤山的圣因寺玉兰堂内,乾隆四十七(1782年)年,对玉兰堂进行改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完,改名为文渊阁。此为“南三阁”。
文宗阁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率先建成。康熙和乾隆南巡时,常驻跸在形势险要的镇江和扬州。因此,镇江的金山上、扬州城外的天宁寺内,都建有宏丽的行宫。文宗阁就建在金山行宫之左、江天寺(即金山寺)之南。
文汇阁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略晚于文宗阁。天宁寺位于扬州北门外,文汇阁在天宁寺行宫的御花园内,园内正殿名为大观堂。阁内悬有乾隆亲书的“文汇阁”和“东壁流辉”两块匾额。
“四库七阁”的建造不仅继承了天一阁“以水克火”的理念,在设计思想、内部构造、与环境的协调统一等方面,更加完善与合理,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藏书建筑的最高水平。它们不仅在防火、防潮、防虫等方面都有考虑和设计,为方便人在楼内阅览,对采光、通风等方面也非常讲究。
“四库七阁”因书而建,《四库全书》因阁而得以保存。从书成阁立至今200余年间,书与“七阁”历尽沧桑,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的频繁战乱而饱受摧残。如今,“北四阁”剩下的3个藏书楼中,文津阁和文溯阁都可随意游览,游人可以尽情一睹200年前官府藏书楼的风采。
【责任编辑】赵 菲, 百拇医药(赵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