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5年第19期
编号:12744720
茶峒老街:寻找心中的边城(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1日 《百科知识》 2015年第19期
茶峒老街:寻找心中的边城
茶峒老街:寻找心中的边城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开首的一段文字。虽然已是80多年前的文字,每当读起,一代文学巨匠笔下那个边城老街仍令人神牵梦绕。

    茶峒,读过《边城》,也就记住了这个颇为好听的地名。这个边城老街绝非作家笔下的虚构,而是确有其实。因为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许多人误以为他笔下的边城就在凤凰县;其实,与灯红酒绿、一派热闹景象的凤凰相比,茶峒老街不施粉黛、芙蓉出水的清秀模样,更令人神往。

    一眼望三省

    “茶”,在苗语中就是汉人的“汉”;“峒”,意为“山中的小块平地”。茶峒,顾名思义,就是“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清同治年间编撰的《永绥厅志》记载,茶峒“地处湘、川、黔三省之中,因古传有两户汉人居此而得名”。
, 百拇医药
    茶峒位于湖南花垣县境内,与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和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隔河相望,有“一脚踏三省”之称,由于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茶峒就已经发祥文明。粗糙简单的石头打磨工具将边城茶峒的人类活动史追溯到1万多年以前。

    这个“鸡鸣三省”的偏僻小镇,在古时为西南官道上的重要驿站。清水江流经茶峒的水域与酉水相连,航船上通贵州的松桃,下连湖南沅陵汇合成沅水直至常德。丰水时节,茶峒码头每天都有七八十条商船装船卸货,桐油、木材、药材从这里入川,川地的棉纱布匹、食盐在这里分流。这一来一往的商业交流使茶峒街市热闹非凡。

    作为湘西水陆要冲、军事重镇,早在明朝,朝廷就于茶峒附近设立“崇山卫”。明朝政府为强化对西南边疆的统治,大力经营滇黔,茶峒因此迎来大规模的商业移民和经济发展契机。清乾隆年间,朝廷在茶峒设立“协台衙门”,以屯军为主体的大量汉族移民迁入茶峒,从事垦殖开拓。数百年的时间里,外来移民为茶峒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和技艺,奠定了这里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格局。
, 百拇医药
    这个藏在湘西深处的遥远边城,在历史上向来也属“云深不知处”的化外之境。清乾隆年间编的一本地方志这样记载:“永绥地属红苗,素号顽强。圣世不忍弃之,雍正九年诏谕开辟,遂纳款输诚,收入版图。”永绥,即茶峒所属县份,迟至雍正九年(1730年)才被收入中国版图。

    永绥,自然代表着天朝的期盼;但也隐约透露,当地从不曾绥靖。

    清嘉庆年间,湘西发生了大规模的苗民抗争。清嘉庆六年(1801年),一位治湘的巡抚在奏折里提到茶峒:“在花垣西向六十里,本属汉土民村;但有土城汛地,临河扼要,北系保靖之对岸,西距四川洪安汛,至秀山八十里,南距贵州三叉塘三里,至松桃厅百二十里,即谚云‘一眼望三省’者。”

    这位巡抚极力推许茶峒“一眼望三省”的地理形胜,认为可以作为监视苗民的前哨边关,因此建议朝廷在当地屯兵筑城。于是,在嘉庆七年(1802年),清廷把原来的土围子修筑成小石城,设东西南北4门,门楼上各有4座炮台、420个垛口;并在城内置一员参将,带着几百个绿营屯兵于此镇守。
, http://www.100md.com
    那座小巧的石城,在《边城》一书里还曾出现:“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茶峒的再一次复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沦陷后,为解决沦陷区青少年教育问题,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决定,在环境闭塞而免于战火的茶峒建立“国立茶峒师范学校”。一时间,新式学校、现代生活观念等元素在茶峒迅速兴起并蔓延,爱国热情高涨的青年给古镇带来新的活力。

    然而,茶峒毕竟只是一个远离主流文化中心的偏僻山镇,每次外来文明涌入所带来的繁荣,最终又因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文化交流的滞后而重归于平静,这也是茶峒众多古文明元素得以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

    人家多在桃杏花里

    茶峒不大,像小一号的凤凰古镇,一条正街穿镇而过,脚下是光滑湿润的石板路。走进小城里,所谓的城,也不过是一条长街及街边几条不长的小巷。
, 百拇医药
    作为湘西四大名镇之一,茶峒居民以苗族和土家族为主。山城雄峙,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古渡摆舟,如诗如画。诗云:“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许多慕名而来者以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为导游图,寻觅石碾和船夫的坟,踏青石古道,登水边吊脚楼听月下飘来的渔歌,回味那美丽动人的故事。

    茶峒正街的房屋很密集,是湘西随处可见的两层木楼,刷着黄亮的桐油,一间紧挨着一间。二楼雕花的栏杆和窗户古朴而庄重,一楼门面,大大小小的曲尺柜台一路排列开去。老街并不长,沿着石板街往前走,拐一个弯,就下到河街。一条清悠悠、缓荡荡的河流映入眼帘,水声潺潺十分悦耳。这是清水江,酉水的一条重要支流,弯弯曲曲绕城而过。水边柳树下泊着几条船,远处青山如黛。

    和凤凰一样,茶峒的神韵也全在这临河的堤岸上。河堤由巨大的麻石条筑成,据说是穿着草鞋的先民靠劳力从大山深处运来,和着汗水铺砌而成。

    千百年的流水把江中的石头打磨得圆润光滑,临河人家正好就地取材,用来垒屋基。吊脚楼就在这屋基之上,伸出或长或短的斜柱。穿斗式结构、斜木柱支撑的木屋一字排开,长约600米。与以前不同的是水泥柱代替了木桩,青砖代替了板壁,但有一处木楼是特意保存的,相传翠翠当年就是在这一木楼上看江里捉鸭子的。照例,每年端午,三省边界的年轻男子赛龙舟、抓鸭子,三省边界的女子便站在河堤上、吊脚楼上为他们加油鼓劲。, 百拇医药(张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