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喜欢留胡子?(1)
是否留胡子,在现代是个人审美观念问题,但在中国古代,胡子可是有很多“讲究”的。秦汉人特别喜欢留胡子,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染胡子大为流行,“好染髭须事后生”;南朝时出现刮胡子现象,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而出家人剃除须发,不留胡子,则为“远离烦恼,究竟寂灭”……古人为什么喜欢留胡子?古人爱留什么样的胡子?
古人管面部须发叫“胡子”始于何时?
现代人“胡子眉毛一把抓”,将面部须发都统称为“胡子”,古人分得很细: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两边腮上的称“髯”。故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不同称呼。
成年男性的面部须发为什么叫胡子?这一问题不少学者都曾考证过。有一种观点是,“胡子”这一称谓或与古代少数民族“胡人”有关。国学大师王国维即持此观点:“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多须髯的骑马西域胡人
, http://www.100md.com
胡人魏时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后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男性胡人与中原人最大的不同是面部多长着大胡子。早在秦汉时,人们已注意到胡人的体貌特征,《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或许因为胡人“多须髯”这个原因,“胡子”慢慢俗变为面部须发的代名词,但细究起来却不尽然,先秦时已称面部须发为“胡”了。
古人喜欢留胡子与崇拜“龙”有关
关于胡子问题,著名学者王力和沈从文曾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一场有趣的争论。1961年,王力在《红旗》杂志上发表《逻辑和语言》一文中谈了一个观点: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对此,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数千字长文,认为古人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针对沈从文的质疑,王力随后发表
, http://www.100md.com
副题为“答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关于胡子问题》。
两位大家的观点究竟孰是孰非这里暂且不论,但古人喜欢留胡子是不争的事实。古人对胡须的这种特殊情结,或许与对龙的迷信和崇拜有关。
原来龙就长着“长胡子”,当年黄帝骑龙上天,追随者把龙的胡须都拔了下来,掉到地上的龙须变成了黄帝遗留在人间的一把弓。此事即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所谓:“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显然,司马迁所记不过是一种神话,但胡子的神性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
龙有胡子,作为龙种的天子自然得有胡子,胡子因此也成了帝王相貌的“标配”,古代帝王大都有胡子。如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称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古人胡子长得越长越好吗?汉光武帝刘秀长胡画像,在汉代绝对是美男子形象
, http://www.100md.com
秦汉时,“多须髯”是美男子的标志。据《续汉书》记载,东汉灵帝时钜鹿郡太守司马直“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西汉权臣霍光,也因为有一把漂亮的胡子,成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三国时期的名人更都是“大胡子”,其中最经典的胡子长在蜀国名将关羽的脸上,有“数尺长”。而最有故事的胡子,是汉魏王曹操的胡子。《三国演义》中专门写了“曹阿瞒割须弃袍”的故事。
《三国志·魏书·崔琰列传》记载,曹操手下的谋士崔琰胡子极为漂亮:“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当年匈奴来使,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见,他则“捉刀立床头”,结果匈奴使臣说:“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到底什么样的胡子才算漂亮?至少长度要过关。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中列出了几位古代名人胡子的长度——晋太傅王育、十六国前赵政权开国皇帝刘渊“皆三尺”;崔琰“须长四尺”;刘渊之子、前赵昭文帝刘曜“长至五尺”。另外还有,南朝文人谢灵运“须垂至地”;明朝太子太师石亨、首辅张居正长子张敬修“髯皆过膝”。而张居正的胡子也很长,《明史·张居正传》称他:“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 http://www.100md.com
这些人都因胡子长得长而留名青史。那么胡子长得越长越好吗?也不尽然。相书上即称:“须长过发,名为倒挂,必主兵厄。”
古人留这么长的胡子平时怎么吃饭、搞卫生?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如《三国演义》中关羽那样保护胡子:“多以皂纱囊裹之”;再是如编辫子一样,把胡子扎起来,称为“缠须”。据《南史·崔祖思传》,崔祖思的宗人崔文仲,曾献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缠须绳一枚”。
古人爱留什么样的胡子?面部有胡子的敦煌佛像
除了长度,古人对胡子的颜色和形状也十分在意。当年篡汉的新朝皇帝王莽,为了显示自己精力充沛和淡定,便把自己花白的胡须染黑,同时召幸在全国选出的后宫美人。此即《汉书·王莽传》所谓:“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进所征天下淑女……”
染胡子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唐诗人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诗便称:“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曾感叹:“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百拇医药(倪方六)
古人管面部须发叫“胡子”始于何时?
现代人“胡子眉毛一把抓”,将面部须发都统称为“胡子”,古人分得很细: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两边腮上的称“髯”。故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不同称呼。
成年男性的面部须发为什么叫胡子?这一问题不少学者都曾考证过。有一种观点是,“胡子”这一称谓或与古代少数民族“胡人”有关。国学大师王国维即持此观点:“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多须髯的骑马西域胡人
, http://www.100md.com
胡人魏时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后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男性胡人与中原人最大的不同是面部多长着大胡子。早在秦汉时,人们已注意到胡人的体貌特征,《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或许因为胡人“多须髯”这个原因,“胡子”慢慢俗变为面部须发的代名词,但细究起来却不尽然,先秦时已称面部须发为“胡”了。
古人喜欢留胡子与崇拜“龙”有关
关于胡子问题,著名学者王力和沈从文曾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一场有趣的争论。1961年,王力在《红旗》杂志上发表《逻辑和语言》一文中谈了一个观点: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对此,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数千字长文,认为古人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针对沈从文的质疑,王力随后发表
, http://www.100md.com
副题为“答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关于胡子问题》。
两位大家的观点究竟孰是孰非这里暂且不论,但古人喜欢留胡子是不争的事实。古人对胡须的这种特殊情结,或许与对龙的迷信和崇拜有关。
原来龙就长着“长胡子”,当年黄帝骑龙上天,追随者把龙的胡须都拔了下来,掉到地上的龙须变成了黄帝遗留在人间的一把弓。此事即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所谓:“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显然,司马迁所记不过是一种神话,但胡子的神性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
龙有胡子,作为龙种的天子自然得有胡子,胡子因此也成了帝王相貌的“标配”,古代帝王大都有胡子。如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称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古人胡子长得越长越好吗?汉光武帝刘秀长胡画像,在汉代绝对是美男子形象
, http://www.100md.com
秦汉时,“多须髯”是美男子的标志。据《续汉书》记载,东汉灵帝时钜鹿郡太守司马直“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西汉权臣霍光,也因为有一把漂亮的胡子,成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三国时期的名人更都是“大胡子”,其中最经典的胡子长在蜀国名将关羽的脸上,有“数尺长”。而最有故事的胡子,是汉魏王曹操的胡子。《三国演义》中专门写了“曹阿瞒割须弃袍”的故事。
《三国志·魏书·崔琰列传》记载,曹操手下的谋士崔琰胡子极为漂亮:“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当年匈奴来使,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见,他则“捉刀立床头”,结果匈奴使臣说:“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到底什么样的胡子才算漂亮?至少长度要过关。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中列出了几位古代名人胡子的长度——晋太傅王育、十六国前赵政权开国皇帝刘渊“皆三尺”;崔琰“须长四尺”;刘渊之子、前赵昭文帝刘曜“长至五尺”。另外还有,南朝文人谢灵运“须垂至地”;明朝太子太师石亨、首辅张居正长子张敬修“髯皆过膝”。而张居正的胡子也很长,《明史·张居正传》称他:“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 http://www.100md.com
这些人都因胡子长得长而留名青史。那么胡子长得越长越好吗?也不尽然。相书上即称:“须长过发,名为倒挂,必主兵厄。”
古人留这么长的胡子平时怎么吃饭、搞卫生?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如《三国演义》中关羽那样保护胡子:“多以皂纱囊裹之”;再是如编辫子一样,把胡子扎起来,称为“缠须”。据《南史·崔祖思传》,崔祖思的宗人崔文仲,曾献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缠须绳一枚”。
古人爱留什么样的胡子?面部有胡子的敦煌佛像
除了长度,古人对胡子的颜色和形状也十分在意。当年篡汉的新朝皇帝王莽,为了显示自己精力充沛和淡定,便把自己花白的胡须染黑,同时召幸在全国选出的后宫美人。此即《汉书·王莽传》所谓:“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进所征天下淑女……”
染胡子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唐诗人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诗便称:“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曾感叹:“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百拇医药(倪方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