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期
编号:12747552
金猴腾云送春来(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日 百科知识 2016年第1期
金猴腾云送春来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季羡林先生认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的《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季羡林先生提到的无支祁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水怪:它状如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它身长力大,常在淮水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后被大禹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

    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十二生肖,本是古人为纪时而设的标识,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东汉时已与今天完全相同,南北朝时已播及民间。南朝诗人沈炯曾作十二属相诗,其中有“猴栗羞芳果”句,猴栗是栗子的一种,又名茅栗、柯栗,这句诗的大意是猴栗永远难以称得上是芳果。但在后世民间,十二生肖又与人事相关联,具有了相生相克的神秘力量。古代相吉之书《玉匣记》上曾说:“从来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遇猛虎如刀断,猪遇猿猴不到头,龙逢兔儿云端去,金鸡见犬泪交流。”

    拜相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猴”因与“侯”音同,于是猴便有了功成名就、官至极品的象征意义。在民间吉祥图案上,一只猴攀在挂有一枚封印的枫树上,有“封侯挂印”之寄;—只猴骑在马上,有“马上封侯”之寓;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有“辈辈封侯”之意。其实,猴之所以得名“猴”,按东汉班固《白虎通》上的解释: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
, http://www.100md.com
    除此而外,民间又视猴为马的守护神,能预防马疾,因此养马人常于马厩中养一只猴。又一说,将母猴的尿与马料混合在一起喂马,可以避免马生病。因此,才有了猴为“避马瘟”的别称;到吴承恩《西游记》那里,孙悟空却又被写成“弼马温”了。因为有这样的信仰,在陕西渭南地区,旧时大户人家门前拴马桩的上端多雕有石猴。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上的马帮长途贩运时,常携带一只猴同行,住店前要先让猴嗅一遍,认为这样可以预防马疾。

    民间仪式中的猴

    仪式是人们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设计的一套行为方式。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民间仪式,诸如成年仪式、祈雨仪式上,也能看到猴的影子。

    “猴祭”是台湾高山族卑南人男子成年礼中的一项内容。卑南男子的成年礼包括猴祭、大猎祭和退役仪礼三项内容。猴祭是第一个阶段,全称“刺猴祭”。仪式的前一天,受礼者要挨家挨户去驱邪;第二天清晨,举行正式的猴祭。届时,受礼者穿着传统服饰,从会所出发,行至部落边界,……最后以刀刺猴。受礼者以山猴(草编猴)为假想敌,施展刺猴的功夫,藉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战斗技巧。
, 百拇医药
    “抬猴爷”是河北邯郸南吕固一带的祈雨仪式。当地人认为,孙悟空能上天入地,能呼风唤雨,借助它的法力求雨最灵验。抬猴爷的“抬”,其实就是把孙悟空的塑像从庙内抬到庙前空地方桌上的一种仪式。方桌四周用柳枝遮荫。抬的时候,鼓乐齐奏,鞭炮轰响,焚香烧箔。一般以7天为界,每天上3次香。7天之后如果仍不下雨,就把柳枝全部撤掉,让太阳暴晒猴爷;7天过后如果下了雨,则认为是猴爷显灵,会首便组织人们抬着猴爷沿街游行,称为“夸官”。之后搭台唱戏,称为“谢雨戏”。

    “点灯背猴”是甘肃崇信一带的风俗。元宵

    节清晨,所有于前一年有女儿出嫁的人家,以家中长者的年龄数或女儿父母年龄相加之数,用事先蒸好的面团捏数十个小面灯和一个面猴灯。小面灯和面猴灯里都放上棉花灯捻儿,添上食用清油,呈圈状摆在方桌上。天一黑,新婚小夫妻开始祭拜,在拜过天地、双亲、乡亲和面猴灯之后,用麻秆引燃全部面灯,接着燃放鞭炮。之后,前来观灯的大人、小孩一哄而上,争抢面灯。唯有那盏面猴灯,得新女婿去抢,如果有人捷足先登将面猴灯抢走,新女婿就要备上礼品上门赎回。次日,新婚夫妇背着面猴灯回家,蒸热擀成面卷吃掉。
, http://www.100md.com
    “请猴”是山东兖州等地的民俗活动,于每年春节期间举行。所谓请猴,其实就是请孙悟空下凡。届时,先在村外的空地上摆上贡品,主事者拈香焚纸,嘴里念叨“大圣大圣快下凡,给俺村里保平安”,然后磕头祭拜。祭毕,主事人高喊一声“猴来了”,所有围观的村民都争先恐后地往村子里跑。按照习惯,落在最后的人就会被“附体”为“神猴”,变成齐天大圣孙悟空。回到村子后,被孙悟空附体的“神猴”边舞边唱:“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平日修炼在天宫,听到声声请猴炮,招我火速离天庭,腾云驾雾翻跟头,要来人间荡不平……”随后,“神猴”开始点评村中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行为,并进行训诫和鞭挞。最后,被点名批评的村民主动认错,至此,请猴的全部活动结束。

    民间游艺中的猴

    游艺是民众调剂生活的手段。在中国民间,与猴有关的游艺主要有猴拳、猴戏等。

    猴拳是传统武术中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猴的各种动作而得名。三国时华陀创造的“五禽戏”中就有模仿猿猴的动作。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已有猴拳的记载。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讲究模仿猴的身形、手法、步法、眼神等,主要运用上肢进行格挡、击打、掐拿,偶用腿法。
, 百拇医药
    猴戏又名猴子戏,是指猴参与演出的杂艺表演。猴戏至迟在汉代就已出现,其后多见于文献中:唐代时,“今有缘竿伎,又有猕猴缘竿伎”;宋代时,“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清代时,“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在近代民间,耍猴艺人往往

    一手牵着猴,一副扁担挑着行头,游走于街巷闹市之中。耍猴艺人所表演的节目主要有猴翻筋斗、猴担水、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猴穿戏衣走场等。

    另外,民间戏曲中的孙悟空戏也被称为猴戏。

    民间工艺中的猴

    猴的形象灵动可爱,又有加官封侯之寓,因此在民间工艺品中,多能见到猴的影像。民间艺人充分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文化认知,创造了一些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
, http://www.100md.com
    淮阳人祖猴 一种用黄泥捏成的玩具,当地人称为“人祖猴”。小猴半人半猴,生殖器清晰可辨,整体造型古拙神秘。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二,是当地人祭祀华夏始祖——伏羲、女娲的人祖庙会。庙会期间,除了祭拜人祖,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买回一些人祖猴,以求早日得子。当地人称为“拴娃娃”。

    西北护娃猴 在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家有刚学爬行的婴儿,农家土炕上多置一个青石雕刻的石猴。一根红绳一端连着石猴,一端拴着婴儿,以防婴儿从炕上落下。据说,拴过石猴的婴儿,长大后精明能干。

    南阳猴加官 这是当地的一种猴形玩具,猴头用泥塑成,猴身则用兔毛和布料粘成。猴头与猴身以线相连,再用“丁”字木棍把线固定。玩耍时,小猴在左右晃动中不停地戴上、摘掉面具,颇得儿童喜爱。

    方城石猴 河南方城砚山铺村有雕刻小石猴的传统,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小巧玲珑。春节和庙会期间,匠人们嘴里唱着“石猴(时候)到门前,四季保平安”,四处兜售。民众为讨个吉利,争相购买小石猴。
, http://www.100md.com
    北京毛猴 这是北京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它以“蝉蜕”为猴头和四肢,以中药材“辛夷”为猴身制作而成。传说,清代时一家中药店里有两个小伙计,常受账房先生欺负,为了泄愤,小伙计便用这两种药材做出一似猴非猴的小玩艺儿,来嘲弄这个账房先生。此后便有了北京毛猴。

    在中国民间社会中,猴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仅就民间俗语而言,有形容人事的,也有指称物事的。形容人事的,人精明称“猴儿精”,人长得丑称“猴样儿”,人长得瘦称“瘦猴儿”,人性子急称“猴儿急”,等等;也有指称物事的,有帽子的棉大衣称“棉猴儿”,民间高利贷称“猴子跳”,橡皮筋称“猴皮筋儿”,等等。

    猴子形象之所以深浸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答案其实很简单:民众的生活中需要这样一只有灵性的猴子。

    【责任编辑】王 凯, 百拇医药(刘汉杰)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