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期
编号:12748337
金猴腾云送春来(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月1日 百科知识 2016年第1期
     在动物学上,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分类,诸如黑叶猴、眼镜猴等。但在中国民众的视野里,一个“猴”字足以涵盖一切。事实上,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他们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乏猴的影像:生肖中有猴,戏曲中有猴,游戏中有猴,工艺中有猴……考察中国文化中的猴,它更多的不是出现在帝王世家、达官显贵的庙堂之上、府第之中,而是生动地存在于民间社会。依托其动物的本色,借助民间社会这一广阔的舞台,猴完成了一只文化灵物的精彩表演。

    猴本是民间物

    考古发现证实,猴很早就出现在华夏先民的生活中了。位于北京平谷的上宅文化,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这里曾出土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如猴形,下身似蝉状。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辽宁东港后洼遗址,也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人猴双面雕头像,它正面为猴形,反面为人像,造型稚拙。有人认为,出土于新石器时代的这两件玉石雕,应该是早期人类的辟邪饰物。
, http://www.100md.com
    出现在古人生活中的猴,很早就成为权贵们的嬉戏之物。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和小屯村北遗址曾发现有多件玉猴雕,这些猴雕形态生动逼真,呈与人戏耍的状态。有人据此推测,殷商后期王室中已有养猴、戏猴的习俗。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战国中山国遗址曾出土一件15连盏铜灯,铜灯整体犹如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主干矗立在镂空夔龙纹底座上,由3只独首

    双身、口衔圆环的猛虎托起,四周伸出7节树枝,枝上托起15盏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树上栖息有8只小猴,树下站立两个赤膊短裳的家奴,做向树上抛食的戏猴动作。有研究者认为,从家奴抛食的姿势来看,这些小猴应该是人工饲养之物。从猴的外形上判断,中山国人所饲养的猴应该不是产于当地,而是出自遥远南方的猕猴。

    权贵们养猴、戏猴之俗在后世也多有存续。汉代,猴戏已是百戏之一;唐宋两代,皇家庆典上均有猴戏出现。唐昭宗时甚至发生了“孙供奉”的故事:昭宗逃亡时,随驾有耍猴艺人,所驯之猴颇温顺,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高官所穿的红袍,称之为“孙供奉”。朱温篡唐后,仍让这只猴子穿红袍上朝。不料,“孙供奉”却并不领情,见了朱温竟然扑击他,朱温恼羞成怒,下令处死了它。明代初年又有“孙慧郎”的逸闻:明丞相胡惟庸,蓄猢狲十数,衣冠如人;客至,则令供茶、行酒,能跪拜揖让,吹竹笛,声尤佳,又能执干戚舞蹈,人们称之为“孙慧郎”。
, http://www.100md.com
    除了被戏弄,在古代士人那里,猴子又常常是被揶揄、讥讽的对象。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作《憎王孙文》,在其序文中对猿与猴的品德、习性、行为等逐一比较,其“扬猿抑猴”的倾向十分明显:猿,德行稳重,仁爱谦让,孝顺慈善,它们群居而仁爱,吃东西互相谦让,行走时列队,饮水时有序,有离散者则哀鸣呼叫,遇灾难时保护弱小,从不践踏东西。猴,德行暴躁,群居而不睦,吃东西时争抢,行走时散漫,饮水时乱成一团,灾难来临时,推出弱小者以脱身,它们喜欢糟蹋东西,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如前所述,在封建时代的上流社会,猴子的境遇并不好过。为何会出现这一状况呢?是因为猴没有大富大贵的相貌还是因为猴缺少稳重高雅的仪态?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描述,猴:“状似人,眼如愁胡,而颊陷有嗛。嗛音歉,藏食处也。腹无脾以行消食,尻无毛而尾短。手足如人,亦能竖行。声嗝嗝若咳。孕五月而生子,生子多浴于涧。其性躁动害物。”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相貌与习性,猴反而为民众所喜爱,猴的形象在民间社会得以鲜活起来。

, http://www.100md.com     民间信仰中的猴

    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更像是一只文化灵物:它是人类的始祖,能与人类交通,有“封侯”之兆,能觉察、预防马疾,等等。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流传着猴子变人的神话。藏族神话讲述有一只修行的猕猴,遇见一个罗刹女欲与其结合,猕猴不允。后经观音菩萨点化,二者婚配,生下6只小猴,小猴被送到果实丰盈的树林中生活。3年过后,老猕猴

    去看望小猕猴,它们已繁衍到了500多只。由于林中果实有限,众猴面临着饥饿的危险。为使它们繁衍下去,老猕猴又从观音菩萨那里取来种子洒向大地,此后大地长满了五谷。那些猕猴因为吃到了充足的粮食,身体发生了变化,体毛慢慢变短,尾巴渐渐消失,后来又会说话,最终变成了人。这些人便是藏民族的祖先。

    羌族也有“猴人变人”的神话:猴人全身长满了毛,是木巴(天神)制造的人种,聪明、力气大,经常整治山里的那些野兽。野兽们总想把猴人撕烂吃掉。木巴知道了,告诉野兽们:猴人是人种,万万吃不得,只能拔它的毛。野兽们就你一撮我一撮地把猴人的毛拔光了。从此,猴人变成了现在的人。
, http://www.100md.com
    汉族没有这样的神话,但却有人猴交通的逸闻。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蜀国西南的高山上有一种外形似猴的动物,身长7尺,能像人一样走路,善于奔跑追人。它们把途经此地的女子抢走当作妻子。如果不生孩子,女子到死也不能回去;如果生了孩子,母子就会被一起送回娘家。回家后,如果哪个女子不抚养与其生的孩子,就要被害死。因为害怕,没有人敢不抚养孩子。

    除此之外,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人猴婚配的故事,有研究者概括这类故事为“猴娃娘型”。其情节大致是:一个老婆婆的女儿被猴抢走;在喜鹊的指引下,老婆婆得以进入猴洞;然后,母女设法逃回;猴因思念其妻,频繁到村中啼哭;她们用某种方法伤到了猴,猴再也没有出现。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人猴交通的现象曾有评说:猿猴好人间女色,每窃妇以逃,此吾国古来流传俗说,屡见之稗史者也。

    孙悟空本是文学形象,早见于宋代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作品中的主要角色“猴行者”,曾自称“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后,这一形象经民间艺人的不断演绎,至吴承恩写进小说《西游记》中,则成了家喻户晓的“齐天大圣”。在清代,孙悟空不只出现在民间戏曲、民间故事之中,而且被民众奉若神祇。如在福建一带,“闽人信神,甚于吴楚,其最骇人听闻者,莫如齐天大圣殿之祀孙悟空,自省会至各郡皆盛建祠庙”;“福州人皆祀孙行者于家堂,又立齐天大圣庙,甚壮丽。四五月间迎神,龙舟装饰宝玩,鼓乐喧阂,市人奔走若狂,视其中坐一猕猴耳”。, 百拇医药(刘汉杰)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