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柄东指 天下皆春(1)
在古人的观念中,北极星是天的中心,是群星之主、天帝的居所;而靠近北极星的七颗星,人们用想象的线条把它们串连起来,形如勺水之斗,称作“北斗星”。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为斗身,称为“魁”;玉衡、天阳、摇光三星为斗柄,称为“杓”。古人以北斗星斗柄指向的变化来确定季节的转换:“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为了更有利于农事活动,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又进行了精细地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每月有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所谓节气,也即时节和气候。就是把一年的时间均匀地分为二十四节,每节相隔约半个月,再根据气象、物象定出每节的名称,这便是二十四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之首,同时又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立春时节,阳和起蛰,万物皆春。人们除了顺应节气安排农事之外,也迎春、鞭春、吃春饼、戴春幡……释放着对春天的渴望。
久远的传承
, 百拇医药
立春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先秦时期。
据文献记述,早在西周时就有天子立春“籍田”的礼俗。所谓籍田,本指天子躬耕过的田地,也指天子躬耕的象征性行为。《国语》记载了西周天子籍田的过程:立春之前,天子和百官要斋戒三天。斋戒期间,天子要沐浴,还要饮酒。立春之日,天子先以酒灌地,行祭祀之礼,然后象征性地耕一下地;接着百官按品秩每人耕三下,剩下的田地则由庶民耕完;最后,天子、百官和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
周天子的籍田礼俗具有传统祈年的意味,也有天子重视农耕的象征意义。到了战国时期,天子籍田的仪式从立春日析分出去,另择吉日举行,立春日则出现了天子迎春的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前,天子要斋戒。立春之日,天子率僚属到城东郊举行迎春祭祀,祭毕回朝,赏赐僚属,并颁布政令,施惠于民。
延至东汉,官府的迎春活动中出现了“耕人”“土牛”。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立春日清晨,都城官员著青衣、戴青帻、竖青幡,到东郊迎春。东门外立有事先用泥土制作的耕人和土牛,为向百姓昭示春耕,这些泥土制作物要一直保存到立夏时节。同时,朝廷还要颁布重视春耕的诏书。
, 百拇医药
唐代官方的迎春仪式仍如前朝:“每岁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但在汉代“立土牛”的基础上,唐代出现了鞭打土牛的活动:“今天下州郡,立春制一大牛,饰以文彩。即以彩杖鞭
之,既而破之,各持其土以祈丰稔。”
宋代,迎春、鞭春活动已不限于东郊,也在府衙之内举行:“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
到了明代,国家对迎春礼仪做了明确的规定:“每岁,有司预期塑造春牛并芒神。立春前一日,各官常服,舆迎至府州县门外。土牛南向,芒神在东,西向。”清沿旧制,立春前一日迎春,立春之日鞭春。
官家的仪式
从立春节的存续来看,它一直是官方重视、倡办的一个重要节日。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立春节,尽管仪式繁简不一,仪式内容也有一些出入,但迎春、鞭春、抢春、送春等主要的活动程序却一直保存了下来。
, http://www.100md.com
迎春是官办立春节的第一项重要的活动,一般在立春前一天举行,也有在立春日举行的。按古人的理解,孟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也就是说,春天的主宰之神是大皞和句芒。大皞,即伏羲氏,五行家认为伏羲氏为木德之帝、司春之神,死后祀于东方。句芒,名重,少皞氏的后代,人面鸟身,乘两龙,执规矩,主春事,死后被尊为木神。因此,所谓迎春,其实是迎祭大皞和句芒。因为传说大皞、句芒居于东方,所以迎春活动多在东郊进行。
事实上,明清以来各地的迎春仪式已然具有了官民同乐的社火性质。如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记载浙江杭州的立春节,“前期十日,县官督委坊甲整办什物,选集优人妇女装扮社火,如‘昭君出塞’‘学士登瀛洲’‘张仙送子’‘西施采莲’诸类。种种变态,竞巧争华。先时教演,名曰‘演春’”。又如清代河北滦州,“‘立春’先一日,官戒于东门外,农商百艺各持器以往,选集优人习剧,谓之‘演春’”。
鞭春也称“打春”“挞春”,即鞭打土牛的活动(后世也有用纸牛代替土牛的)。这是立春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一般在立春当天的官署内举行。按《礼记·月令》记述,季冬之月,“出土牛,以送寒气”。按古人的理解,牛属土,土能克水,故以“出土牛”兆示送走寒气。到了汉代,本是季冬之月的“出土牛”被移植到了立春节上。唐代开始有了鞭打土牛的活动。延至北宋,宋仁宗曾颁布《土牛经》,对土牛的颜色,赶牛人的衣服、所处位置,牛缰索的材质、颜色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后,鞭打土牛的习俗便一脉相承了下来。
, http://www.100md.com
在后世,鞭春之时还要唱吉祥祝辞。如在吉林海龙县,“旧历每年立春前一日,地方官厅纸扎春牛一头(初为泥塑,后改用纸扎,其毛色及身躯大小,年有规定),所奉者为芒神。届日,备神一位,由地方官率所属官吏抬往东郊,依序拜祭,谓之‘迎春’。翌日,于立春时在署内由主印官以春鞭打春牛,谓之‘打春’。并颂词曰:‘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三级,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收,六打合属官民人等一体鞭春’”。
土牛被鞭打过后,人们争抢土牛的碎片,以抢得牛头最为吉利,谓之“抢春”。南宋陈元
靓《岁时广记》记载:“立春鞭牛讫,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致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角者,其家宜蚕,亦治病。”
鞭春过后,又有送春、拜春等习俗。在河北怀来县,打春过后,“又以小土牛、芒神置纸楼内,鼓乐分送诸乡达,谓之‘送春’”;在江苏吴县,“里胥以春球相馈遗,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
民间的习俗
官方在举行迎春、鞭春活动的同时,民间也有咬春、戴春幡、贴春帖、立春占卜等习俗。, 百拇医药(刘汉杰)
为了更有利于农事活动,古人在观天识象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又进行了精细地划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每月有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所谓节气,也即时节和气候。就是把一年的时间均匀地分为二十四节,每节相隔约半个月,再根据气象、物象定出每节的名称,这便是二十四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之首,同时又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立春时节,阳和起蛰,万物皆春。人们除了顺应节气安排农事之外,也迎春、鞭春、吃春饼、戴春幡……释放着对春天的渴望。
久远的传承
, 百拇医药
立春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先秦时期。
据文献记述,早在西周时就有天子立春“籍田”的礼俗。所谓籍田,本指天子躬耕过的田地,也指天子躬耕的象征性行为。《国语》记载了西周天子籍田的过程:立春之前,天子和百官要斋戒三天。斋戒期间,天子要沐浴,还要饮酒。立春之日,天子先以酒灌地,行祭祀之礼,然后象征性地耕一下地;接着百官按品秩每人耕三下,剩下的田地则由庶民耕完;最后,天子、百官和庶民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
周天子的籍田礼俗具有传统祈年的意味,也有天子重视农耕的象征意义。到了战国时期,天子籍田的仪式从立春日析分出去,另择吉日举行,立春日则出现了天子迎春的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前,天子要斋戒。立春之日,天子率僚属到城东郊举行迎春祭祀,祭毕回朝,赏赐僚属,并颁布政令,施惠于民。
延至东汉,官府的迎春活动中出现了“耕人”“土牛”。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立春日清晨,都城官员著青衣、戴青帻、竖青幡,到东郊迎春。东门外立有事先用泥土制作的耕人和土牛,为向百姓昭示春耕,这些泥土制作物要一直保存到立夏时节。同时,朝廷还要颁布重视春耕的诏书。
, 百拇医药
唐代官方的迎春仪式仍如前朝:“每岁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但在汉代“立土牛”的基础上,唐代出现了鞭打土牛的活动:“今天下州郡,立春制一大牛,饰以文彩。即以彩杖鞭
之,既而破之,各持其土以祈丰稔。”
宋代,迎春、鞭春活动已不限于东郊,也在府衙之内举行:“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
到了明代,国家对迎春礼仪做了明确的规定:“每岁,有司预期塑造春牛并芒神。立春前一日,各官常服,舆迎至府州县门外。土牛南向,芒神在东,西向。”清沿旧制,立春前一日迎春,立春之日鞭春。
官家的仪式
从立春节的存续来看,它一直是官方重视、倡办的一个重要节日。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立春节,尽管仪式繁简不一,仪式内容也有一些出入,但迎春、鞭春、抢春、送春等主要的活动程序却一直保存了下来。
, http://www.100md.com
迎春是官办立春节的第一项重要的活动,一般在立春前一天举行,也有在立春日举行的。按古人的理解,孟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也就是说,春天的主宰之神是大皞和句芒。大皞,即伏羲氏,五行家认为伏羲氏为木德之帝、司春之神,死后祀于东方。句芒,名重,少皞氏的后代,人面鸟身,乘两龙,执规矩,主春事,死后被尊为木神。因此,所谓迎春,其实是迎祭大皞和句芒。因为传说大皞、句芒居于东方,所以迎春活动多在东郊进行。
事实上,明清以来各地的迎春仪式已然具有了官民同乐的社火性质。如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记载浙江杭州的立春节,“前期十日,县官督委坊甲整办什物,选集优人妇女装扮社火,如‘昭君出塞’‘学士登瀛洲’‘张仙送子’‘西施采莲’诸类。种种变态,竞巧争华。先时教演,名曰‘演春’”。又如清代河北滦州,“‘立春’先一日,官戒于东门外,农商百艺各持器以往,选集优人习剧,谓之‘演春’”。
鞭春也称“打春”“挞春”,即鞭打土牛的活动(后世也有用纸牛代替土牛的)。这是立春节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一般在立春当天的官署内举行。按《礼记·月令》记述,季冬之月,“出土牛,以送寒气”。按古人的理解,牛属土,土能克水,故以“出土牛”兆示送走寒气。到了汉代,本是季冬之月的“出土牛”被移植到了立春节上。唐代开始有了鞭打土牛的活动。延至北宋,宋仁宗曾颁布《土牛经》,对土牛的颜色,赶牛人的衣服、所处位置,牛缰索的材质、颜色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后,鞭打土牛的习俗便一脉相承了下来。
, http://www.100md.com
在后世,鞭春之时还要唱吉祥祝辞。如在吉林海龙县,“旧历每年立春前一日,地方官厅纸扎春牛一头(初为泥塑,后改用纸扎,其毛色及身躯大小,年有规定),所奉者为芒神。届日,备神一位,由地方官率所属官吏抬往东郊,依序拜祭,谓之‘迎春’。翌日,于立春时在署内由主印官以春鞭打春牛,谓之‘打春’。并颂词曰:‘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三级,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收,六打合属官民人等一体鞭春’”。
土牛被鞭打过后,人们争抢土牛的碎片,以抢得牛头最为吉利,谓之“抢春”。南宋陈元
靓《岁时广记》记载:“立春鞭牛讫,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致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角者,其家宜蚕,亦治病。”
鞭春过后,又有送春、拜春等习俗。在河北怀来县,打春过后,“又以小土牛、芒神置纸楼内,鼓乐分送诸乡达,谓之‘送春’”;在江苏吴县,“里胥以春球相馈遗,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
民间的习俗
官方在举行迎春、鞭春活动的同时,民间也有咬春、戴春幡、贴春帖、立春占卜等习俗。, 百拇医药(刘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