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772599
烟花 夜空中绽放的中国戏法(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3期
烟花 夜空中绽放的中国戏法

     《金瓶梅》第四十二回“逞豪华门前放烟火”中所描写的燃放烟花的情景显然大得多:“少顷,西门庆吩咐来昭,将楼下开下两间,吊挂上帘子,把烟火架抬出去……但见,一丈五高花桩,四周下山棚热闹。”这种“烟火架”的戏法一般耗费很大,不是普通百姓家能玩得起的。

    明清两代,燃放烟花的风气更加盛行,烟花的花色品种更为繁多,技艺也日益精巧。

    明代万历年间,北京宛城县知县沈榜所著《宛署杂记》一书中说,正月十六晚上燃放的烟花有几百种,“其别有泥函者,曰砂锅儿;以纸函者,曰花筒;以筐函者,曰花盆。总之曰烟火云”。

    明代的烟花大都制成盒子的形状,所以放烟花又称“放盒子”。有的盒子多至5层,能旋放出绶带鸟、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图案。

    到了清代,烟火造型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倒垂莲”“落地梅”“金丝菊”“大牡丹”“垂带柳”“一丈兰”……这时候的烟花已经从“写意”逐渐过渡到了“写实”,产生出了与真实景物接近的燃放效果。

    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清代北京的烟花有一盒内装有几个故事花样的,不管是人物,还是翎毛花草,都非常逼真。

    从单个烟花,到烟花架和烟火盒子,令人眼花缭乱的古代烟火技艺历经千年,逐渐趋向复杂和精巧。

    人物造型烟火的出现,则将烟花推向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

    自北宋起,已能燃放色烟、声响兼具,有人物形象的“烟火”了。从宋话本《灯花婆婆》中,人们可以一窥端倪:“吹得那灯花左旋右旋,如一粒火珠相似。养娘笑道:‘夫人,好耍了,烟花儿活了!’话犹未了,只见那灯花三四旋,旋得像碗儿般大的一个火球,滚下地来的一响,如爆竹声,那灯花爆升,散作火星满地,登时不见了,只见三尺来长一个老婆婆。”

    这“灯花婆婆”正是宋代初期“人物烟火”的一个样式,属于木偶戏中的一种特技,民间称之为“药发傀儡”。

    供大众观赏的“药发傀儡”,在明清有了长足的进展。所谓“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只不过是“小把戏”一桩。清代已将这一“烟火”样式的制作发挥到了极致,简直活灵活现。

    明清时期烟花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烟火戏”,它冲破了宋元时期那种只有个别人物形象的“烟火”藩篱,向着制作更加复杂、敷演成组场景“戏”的方向迈进。

    据记载,明代的“烟火戏”就有:“刘关张三顾诸葛亮”“张翼德葭萌战马超”“八仙捧寿”“十面埋伏”等。清代的“烟火戏”名目更为繁多:“日月合璧”“五星联珠”“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八仙过海”“东方朔偷桃”“张生戏莺莺”“吕布戏貂蝉”……戏目之多,让人记也记不清,说也说不完。

    清代小说《品花宝鉴》中有一段豪富之家燃放“烟火戏”的描写:“随有千百爆炸声齐响,已挂出无数的烟火:一边是九连灯,一边是万年欢;一边是炮打襄阳城,一边是火烧红莲寺;一边是阿房一炬,一边是赤壁烧兵。”

    这种有变化的“烟火戏”,通过一根长长的引线将各部分串联起来,仿佛演出中的“指挥”,有条不紊地控制着每一幕画面的出场顺序和节奏。更大型的表演甚至需要运用几种“烟火器架”同时放射,以达到“舞台”间相互呼应的效果。

    从“地老鼠”到“鸟巢”牡丹

    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在其《武林旧事》里记载了这样一件趣闻:南宋宝庆元年(1125年),宋理宗在清燕殿给母亲杨太后庆祝生日,命人燃放烟花助兴。不料,有一种叫“地老鼠”的烟花,径直窜到太后座下,使杨太后受了惊吓。太后疑心遭人暗算,十分生气,连饭也没有吃,拂袖而去。本来放烟花是图个吉利,没想到竟惊吓了母亲,让老人生了误会,宋理宗也很不高兴,要将督办此事的大臣陈询和工匠都抓起来杀头。陈询连忙辩解说,这不是暗器,而是杂耍,并无危险。好在太后通情达理,得知原委后,说:“终不成他特地来尺我,想是误耳,可以赦罪。”悉尼跨年焰火表演

    这里所说的“地老鼠”,和现在小孩子喜欢的“小蜜蜂”差不多,是一种旋转型的小烟花。点燃后,虽然不会有强烈的爆炸,但会闪着火花在地上旋转乱窜,如同老鼠一般。难怪让深宫里的皇太后受了惊吓。

    流行于宋代的烟火,经过元代的积累,在明清达到了极盛。

    《宛署杂记》中记载,明朝时,所放烟火样式极多,“其名不一:有声者,曰响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带炮连声者,曰三级浪;不响不起,旋转地上者,曰地老鼠”。

    在晚明文学家张岱所著《陶庵梦忆》一书中,记载了一位苏州人对苏州烟火的夸耀:“放烟火达到高潮时,即使再有‘起火’,也没处放了;即使放,也上不去了。”众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没有空隙了。”

    他们所说的“起火”,也叫“流星”,就是在一根小竹棍上端绑缚一枚小花筒,引线与出火口都朝下,将竹棍直立插在地上,点燃引线,花筒喷火后,因反冲作用将花筒及竹棍都射向高空,花筒拖曳着长长的火光尾带在空中飞舞,类似今天的“冲天炮”。

    “起火”的出现意义重大,它将精巧趋于极致的烟火引向高空。不仅因了夜空高大辽阔的背景,加大了烟花的审美意趣;而且,将烟花燃放时发生的爆炸转移到空中,无疑也更加安全。

    其实,早在宋朝,璀璨的烟花就已然在夜空中绽放了。

    史载,北宋大型园林“艮岳”告成之际,特举行烟火戏祝贺,“烟火起于岩窦,火炬焕于半空”。这种烟火明显不同于伎艺表演中的“就地放烟火之类”,它能升入“艮岳”“腰径百尺”那样的高度,乃至天空中爆炸燃烧,可谓礼花弹的雏形了。

    从简单的“起火”到空中烟花,其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将升空烟花的火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分是“发射药”,上半部分是“爆炸药”。烟花弹在空中爆炸的时间和高度,则取决于引信的长度。

    空中烟花通常被制作成烟花弹的形式。这些烟花弹有大有小,小的和桃子差不多,大的则有西瓜那么大。球状物就是烟花弹,里面填有“爆炸药”——火药和发光剂;下面的圆筒则装填“发射药”,用来将烟花弹射出去。

    更复杂的烟花弹会分数个阶段绽放,各个部分由不同引信点燃,一部分起爆会引燃下一部分。各部分依次爆炸,以产生截然不同的多种效果。就像现代的分级火箭一样。有时,它们还能发出哨音。

    2008年8月8日夜晚,一颗硕大的牡丹“花心”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上空绽放,“花瓣”随之展开。之后,随着255根细长的“花蕊”同时喷射而出,一整朵鲜红欲滴的牡丹展现在夜空里,静静地绽放了10秒钟,宛若一幅以夜空当纸精心描绘而成的巨幅工笔画,令世人震惊。

    时至今日,古老的烟花成为了新的时尚,每逢新年倒计时,或是其他重要节日和庆典时刻,在夜空中都会绽放出一幕幕绚烂的图画。

    【责任编辑】赵 菲 (陈淳)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