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772343
烟花 夜空中绽放的中国戏法(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3期
烟花 夜空中绽放的中国戏法
烟花 夜空中绽放的中国戏法

     当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这样评价中国焰火:“中国人非常喜欢这类表演,并把它当作庆祝活动中的主要节目。他们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摹仿。他们尤其擅长再现战争场面以及制作转动的火球、火树、水果,等等。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金钱也在所不惜。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大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

    当黑火药遇到发光剂

    所谓烟花,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又称为“烟火”“焰火”“花火”等。它和爆竹本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肚子”里都装着火药,呈现出的效果却完全不同:一个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另一个则给予人听觉的冲击。今天的人们对爆竹的历史略有所知,对烟花却知之甚少。在史料里,我们能找到大量对烟花燃放场景的描写,但对其制作工艺及发展的记载寥寥无几。可知的也有,比如烟花的名称就有许多种,但因何而名无处可寻。

    对于这一点,就连李约瑟博士也不免感慨道:“至今没有人写出关于中国烟火的准确历史。”这位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说这话时,还是20世纪下半叶;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烟花诞生的原点仍不可考。

    不仅如此,人们甚至关于烟花*****究竟出自中国还是西方,都不甚明了,从而一度引起国际上关于火药发明归属地的争论。

    恩格斯在其著作中说:“在中国,还在很早的时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剂混合制成了烟火剂,并把它使用在军事上和盛大的典礼中。”这种用于盛大典礼中的“烟火剂”,无疑就是万紫千红的烟花。可见,我国的烟火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比西方国家至少要早好几百年时间。

    阿拉伯人著于1280年前后的《马术的战争策略大全》一书里,记录了种类繁多的烟火名称,如“茉莉花”“月光”“日光”“黄舌”“起轮”“流星”“白睡莲”等,它们被称为“中国花”“中国起轮”。这证明,自元代起,大量的中国烟花已经传入了阿拉伯及欧亚地区。

    黑火药发于唐而兴于宋,已成共识。烟花的出现应在黑火药发明之后,并比爆竹出现稍迟。随着爆竹的发明,才逐渐有了烟花,这是顺理成章的。

    从爆竹到烟花的转折点究竟位于历史上的哪一处,我们无从得知。但通过爆竹与烟花的制作原理,大体可以“解剖”出来。今天的化学常识告诉我们,在黑火药里掺入铝、铜、锌或者镁的粉末,燃烧时便能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效果——这便是金属离子的“焰色反应”。如果再加入硝酸钾作为氧化剂,不仅可以使火药燃烧得更加彻底,还可使火焰色彩更加艳丽。

    “一硝二磺三木炭”,这是唐代孙思邈对*****的记载。黑火药中的硝石和硫磺,以及各种金属粉末的相遇,便是烟花之所以灿烂的原因。如加入硝酸钠,会发出黄光;加入硫酸铜,会发出蓝光;加入铝粉和铝镁合金的粉末,会发出白光;加入硝酸锶,会发出红光……这些金属粉末烧至白炽状态时,会发出极为明亮的光芒。如果几种不同的金属粉末同时燃烧,便会产生五颜六色的形态。照此推断,在唐代中晚期——至晚在宋代,人们已经掌握了在黑火药中添加化学成分的知识,发明了烟花。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到唐玄宗时期,也就是花炮始祖李畋的晚年阶段,烟花才开始问世。李畋或者李畋的后人在燃放爆竹时,发现爆竹顶部有喷火现象,受此启发,便制造出了“喷花”。他们借用“硝磺爆竹”的原理,将火药和金属屑的混合物筑在竹筒里,并用泥头封住底端的筒口,而上端的筒口仅用薄纸黏糊,点火燃烧时,竹筒不再爆裂,只喷出彩色的火花,即古代花炮人所谓“筑彩药于筒,上不封泥,勿爆而喷也”。这种彩色火花便是最初的“竹筒烟花”了。只是最初的烟花是单色的,即一个烟花只有一两种颜色,后来才发展为多色。尽管这种烟花是用竹筒制作的,粗糙而笨重,但毕竟是新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造。

    到了宋代,有关烟花的记载便多了起来。

    据《西湖志余》记载,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元宵节,皇宫里共燃放了百余架烟花,孝宗乘小轿亲自到宣德门观看。淳熙十二年是1185年,在距今800多年前,宫中一次燃放的烟花就有百余架,可以想见当时燃放烟花已经相当普遍。

    南宋吴自牧于南宋咸淳七年(1274年)写成的《梦粱录》一书中,有多处记载了烟花:“其各坊巷叫卖苍术小枣不绝,又有市爆仗、成架烟火之类。”这说明,在南宋时,烟花已经十分盛行,不仅是皇亲贵族的娱乐用品,而且已经进入市场交易,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了。

    不仅如此,南宋还出现了应召受雇于人而“呈艺”的专职烟火师。宋末元初,多才多艺的文人赵孟 曾有一首描绘当时的烟火、歌颂烟火匠师的诗,诗中写道: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间。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从“喷花”到“烟火戏”手持烟花

    《金瓶梅》第二十四回写到,元宵之夜,潘金莲等3个女人外出看花灯,西门庆的女婿陈敬济与仆人兴儿陪着,左右一边一个,随路放“慢吐莲”“金丝菊”“一丈兰”“赛月明”……

    陈敬济与兴儿二人一路上所燃放的烟花,估计就是当时的“喷花”与“走线”,这是一种摆在地上或者持于手中的简单烟火。

    “喷花”,就是把烟火药剂装入纸筒、点燃药引便喷射出各种造型;“走线”,则是将各种形状的“喷花”挂在拉紧的线上,以线为定向导轨,燃放时烟火边沿线运动边燃放。它们一般用药量都不大,属于百姓家用“小烟火”。 (陈淳)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