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770526
汉魏洛阳故城 丝绸之路的起点(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4期
     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边有刘秀的皇陵,令人奇怪的是,皇陵整个朝向不是传统的背山面水,而是头枕黄河,脚蹬邙山。当地传说刘秀的儿子刘庄处处与他作对,刘秀想,如果选建墓地按照常理,儿子肯定不会照办,于是假意说自己愿意头枕黄河,没想到儿子感慨一辈子没听父亲的话,父亲的葬礼一定得照办,于是形成现在的格局。传说归传说,笔者站在皇陵的高处,远望洛阳故城,确是背北面南的一致,事死如事生,也许正是千古之谜的臆想。永宁寺塔复原图保护后的汉魏洛阳故城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已经掩映在荒山田野中,邙山下的人们依然忙碌地劳作,考古学家们让逝去的台阶、街道、柱础等重现天日,仿佛把宏大的城市雕塑印刻在绿野之中,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北魏留下的城池。从光武帝到孝文帝,500年过去了,一位鲜卑族的杰出政治家对汉文化十分尊崇,将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大同)迁至洛阳,平城建设时遍请中原工匠,模仿洛阳,如今仿佛回到故里,化边缘为中心,化蛮荒为教化,着汉服,改汉姓,崇汉礼,将洛阳城营建得更加崇丽辉煌。据考古专家刘庆柱研究,北魏时期洛阳城东西干道贯通,道路以北分布宫城、园囿、武库、太仓等,道路以南主要有衙署、庙坛、寺院和贵族宅邸等。南北中轴线的铜驼街,宽达42米,两侧分布太庙、太社、国子学遗迹,自宫城的太极殿经阊阖门、宣阳门,过洛水上的浮桥至南城外圜丘,不仅将中原礼制体系完备,还将汉魏建立起来的文化理念巧妙融入,太极化生万物,圜丘天地融合。阊阖门是传说中的天门,通过昆仑仙境直达天庭,经历过魏晋玄学和佛学的庄严,让一座古城飞升起长生的希冀和轮回的守望。白马寺

    洛阳纸贵 写不尽龙马寺的图和白马寺的经

    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100年校庆,与世界古老的大学相比,100年实在太年轻,于是,不少情怀肆意的学者疾呼,中国的大学应该从汉代太学算起。当笔者走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中,突然和同行者笑谈这个联想,但实在想象不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不过,在逝去的如化石般的城记中,太学赋予了洛阳城一种神韵,随着太学的积淀得到延续,尽管城市数次因战火焚毁,但城市的每一页记忆,适逢蔡伦造纸的纹理,约见清晰,可记,可读,可吟唱。龙马寺内伏羲殿

    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为第一部文字研究著作,9000个汉字融入学生们人手一册的《新华字典》;经学大师们穷经皓首的力作,成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文化复兴;编修《汉书》后投笔从戎的班固,其弟子郑玄集古文之大成,注有《尚书》《周易》《礼记》《论语》《孝经》等百余万字,在电脑输入的今天,仍是浩大的文化工程。接下来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让建安风骨融入城市的肌理,人们熟知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顺次登场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将飘逸洒脱的魏晋风度留在了城市,以竹简文韵诠释竹林气节,风骨与风度是汉魏洛阳的性格,这种性格,最后在西晋左思的《三都赋》中达到高潮,“兼圣哲之轨,并文质之状”“造文昌之广殿,极栋宇之弘规”“蕙风如薰,甘露如醴”的洛阳城,如熏香美酒般令人陶醉,“左思赋成,洛阳纸贵”,传为千古美谈。人们喜欢的不仅仅是文章,文以载道,一章连城。

    左思笔下的洛阳城已不复存在,汉魏洛阳故城旁边的两座寺庙,以另一种方式护佑着古老的城址。西北的龙马负图寺,是“人根之祖”伏羲的祭祀地,《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上古时期,图河与黄河相接,龙马负图出于此河,吉祥的龙马是天地之精,马身龙鳞,故称龙马,龙马赤纹绿色,蹈水不没,圣人在位。伏羲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八卦图,成为华夏的图腾。西南的白马寺成为佛教东传的第一寺,西行而来的僧人应该是骑乘沙漠之舟的骆驼,何时换为人们心中的白马?最早的经书早已呢喃成虔诚者的真言。如今,当丝路再一次从这里启程的时候,伴随我们的有美轮美奂的诗画,有吉祥河图的护佑,有古寺诵经的禅定,正如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的赞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责任编辑】王 凯 (李小波)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