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770417
汉魏洛阳故城 丝绸之路的起点(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4期
汉魏洛阳故城  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魏洛阳故城  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魏洛阳故城复原效果图

    2009年,河南嵩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却成为中国申遗历程中的首次败绩。按照过去的经验,中国每次申报的项目在联合国最后评议中,几乎无可争议,但是,作为中原大地的嵩山,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打回,要求重新进行材料补充,等到来年巴西利亚第34届大会上重新审议。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国外专家对嵩山“天地之中”的提法无法接受,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基本科学常识,地球是圆形,何来“天地之中”?遗产专家们反复讨论质疑,这个地方究竟“中不中”,河南代表信心十足:“中”,但最后结论是:“不中”。

    嵩山是中岳,河南是中原,“天地之中”有着文明的渊薮,古代帝王总是希望居于“天地之中”,以承接君权神授的名望,也希望在国土中央建都,利于节制四方。翻开公元1世纪的篇章,汉魏洛阳故城成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个王朝的都城,在中国都城史上,承接着华夏“中央之城”的中国渊源,奠定了都城的中轴礼制格局。2014年,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在多处遗产点中,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最东边;罗马帝国与古中国仅有的4次交往中,有3次来到这里,所以,汉魏洛阳故城见证了东西方交往的传奇,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

    从天下会盟到中国天下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偃师、孟津交界处,2014年,笔者到孟津考察,令笔者感到惊奇的有两大景观:一是千里黄河孟津蓝,由于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孟津段的黄河水碧蓝幽静,胜似江南;二是黄河边的小镇会盟镇,一条古街,几条小巷,如何支撑起“天下会盟”的波澜壮阔?历史仿佛在这里尘埃落定,如黄河沙泥沉寂于河底,无人问津。

    现在的人们似乎已经忘掉此地曾发生过一场伟大的战争。好客的孟津人带笔者去品尝特色的谢铁羊肉汤,说起黄河边曾经的捕鱼网虾之乐。随处走进连片的花果乡居品茗采摘,笔者不时问问,邙山在哪儿?观兵台在哪儿?黄河渡口在哪儿?朋友打趣说,8个人会餐,你还在想八百诸侯会盟?有幸,傍晚的黄河湿地,夕阳下的风动芦苇,映衬着邙山的树旗猎猎,真有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此观兵会盟出征的应景。那是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率领三百辆战车,数万名将士,在这里设坛盟誓:“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中的灵秀。真聪明的人就作大君,大君作人民的父母;我祭告上帝,祭祀大社,于是率领你们,进行上天的惩罚。上天怜悯人民,人民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你们辅助我吧,要使四海之内永远清明。时机啊,不可失去!”一个新的王朝,从黄河边上的誓言开启。

    周武王灭商后两年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姬旦代理政务,姬旦辅佐成王鞠躬尽瘁,史家称他为“周公”。周公摄政后第一件大事便是营建新的都城——“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随着西周的国土扩大,东部的区域有鞭长莫及之感,周公亲自来到河洛地区,用原始的风水之法,观察山川阴阳,相其土壤厚薄,尝其水质甘甜,决定宫庙位置,祭祀土地之城,最后决定在今洛阳市附近建立了都城,史称“周公卜洛”,为后来汉魏洛阳奠定了基础。这是最早的关于城市选址和规划的记载,也是“中国”一词的由来。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上,专门提到了依照周武王之意创建“中国”的事情,“中”指中间,“国”指都城,在天下之中的地方营建都城,就是“中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有了“中国”,顺天成文,顺地成理。天子居中,政治太平;经济居中,贡道四达;五岳耸立,东西南北中;九州华夏,原来是四正(东南西北)、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中央。洛阳,从天下会盟到中央诸国,从中央之城到中央之国,文化意义,可谓价值连城。龙马寺内石雕

    光武帝面南而王 孝文帝南迁归汉

    汉魏洛阳故城最早建于何时,没有明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在这里建城,后又回到镐京(今西安),洛阳应为陪都,周公营建的新都城距离此处不远,东周平王东迁后,遂成为京畿之地。利用邙山洛水的水陆交通,洛阳有“天下之市朝”之说。战国时期纵横六国的外交家苏秦曾说:我要是当年有洛阳城廓旁边的两顷田,就不可能如此奋斗而佩戴六国的相印。相当于今天,坐拥北京市区两亩地,千金难换一身轻。难怪最有经济头脑的吕不韦,特意选洛阳作为封地。西汉时,司马迁称洛阳城“天下之冲扼,汉国之大都”,地位仅次于长安。有一名叫师史的“土豪”,拥有百辆的车队,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连锁的“洛阳街”;协助汉武帝以盐铁富国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也是洛阳的“贾人之子”,属于典型的“富二代”。

    洛阳城的山川形胜和经济繁荣,使其成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都城首选。由于五行学说的影响,汉代属火,与水相克,刘秀将洛阳更名雒阳。刘秀营建的雒阳城,基本继承了周朝的传统,奠定了都城南北中轴的经典范例。《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提出,都城规划“方九里,旁三门”,雒阳城南北长九里,东西宽六里,称为“九六城”,城门12座,东城垣3座(上东门、中东门、望京门),南城垣4座(开阳门、平城门、苑门、津门),西城垣3座(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北城垣两座(夏门、谷门)。在宫殿的布局上,强化北宫和南宫的中轴,北宫为后宫嫔妃居住地,南宫是朝堂议政所。有意思的是,北宫的白虎观设立经学辩论的讲学论坛,班固据此写成《白虎通义》,儒家文化著名的“三纲”(君臣、父子、夫妻)、“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就出于这里。南宫则设有皇家图书馆东观。中国都城中轴线形成的礼制,面南而王,朝寝有别,南北宫殿向南延伸,连接着三大礼制建筑——辟雍、明堂、灵台,实现了从人文向神文的递进,刘秀率领百官大臣,沿着这条神性的轴线,开启了郊祀的仪轨。在明堂里祭祖,在灵台上观天象,在辟雍中举行养老礼和大射礼,前者奖励年老官员,后者选拔人才,并蒙受皇上的恩典。可见,天子的威严,礼制的完备,文化的典藏,议政的功用,人才的选拔,皇族的生活,一都之景,倾城倾国。 (李小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