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悲情城市中的温情老街(1)
因了侯孝贤的那部电影《悲情城市》,九份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台湾老街。
九份位于新北市瑞芳镇,从纸醉金迷到金尽人散,从寂寂无名到一夜暴红,百年间它大起大落的身世,就如同一部大量使用长镜头的电影,留给后人无限遐思。
从无名小村到亚洲金都
最早,九份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山村野地,山上只有九户人家,无论谁下山买东西,都会一次给大家带齐,告诉店家要“九份”。九份因此得名。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铭传任台湾第一任巡抚期间,修建了从基隆至台北的铁路。当时的筑路工人中有许多是曾在美国旧金山矿场工作的广东人,其中一位工人午饭后在基隆河畔散步时,无意间发现水中有砂金。消息传开,淘金者纷至沓来。短短一年时间,有3000多人聚集于此,在河水中淘拣他们的黄金梦。这期间,清政府虽然发出采金禁令,但可以想象,毫无效果。
1892年,清政府设立了基隆金砂厘局,允许人们淘金,抽取厘费。1893年,一位曾在美国采金的李姓潮州人自猴硐溯大小粗坑溪而上,在九份山顶发现山型貌似南瓜(台语称“金瓜”)的金脉露头,从此开始了金瓜石的金矿开采。随着淘金客的涌入,九份结束了它平静的农耕时期,成为财富与欲望聚集的冒险家乐园。
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成为殖民地,九份失业人口增加,抗日活动风起云涌,陷入混乱。1896年,日本当局颁布《台湾矿业规则》,规定只有日本国民才能经营矿业。同年10月,以基隆山之南北线为界,划分东西,即金瓜石和九份两个矿区,矿权分别由两位与日本政府关系良好的日本实业家取得。
拥有九份矿权的日本人叫藤田传三郎。开采不久,因矿藏不如想象中丰富,加上工人盗金,矿区管理不易,藤田传三郎将抗日志士汇集的小粗坑租给基隆人颜云年。自此,矿区经营改为包租制,由承包者自负赢亏。这种商业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黄金产量的新高峰。颜云年不仅证明了藤田传三郎的判断有误,还在巨额获利下,拥有足够的资本取得完整的经营权,九份因此成为全台湾唯一由华人经营的金矿矿区。
金瓜石矿区除了产金,也有银矿及铜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萧条,金瓜石矿区也受到波及。1933年,日本矿业株式会社买下金瓜石矿区的经营权后,在水湳洞滨海处的斜坡地上兴建新选矿场,崭新而完善的设施,加上又有新矿脉的发现,黄金产量年年提升,1938年达到最高峰。当时的金瓜石被誉为“亚洲第一贵金属矿山”。
在日本殖民者的积极开发下,金瓜石矿区每年至少开采两三吨黄金、10吨银以及更多的铜。这些金属被当作储备资金,资助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活动,也用来制造军事装备。1942~1945年,日军在此地设立战俘营,关押一千余名以英联邦成员国为主的同盟国军战俘,强迫他们到最深、最热的铜矿坑工作。那里环境恶劣,温度高达50℃,不少战俘死于非命。
从纸醉金迷到金尽人散春回九份
20世纪30年代,金价上涨,九份进入金矿出产的鼎盛时期。当时,九份大大小小的金矿矿坑有80多个,坑道像蛛网一样四通八达;涌入九份的矿工,最多时高达3万多人。
不同版本的一夜暴富的故事吸引着矿工们一次次走进坑道。走出坑道时,伴随着他们的,常常既有生存的庆幸,又有暴富梦想破灭的失落。
九份临海的半山腰上有座著名的土地公庙——福山宫,是日据时代全台湾最大的土地公庙。这里一度香火鼎盛,是矿工们祈福保命的心灵寄托之所。当时,在矿工间流传着一句话:“入坑,命是土地公的;出坑,命才是自己的。”暮色中的山城九份
矿工们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每年到当地最大的节日“妈祖生”,九份几乎所有的人家都铆足劲,就算卖了家当,也要大摆流水席。来的都是客,没有人在乎钱——钱去了,自然会再来。
最早,九份的陆路交通尚未开通,一切物资供给仰赖海路进行。源源不断的黄金和朝不保夕的不稳定感,让九份从一个人烟稀少、无人问津的山村野地迅速幻化为一座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山城。将这份畸形的繁荣支撑起来的,便是那呈“丰”字形的九份老街。
九份老街的分布呈“丰”字形:横向的三划,由北至南分别是基山街、轻便路和汽车路;中间的一竖,则是竖崎路。
汽车路是九份通往瑞芬镇的联络道路,因能开进汽车而得名。从外部到达九份,从汽车路登上三四百级的狭长台阶,先沿着竖崎路一路上到山顶,再逛逛两边的基山路和轻便路,便可将九份老街的繁华一览无余。九份美食
竖崎路是一条又陡又弯的直向道路,共有300多个石阶,最窄处仅容两人并行。如今,很多观景茶馆聚集于道路两侧。
竖崎路与轻便路的交叉处,矗立着全台湾第一座电影院——升平戏院。
升平戏院,原名升平座,设立于日据时期昭和九年(1934年),主要建材是以空心砖砌墙,屋顶则是桧木架构、钉杉木板、铺油毛毡、刷柏油,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属于日据时期最流行的仿巴洛克式。一楼座椅是用学校上课用的椅子,以6张一排排列而成;二楼看台则做成U字形的木头座椅。一楼和二楼的座位加起来共有600多个;当年的柱子则是六角型的立柱。 (默克)
九份位于新北市瑞芳镇,从纸醉金迷到金尽人散,从寂寂无名到一夜暴红,百年间它大起大落的身世,就如同一部大量使用长镜头的电影,留给后人无限遐思。
从无名小村到亚洲金都
最早,九份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山村野地,山上只有九户人家,无论谁下山买东西,都会一次给大家带齐,告诉店家要“九份”。九份因此得名。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铭传任台湾第一任巡抚期间,修建了从基隆至台北的铁路。当时的筑路工人中有许多是曾在美国旧金山矿场工作的广东人,其中一位工人午饭后在基隆河畔散步时,无意间发现水中有砂金。消息传开,淘金者纷至沓来。短短一年时间,有3000多人聚集于此,在河水中淘拣他们的黄金梦。这期间,清政府虽然发出采金禁令,但可以想象,毫无效果。
1892年,清政府设立了基隆金砂厘局,允许人们淘金,抽取厘费。1893年,一位曾在美国采金的李姓潮州人自猴硐溯大小粗坑溪而上,在九份山顶发现山型貌似南瓜(台语称“金瓜”)的金脉露头,从此开始了金瓜石的金矿开采。随着淘金客的涌入,九份结束了它平静的农耕时期,成为财富与欲望聚集的冒险家乐园。
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成为殖民地,九份失业人口增加,抗日活动风起云涌,陷入混乱。1896年,日本当局颁布《台湾矿业规则》,规定只有日本国民才能经营矿业。同年10月,以基隆山之南北线为界,划分东西,即金瓜石和九份两个矿区,矿权分别由两位与日本政府关系良好的日本实业家取得。
拥有九份矿权的日本人叫藤田传三郎。开采不久,因矿藏不如想象中丰富,加上工人盗金,矿区管理不易,藤田传三郎将抗日志士汇集的小粗坑租给基隆人颜云年。自此,矿区经营改为包租制,由承包者自负赢亏。这种商业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创造出黄金产量的新高峰。颜云年不仅证明了藤田传三郎的判断有误,还在巨额获利下,拥有足够的资本取得完整的经营权,九份因此成为全台湾唯一由华人经营的金矿矿区。
金瓜石矿区除了产金,也有银矿及铜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萧条,金瓜石矿区也受到波及。1933年,日本矿业株式会社买下金瓜石矿区的经营权后,在水湳洞滨海处的斜坡地上兴建新选矿场,崭新而完善的设施,加上又有新矿脉的发现,黄金产量年年提升,1938年达到最高峰。当时的金瓜石被誉为“亚洲第一贵金属矿山”。
在日本殖民者的积极开发下,金瓜石矿区每年至少开采两三吨黄金、10吨银以及更多的铜。这些金属被当作储备资金,资助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活动,也用来制造军事装备。1942~1945年,日军在此地设立战俘营,关押一千余名以英联邦成员国为主的同盟国军战俘,强迫他们到最深、最热的铜矿坑工作。那里环境恶劣,温度高达50℃,不少战俘死于非命。
从纸醉金迷到金尽人散春回九份
20世纪30年代,金价上涨,九份进入金矿出产的鼎盛时期。当时,九份大大小小的金矿矿坑有80多个,坑道像蛛网一样四通八达;涌入九份的矿工,最多时高达3万多人。
不同版本的一夜暴富的故事吸引着矿工们一次次走进坑道。走出坑道时,伴随着他们的,常常既有生存的庆幸,又有暴富梦想破灭的失落。
九份临海的半山腰上有座著名的土地公庙——福山宫,是日据时代全台湾最大的土地公庙。这里一度香火鼎盛,是矿工们祈福保命的心灵寄托之所。当时,在矿工间流传着一句话:“入坑,命是土地公的;出坑,命才是自己的。”暮色中的山城九份
矿工们的钱来得快,去得也快。每年到当地最大的节日“妈祖生”,九份几乎所有的人家都铆足劲,就算卖了家当,也要大摆流水席。来的都是客,没有人在乎钱——钱去了,自然会再来。
最早,九份的陆路交通尚未开通,一切物资供给仰赖海路进行。源源不断的黄金和朝不保夕的不稳定感,让九份从一个人烟稀少、无人问津的山村野地迅速幻化为一座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山城。将这份畸形的繁荣支撑起来的,便是那呈“丰”字形的九份老街。
九份老街的分布呈“丰”字形:横向的三划,由北至南分别是基山街、轻便路和汽车路;中间的一竖,则是竖崎路。
汽车路是九份通往瑞芬镇的联络道路,因能开进汽车而得名。从外部到达九份,从汽车路登上三四百级的狭长台阶,先沿着竖崎路一路上到山顶,再逛逛两边的基山路和轻便路,便可将九份老街的繁华一览无余。九份美食
竖崎路是一条又陡又弯的直向道路,共有300多个石阶,最窄处仅容两人并行。如今,很多观景茶馆聚集于道路两侧。
竖崎路与轻便路的交叉处,矗立着全台湾第一座电影院——升平戏院。
升平戏院,原名升平座,设立于日据时期昭和九年(1934年),主要建材是以空心砖砌墙,屋顶则是桧木架构、钉杉木板、铺油毛毡、刷柏油,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属于日据时期最流行的仿巴洛克式。一楼座椅是用学校上课用的椅子,以6张一排排列而成;二楼看台则做成U字形的木头座椅。一楼和二楼的座位加起来共有600多个;当年的柱子则是六角型的立柱。 (默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