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两千多年前的深衣胡服(1)
如今,古装电视剧十分火爆,其中有一些反映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年)人们的生活。那么,战国时期的古人都穿什么衣服呢?衣服的款式是什么样的?总体来说,那时古人穿的应该是深衣和袍服。这种衣服是上下分开裁剪,而后缝合在一起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深衣是单衣,而袍服里有丝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十分流行深衣,这也是不少电视剧中的常见款式。
从史料记载中找答案
据史书记载,黄帝尧舜时期已出现了衣裳,结束了史前的围披状态。人们按照这种衣裳式样穿着,有秩序地拜祖先、祭天地,从而实现天下治。《周礼》中记述:“享先王则兖冕。”这表明,我国早在周朝,冠服制度已经完备。当时在祭祀大礼时,天子百官皆穿礼服。时有“司礼”官,专门掌管服制实施,安排天子穿着。服饰之礼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礼仪,这种建立在宗法礼制基础上的服饰之礼,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性。据查证,在商周时期,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衣袖有大有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如图1所示)
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实力不断上升。“战国七雄”各自为政,一方面,诸侯国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另一方面,相互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特别是对大量技术工匠的掳掠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交流提高。各方竞争的局面对纺织材料、服装剪裁工艺和装饰技术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格局,发明了推陈出新的深衣服饰。
战国时期,以丝麻为原料的普通纺织生产空前繁荣。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又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其中,河南陈留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比普通绢帛的价格高出二十多倍。南方吴越生产的细麻布,北方燕、代生产的毛布、毡裘,西域羌胡族的细旃花罽……无不精美绝伦。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一批古丝绸织物,品种十分丰富,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锦、绣、编组、针织等主要门类,其中的通幅大花纹织锦表明,那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提花针织品衣缘(衣的边)则可能以棒针织成,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针织品,许多大花纹刺绣品,如龙凤大花纹彩绣、龙凤虎纹彩绣、鸟型纹彩绣、对龙凤大串枝彩绣、车马田猎纹纳绣等,极大地开启了人们对古代画缋五色文绣之事的视界,令人一窥当时刺绣工艺的成熟概貌。
这一时期,围绕社会上层统治者聚合起一个个巨大的消费集团,列国之间的聘问往还也需要大量的美锦文绣请盟求和,竟然要贿以执针、织纴的数十数百的工奴、工妾。工匠之众,风气之盛,促使官私纺织、刺绣高级工艺品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周代往日“珠玉锦绣不引鬻于市”的法规终被突破,进一步促进了纺织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那时,人们冬日的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异常美观,即使放到现代也是时尚非常。
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及军事家。这种“百家争鸣”的状态对当时的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自然也促进了精美服饰的流行。
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人物的窄小已趋迥然。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既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其形制在《礼记》中有详尽的记载,后世注家学者也有较多的研究。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实物观察,深衣是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故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据研究,这可能就是《礼记》提到的“续衽钩边”的“衽”,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所以,古人称道深衣“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认为它是一种完善的服装。
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文物看,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的衣式具有代表性。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其特点是交领直襟、宽身大袖、结构为上衣下裳分裁,而后缝制成一体的长衣;袖口衣缘用重锦边,与古籍“衣作绣、锦为缘”正相一致。(如图2所示)
除深衣外,再一便是胡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其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以便于骑射活动。由于中原上层人物惯于坐而论道,穿长衣被视为特权,一旦弃长就短,不法古,不循礼,便成为改革大事。其衣制实与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相类同,不过,裤是连裆的。从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实物看,当时内地已有绵袴,《说文》解作“胫衣”,前面连腰,棕红绣绢裤面,锦边小口裤脚,两侧附装饰绦带,与胡服之别尤在于后面开裆。至于衣长,山西侯马出土的人形陶范表明,齐膝的织绣花衣——其领襟曲折直下,腰间系丝绦,打蝴蝶结,已从西周演变过来,一般认为这就是已受胡人影响的装束。(如图3所示)
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的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还有人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襞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王影)
从史料记载中找答案
据史书记载,黄帝尧舜时期已出现了衣裳,结束了史前的围披状态。人们按照这种衣裳式样穿着,有秩序地拜祖先、祭天地,从而实现天下治。《周礼》中记述:“享先王则兖冕。”这表明,我国早在周朝,冠服制度已经完备。当时在祭祀大礼时,天子百官皆穿礼服。时有“司礼”官,专门掌管服制实施,安排天子穿着。服饰之礼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礼仪,这种建立在宗法礼制基础上的服饰之礼,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性。据查证,在商周时期,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衣袖有大有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如图1所示)
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实力不断上升。“战国七雄”各自为政,一方面,诸侯国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另一方面,相互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特别是对大量技术工匠的掳掠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交流提高。各方竞争的局面对纺织材料、服装剪裁工艺和装饰技术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格局,发明了推陈出新的深衣服饰。
战国时期,以丝麻为原料的普通纺织生产空前繁荣。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又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其中,河南陈留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比普通绢帛的价格高出二十多倍。南方吴越生产的细麻布,北方燕、代生产的毛布、毡裘,西域羌胡族的细旃花罽……无不精美绝伦。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一批古丝绸织物,品种十分丰富,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锦、绣、编组、针织等主要门类,其中的通幅大花纹织锦表明,那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提花针织品衣缘(衣的边)则可能以棒针织成,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针织品,许多大花纹刺绣品,如龙凤大花纹彩绣、龙凤虎纹彩绣、鸟型纹彩绣、对龙凤大串枝彩绣、车马田猎纹纳绣等,极大地开启了人们对古代画缋五色文绣之事的视界,令人一窥当时刺绣工艺的成熟概貌。
这一时期,围绕社会上层统治者聚合起一个个巨大的消费集团,列国之间的聘问往还也需要大量的美锦文绣请盟求和,竟然要贿以执针、织纴的数十数百的工奴、工妾。工匠之众,风气之盛,促使官私纺织、刺绣高级工艺品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周代往日“珠玉锦绣不引鬻于市”的法规终被突破,进一步促进了纺织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那时,人们冬日的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异常美观,即使放到现代也是时尚非常。
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及军事家。这种“百家争鸣”的状态对当时的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自然也促进了精美服饰的流行。
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人物的窄小已趋迥然。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既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其形制在《礼记》中有详尽的记载,后世注家学者也有较多的研究。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实物观察,深衣是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故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据研究,这可能就是《礼记》提到的“续衽钩边”的“衽”,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所以,古人称道深衣“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认为它是一种完善的服装。
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文物看,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的衣式具有代表性。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其特点是交领直襟、宽身大袖、结构为上衣下裳分裁,而后缝制成一体的长衣;袖口衣缘用重锦边,与古籍“衣作绣、锦为缘”正相一致。(如图2所示)
除深衣外,再一便是胡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其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以便于骑射活动。由于中原上层人物惯于坐而论道,穿长衣被视为特权,一旦弃长就短,不法古,不循礼,便成为改革大事。其衣制实与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相类同,不过,裤是连裆的。从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实物看,当时内地已有绵袴,《说文》解作“胫衣”,前面连腰,棕红绣绢裤面,锦边小口裤脚,两侧附装饰绦带,与胡服之别尤在于后面开裆。至于衣长,山西侯马出土的人形陶范表明,齐膝的织绣花衣——其领襟曲折直下,腰间系丝绦,打蝴蝶结,已从西周演变过来,一般认为这就是已受胡人影响的装束。(如图3所示)
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的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还有人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襞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