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873772
清代如何疏解京城人口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9期
     清顺治元年(1644),清廷定都北京后,于内城“分八列旗,拱卫皇居”,并迁移内城汉人之官民商贾于外城,推行兵民分城居住。清初北京内外城人口55.6万,其中内城八旗人口40万。随着政权的稳定,北京人口不断增加。面对北京“户口日繁,待食者众,无余财给之,京师亦无余地处之”的压力,清政府从雍正年间至乾隆年间先后采取多项措施疏解人口。首先是将部分驻防在内城的八旗兵丁及家眷移至外城或郊外,按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和镶蓝等旗分别建房于城郊,移内城兵丁携眷分驻。至乾隆中期,清政府于四郊建造营房累计达4.8万多间,派驻京师八旗子弟人口总计8万余。同时还将部分八旗兵丁及家眷派驻北京之外的省份驻防,雍乾两朝先后迁出驻防官兵及家眷共9万余人。清康熙及雍正年间初期,大量外省人涌入北京谋生,使京城人口迅速增加。对外来人口严格控制,首先是对外省来京的官员、胥吏(基层办事人员)和文人住京有严格的限制。二是长期居住在北京的外来人口,按流寓人口编定保甲。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北京内城居民为45万人,外城居民为30万人,低于明朝盛期的85万人。此外,清朝年满60岁的官员即可退休,一般均回原籍养老,仅有少数高级官员可留住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