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870746
走进吉林北山庙会(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11期
    

    除这两座庙之外,还有一座在整个北山庙群中最大的建筑——玉皇阁。走进这座宏伟的寺庙,抬头就可以看到正门横额上“天下第一江山”的字样,牌坊东侧为祖师庙,里面供奉着佛、道、儒三教始祖,这种供奉方式不仅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是魏晋以来“三教合一”思想的直接体现,这种多元文化共祀的现象在我国的寺庙建筑中能得以体现实不多见。老郎殿内则供奉梨园祖师唐明皇、武财神、文曲星,如此不搭调的安排使人们乍一看摸不着头脑,但仔细一想,这种规则不也正好体现了东北地区祭祀的随意性和创造性吗?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老郎庙会之时,都会有许多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前来拜祭,在过去只要到了老郎庙会之日,文艺戏曲行业都要象征性地停演一天,以表示对神灵的尊崇敬畏。朵云殿作为玉皇阁的主体建筑,一直不乏文人墨客的题字赞美,吟秋阁中的一幅楹联“泰华西来云似盖,大江东去浪淘沙”就是由清东三省总督、民国时期的总统徐世昌所题,而“朵云殿”“万缘轩”等匾额均为吉林书法家成多禄亲题,可见北山庙会在东北地区的影响之大。

    从严格意义上讲,北山庙会自清初修建庙宇之后就已出现,主要有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只不过后来佛诞日和娘娘庙会的规模较小,影响也不及药王庙会和关帝庙会,加之当地人为了热闹应景,又把关帝庙会同药王庙会放在一起举行;因此现今所说的北山庙会,一般是指药王庙会。每年庙会举办之时,各地民众都会慕名而来,成为当地民俗旅游的重要风景。

    庙会的与众不同

    传统上北山庙会于农历的四月初八就开始了,佛家认为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故称作佛诞节或浴佛节,一般此日入庙焚香的多是佛教信徒,不过这个时间只是相对于规模较大的庙会而言的,在北山还有许多小规模的庙会。如农历三月初三的胡仙堂会(西天王母娘娘蟠桃会),一般信奉民间俗神的民众会在此日进庙焚香。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涅 日,这3个“十九日”皆是观音菩萨的重要法会,且民间对观音菩萨的崇祀程度早已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佛诞日。旧时的吉林市只要到了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都要在观音古刹里举办隆重的水陆道场并放焰口,因此这日入夜,就会在北山看见千朵莲花灯一个个地悬起,百姓们也有的在松花江河畔放河灯,信佛的人吃斋祭祀祈福,普通民众观赏灯景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北山庙会中有两个独具民族特色的习俗,即“跳墙”和“烧替身”。这种混合满汉文化的传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心理在文化传承上的直接体现。所谓跳墙,就是指家中若是有体弱多病的孩子或是生辰八字不利于孩子健康平安成长,家长应将孩子带到寺庙中祈祷,将孩子放在寺庙中当和尚;等到孩子长到六七岁时,再选一个良辰吉日举行跳墙仪式(小孩从长凳上跳过),届时庙内德高望重的僧人将为其剃发,并在庙内放一个长凳以代替庙墙;剃发之后,僧人会用木棍敲打小孩的头,高声说出“滚出庙门,不许回头”之类的话语,小孩子就会立即从长凳上跳过去,只有这样才算是躲过灾病。所谓烧替身,就是家长做一个布玩偶来代替自家孩子,在娘娘庙前烧掉以祈求孩子健康平安,传说患病的小孩本是娘娘身边的小侍童偷偷跑到人间,娘娘生气了要招回侍童,所以才要另做一个玩偶替身以保平安。不过如今这两种风俗已不是十分流行了。

    逛过北山庙会的人还会发现,这里随处可见纸葫芦和文明棍。纸葫芦有红和黄两种颜色,大小不一,每年药王庙会时,人们将去年的旧葫芦烧掉,再买些新葫芦带回家中用以驱病降妖。据说葫芦是药王盛灵丹妙药用的,旧社会时,江湖医生一般都背着药箱、挎个药葫芦行走四方,就连药铺门前也是高悬一只大药葫芦,到后来就演变成凡是到北山赶庙会的人,都会买纸葫芦悬挂家中,这样可以求药王赐以灵丹妙药,驱病安康。

    关于文明棍的来历,也有一个故事。据说1917年时,三道码头一家铁匠铺的少掌柜从东洋留学回来,带回来一根铁文明棍,他的邻居看这东西既美观又实用,便依葫芦画瓢做了一些,拿到庙会去卖,不想销路很好;到了解放前夕,北山地区已经开了很多做文明棍的店铺,文明棍的样式品种也多达40余种,年产量20余万根,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

    【责任编辑】王 凯 (解静宜)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