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871042
沙面百年古街看风云(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11期
     沙基涌盈盈一水,分隔两个世界:六二三路高桥飞架,车流滚滚;沙面岛优雅沉静,古树森森。岛上遍布优秀的欧陆近现代建筑,很少见到饭店、商店的招牌,没有现代的喧嚣打扰19世纪的静谧。偶尔可见新人拍婚纱照,老人拄杖散步,花园深处传来练琴者的管弦声。

    有人说,不来沙面,等于没来过广州。这个南临珠江、位于白鹅潭北岸边的椭圆形小岛,不过区区0.3平方千米大小,却有着独特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被认为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广州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见证,被誉为多种人文风格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多重文化元素复合相存之典范。而作为保存最完好、整饰最尊重历史原貌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沙面更是广州人的骄傲。

    一部辛酸史

    沙面原是一片由珠江泥沙堆积形成的沙洲,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一百多年前,沙面尚与陆地相连,为沙基洲的延伸,名为“拾翠洲”,是广州水上居民聚居地之一,也是广州海上交通的门户和对外通商的要津。从明代开始,政府在此设立“华节”管理对外贸易。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十三行建起“夷馆”后,沙面逐渐结束接待外商的时代,转而成为达官富商寻欢作乐的地方。而在危机四伏的清末,沙面成为广州城的江防要塞,在附近建起了炮台等防御工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看中了沙面“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强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挖掘一条宽40米、长1200多米的小涌——即现在的沙基涌,与陆地分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同时,在沙基涌北面开辟道路,定名沙基(俗称鬼基,即今天的六二三路),并建东西二桥来往沙面。他们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台,将城防炮及炮台基石投入江中,并加填沙砾土石,修筑堤岸,作为外国人居住经商之地。这一工程耗费白银二十多万两,全部由清政府拨款。

    1861年,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借条约》,英国占有沙面以西八成租界,约264亩,余下东面约66亩归法国占有。两国各自势力范围内均有一桥与陆地(华界)相通,规定沿沙面河涌宽约27米、贴近沙面约18米的范围属于沙面租界,中国船只不能停泊,沙面由此成为我国最早的租界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租界人工岛。至19世纪末,沙面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

    百年风云变幻,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

    1925年6月23日,沙面英法驻军和停泊在白鹅潭河面的英、法、葡等国炮舰向我国游行队伍开枪、开炮,当场打死52人,重伤170余人,制造了“沙基惨案”(“六二三”惨案)。

    1927年广州公社革命起义时,沙面美、英、日等国驻军直接参与了镇压。

    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日军占领沙面。

    1942年3月,日本占领军将沙面名义上移交给汪伪政权管理。日本投降以后,国民政府正式收回沙面;但实际上,那里仍然是美、英、法等外国人的势力范围。直到1949年广州解放,沙面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

    欧陆风情地

    1861年,沙面沦为英法租界后,便成为洋人出没之处。他们在这里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植木造屋,架桥铺路,渐渐把沙面打造成为欧陆风情之地。

    历经百年,曾有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荷兰、葡萄牙、丹麦、瑞典等19个国家相继在沙面建立了领事馆,9家外国银行、40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当时,沙面的居民多为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职员以及外籍税务官、传教士等。

    随着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州老城狭窄、弯曲的街道,于交通、卫生诸方面的弊端也日渐显露。以近代化的新式路取而代之,势所必行。广州近代马路的修筑最早从沙面开始。殖民当局对沙面租界的道路网络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施工,采用整齐的方格道路网。据记载,沙面先后修筑了3 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即宽约4.6米的中心主干道、宽1.8米的北面主干道和宽2.7米的南面主干道,5 条南北走向、宽约1米的次干道,并在各主次马路辅以绿化,从而使沙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道路系统。

    沙面宽阔平整的近代化道路系统与广州城垣内外狭窄弯曲的古代道路系统形成鲜明的对比。沙面虽然面积狭小,从来没有成为城市的中心,但其近代市政建设的示范性,对广州城市的近代化无疑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

    建筑博物馆

    一栋楼就有一个故事。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53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建筑艺术,以及对岭南文化的兼容并蓄,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活的建筑博物馆”。

    位于沙面大街54号的英国汇丰银行和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沙面汇丰银行初建于1865年,重建于1920年;它位于主干道与次干道的转角处,平面规整,立面处理采用不同的柱式组合,转角处顶楼设穹形塔楼作为标志,西、南两个立面采用严格的新古典三段式构图,底层为稳重的基座,入口处为装饰性的门框及圆窗;墙面作仿石勾缝处理;二三层为巨柱式;顶层用变型方柱。该建筑也是沙面唯一保留天井内架天桥的建筑。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建筑体形规整,立面在横向和竖向上都采用三段式构图。其底层为粗石砌筑的稳重基座;主立面二三层中间用双层双巨柱式,四层不用柱式,设帕拉第奥式连续圆形拱券,用半圆券窗,处理上有明显的法国建筑特色。仅二层两端用双柱上顶圆弧券,呈巴洛克风味。 (沙文)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