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一天(1)
清晨时分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静悄悄地照射在大学生小野的脸庞时,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时,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按照千百万年来形成的程序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当跨越了1.5亿千米的光子透过薄薄的眼皮被小野的视网膜捕捉到之后,视网膜将新的一天到来的消息通过神经细胞“一传十,十传百”传递到大脑的每一个部分:大脑中的松果体收到了信息,默默地减少了褪黑素的分泌,这是能使我们在夜间安眠的主要激素;位于脑干的一个神经核团蓝斑核也收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开始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它是给予我们活力的主要激素。大脑中其他的居民也收到了这个消息,也都开始了新一天的活计,各种激素被纷纷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些激素中携带的信息经过血液的飞速传播,传递给了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这时,小野的血压开始急剧增高,体温也开始缓缓地上升,为新一天的活动做好准备。 此刻,一道电信号从大脑射出,传递到小野的眼部肌肉,于是眼轮框肌中的每一条肌肉纤维开始滑动、收缩。猛然增加的光线使瞳孔微微收缩了一些,使得适量的光线进入视网膜,眼睛用力地眨了几下,慢慢恢复了神采,人类最主要的感官——眼睛,开始了运作,宣告着新的一天正式开始。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而看书基本上就是每天的日常活动,小野也不例外。我们的眼睛由角膜、晶状体等一系列结构组成,经太阳发射出来的光在书面发生反射,最后穿过我们双眼中的一系列结构到达位于眼后的视网膜激活感光细胞,化为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输,达到处理视觉信息的大脑皮层——我们就看到了书上面的文字。随着小野一行又一行的阅读,其瞳孔的大小也随着他目光的移动在不断变化着。因为在我们的眼睛中,角膜、晶状体共同起到了调节焦距的作用。当物体靠近时,瞳孔收缩,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屈光度更大,让视网膜接受到清晰的实像。我们的瞳孔其实就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光圈,会自动收缩或者扩张来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清晰的物体。
坐得时间久了,小野忽然感觉一阵阵背痛,只能放下书起来做一些适当的活动。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小野,也困扰着我们绝大多数人类。人类的祖先在用4只脚走路的时候,是脊椎大,腰椎小。直立行走之后就恰恰相反,脊椎小,腰椎大。脊椎从原先的起拱顶作用,变成了今天充当承重的立柱了。这种脊椎从耗能的角度看,既经济又有效,维系着人体平衡和双足移动,但却承受了过度的压迫,让它吃了不少苦。椎骨在受到长期挤压时,椎间盘就可能会突出,压迫脊椎神经,引起疼痛。除了人类,没有一种灵长类动物领教过这种背部不适。现在许多人都通过游泳来预防颈椎、脊椎以及整个背部的疼痛,游泳的状态,其实类似于回归到我们祖先用四肢行走的状态。
中午一刻
接近中午时,小野下丘脑中的摄食中枢感觉到了血液中血糖水平过低,于是向大脑皮层发出饥饿的信号,让小野感觉到自己饿了。同时胃部开始剧烈收缩,将胃里的气体和水挤压,发出“咕咕”的声音。于是,小野决定去楼下的食堂补充能量,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虽然大脑只占人类体重的2%,但却会消耗身体25%的能量,远远高于身体的其他器官,当大脑高速运转的时候还会消耗更多。有研究称,人类大脑中存在近1000亿个神经细胞,消耗这么多能量也不足为奇了。还有一种假说认为,高智慧之所以这么有用但是在自然界却不多见,其原因就在于大脑的能耗实在是太大了。
虽说现在是初夏时分,小野所在的广州已十分炎热。午时的阳光正毫无顾忌地宣泄着自己的热情。恒定的体温对于身体来说非常重要,身体中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必须要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位于小野皮肤处的温度感受器感觉到了温度的上升,通过神经冲动将热的信号同时传递给了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小野感觉到了热,并开始有意识地躲避阳光。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收到了这个信号,通过传出神经发出调节信号,使得我们的毛细血管微微扩展,汗腺开始分泌汗液进行降温。由于每克水蒸发时可吸收0.58千卡的热量,所以排汗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散热方式。
来到食堂,小野首先要做的是挑选自己的午餐。作为一个生物系的学生,小野明白一顿营养搭配均衡的午饭才是健康的,其中少不了各种各样的营养素。有一种“营养素”经常被人们忽略,它就是膳食纤维。人体虽然不能消化和吸收膳食纤维,但是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我们排除身体中的废物。还有一点也是很多现代人所看重的,就是增强人的饱腹感,提高食物中膳食纤维的比例可以帮助人们有效控制体重。
我们虽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吃的饭菜,可是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喜好。在原始时代,物质和能量都极其匮乏,为了能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人类需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于是我们演化出了对高碳水化合物(甜食等)、高油脂食品等高能量食物的偏爱,而对富含纤维素、低能量的食物本能地不太喜欢。
我们的肠道中有1~1.5千克细菌,它们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帮助我们分解和消化那些我们自己消化吸收不了的营养物质,帮助我们合成维生素,甚至帮助我们维持免疫系统。最近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也可以影响我们对食物的喜好。另外,血清素作为人体重要的神经递质影响着我们的食欲和情绪,其中90%的血清素是在消化道中产生的。老话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现在看起来不无道理。一个人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生活几十年,当地的饮食习惯会对肠道菌群产生筛选作用,几十年下来只有最能适应当地饮食的肠道菌群才能在其体内固化下来。有研究发现,在喜爱吃肉的民族的肠道中帮助人类分解和吸收蛋白质的肠道细菌明显比不爱吃肉的民族数量多。离家在外的游子,有时会无比思念家乡饭菜的味道,也许正是你的肠道菌群饥渴了,它们叫嚣着需要这样的饮食,并通过血清素的分泌影响你的心情。对你而言,也许这只是口腹之欲,可对它们而言这却是生死存亡之战。 (邓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