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百科知识》 > 2016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869464
大暑三秋近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5日 《百科知识》2016年第12期
大暑三秋近
大暑三秋近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古人形象地描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此时正处于传统的暑伏期间,为一年之中最热的一个时段。与暑热的气候相关联,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节候表征

    根据古人“月初为节气,月半为中气”的原则,六月的节气为小暑,六月的中气为大暑。由于人们习惯上把节气、中气统称为节气,因此,大暑也被看作是六月下半月的节气。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大暑有“三候”:“大暑之日,腐草化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意思是说,大暑这一天,腐草变为萤火虫;5天之后,土壤温润,空气潮湿;再过5天,大雨会按时而来。在古人的观念中,上述3种“候应”如果不能如期而至,相应就会出现诸如庄稼颗粒脱落、刑罚失当以及百姓得不到国家恩惠等灾异现象。

    大暑时的节候特征也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中。“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这是唐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三秋近》中的诗句,意思是说大暑近秋,夏天将逝。“三秋”为孟秋、仲秋、季秋的统称;“林钟”,本是古代乐律之名,古人以乐律与节令相配,以林钟代指六月;“九夏”,指夏季有90天。宋代诗人方回也有“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的咏叹。“四序”,即指四季;“炎蒸”,指暑热熏蒸,形容暑天之热。

    大暑节气处三伏之中,为一年之中最热的一个时段。对此,农谚也多有反映:“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暑前后,衣裳溻透”,等等。炎热的气候,适宜庄稼的生长。东汉崔寔编《农家谚》中说“六月弗热,五谷不结”;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也说,“俗又以三伏日宜热,谚云‘六月不热,五谷弗结’”。浙江宁波雷公诞日举行法会

    大暑是六月的节气,六月又是多雨的月份。六月的降雨很有特点:相近地区有时阴晴分明,民众称这种雨为“车辙雨”“隔辙雨”。据清代河北《新河县志》记载:“六月雨为车辙雨,谓仅隔一辙,而阴晴异焉。”农谚“夏雨隔牛背”“夏雨隔田生”,说的也是六月降雨的这个特点。

    民间习俗

    在大暑节气的一些时间节点上,各地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大暑这一天,浙江台州椒江葭沚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据地方志记载,清末大暑节气期间,此地疫病流行。乡民以为“五圣”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五圣庙祭祀。五圣,也称“五鬼”“五瘟”“五瘟使”,是民间传说中的五位瘟神,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据称,这五位瘟神掌管五方瘟疫,保佑人们不染瘟疫、幸福安康。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祭过五圣,还要送大暑船。所谓大暑船,形如普通的捕鱼船,长约15米,宽约3米。船上备有神龛、香案和日用之物,并装有乡民许愿施舍的许多小布袋。放船前,民众延请和尚做法事,信众则在江岸边叩拜祈愿。放船时,先由经验丰富的船老大把船驾行至椒江口,之后船老大改乘小舢板返回,大暑船则随落潮漂向大海。船漂得没有了踪影,表明祭祀已为五圣接受,是吉兆;如遇大风将船吹回来,则为凶兆。送走大暑船后,民众在五圣庙前的戏台上还要演戏酬神,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个月。

    暑伏期间,江浙一带以六月二十三日为“火神诞日”。据《清嘉录》记载:“二十三日为火神诞。以神司火,祷谢者众。至是或有不御荤酒者,谓之火神素。”同时,民间又以六月二十四日为“雷公诞日”。雷公,又称“雷祖”“雷师”,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司雷之神。俗信雷神能击杀忤逆不孝之人,又说雷神可以镇压虫虺妖邪。届时各地多举办雷神会,祭祀雷神。

    大暑节气里,古人也占验天气和农事。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占候》记载了江南地区的一些农事谚语,兹录几条如下:“六月盖夹被,田里无张屁”,意为六月天气凉爽,降雨就会多,雨多就会淹没农田;“伏里西北风,腊里船不通”,意为伏天如果刮西北风,主冬季冰坚、秋天稻秕;“夏末秋初一剂雨,赛过唐朝一囤珠”,意为及时雨胜过无价之宝。

    除此之外,古人还讲究“歇伏”。古时歇伏又称“伏闭”,指人们在三伏天不做事、多休息。此俗汉代已有,“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门,不干他事”。旧时,伏天官府要给官吏额外的酒食费,还允许他们提前下班休息。据《宋史·职官志·秘书省》记载:“秘书监岁于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谕旨,听以早归。”

    节令饮食

    为了应对暑热,民间还有一些特定的饮食习俗。

    福建莆田人大暑日要吃荔枝、米糟和羊肉。荔枝是莆田的特产,大暑前后成熟。食用前,将鲜荔枝浸于井水之中,大暑日取出食用,清甜爽口。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发酵,透熟成糟。大暑日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温汤羊肉是福建莆田的特色小吃。把山羊宰杀后,脱去羊毛,除去内脏,放入滚烫的锅中淋烫;之后捞起放入木桶中加汤浸泡;食用时,把羊肉切成片,装盘上桌,佐以姜末、蒜片、老醋等,味道鲜美可口。

    大暑之时,福建莆田人吃温汤羊肉,江苏、山东的一些地方,人们也要“喝暑羊”(羊肉汤)。西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中就有“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的记述,可见伏天吃羊肉的习俗由来已久。农谚也讲“伏天一碗羊肉汤,不用大夫开药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羊肉甘、热、无毒,食之肥软宜人……益气。”如此看来,伏天吃羊肉有滋补之效。

    与伏天吃羊肉相关联,民间有“贴伏膘”的说法。所谓贴伏膘,是指三伏期间人们注意饮食,吃肉、蛋、面等物以滋补身体。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杭州人于初伏日“咸杀鸡煮肉,阖家大嚼,谓伏日食物,较平时格外滋补也”。在浙江台州,当地人大暑要吃姜汁调蛋,把姜汁、核桃仁细末、红糖、鸡蛋放在碗里,加温水打开,然后放锅内蒸熟即食。人们不仅伏天吃姜汁调蛋,妇女做月子也要吃,认为可以“补人”。

    暑热的天气里,人们还会食用一些冷食、冷饮。烧仙草是闽台地区的特色小吃。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属一年生草本宿根植物,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农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旧时的北京,人们伏天要饮酸梅汤。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酸梅汤》记载:“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者为京都第一。”

    除了上述冷食、冷饮,古人又有冬季“藏冰”、夏季启用的习俗。所谓藏冰,就是把冬季的天然冰块贮藏起来,以备夏季消暑之用。此俗早见于先秦时期,并存续于后世。据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腊八日御河起冰贮窖,通河运冰贮内窖,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窖,开謻门运之。各门护城河打冰,于河边修土窖贮之,夏日出易甚便。”又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后世民间,也有小贩冬天储冰于窖,天热时售卖。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大暑处于暑伏期间,暑热的气候对人们的健康是个考验。上述大暑节气期间的一些习俗,虽然内容繁杂,但传递的意旨却鲜明无二,那就是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希冀。

    【责任编辑】王 凯 (刘汉杰)